清华才女朱令遗憾离世,谁在等投毒案的真相?

公子讲故事 2023-12-26 18:04:42

大家好,我是公子。

12月22日冬至,清华“铊中毒”受害者朱令离世,未能挺过一年中最漫长的黑夜。

这个日子,距离她的50岁生日11月24日,才刚过去将近一个月,距离她被人投毒的时间1994年,则是极为漫长的29年。

在这29年里,清华才女朱令因铊中毒治疗不及时,不得不面对双目失明、全身瘫痪、智力只有7岁的命运。

此前,公子也曾写过一篇文章《29年前,清华才女朱令被人投毒导致瘫痪,凶手为何至今逍遥法外?​》讲述她的故事。

这29年,朱令的父母吴承之和朱明新承受着莫大的痛苦,一直照料朱令,甚至还担忧,万一他们去世了,谁来照顾他们的小女儿?

谁曾想,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现在,他们将面对同样漫长的遗憾、思念和丧女之痛。1989年,他们也曾悲痛地送走离奇坠崖的大女儿吴今。

朱令离世的第二天,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公布了朱令离世的消息:

“朱令走了。想到她三十年的无妄之灾,无以言表的苦,无处可寻的公道,心中悲愤,意实难平。她的一些清华同学一直在尽力照顾她和她的父母,人间有恨,也有爱。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对于朱令一家境遇的同情,未能抓到凶手的遗憾,当时技术不足的惋惜……再次涌现在评论区。

只要朱令案一天未解,便是中国有互联网以来影响时间最长的重大悬案。

01

1994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朱令,正在北京音乐厅独奏《广陵散》,让观众惊叹不已。

只有台下的父母知道,朱令饱受“怪病”折磨,肚子剧烈腹痛,连续三天吃不下东西,而之前还有偶尔失明、大量脱发、关节疼痛等不良症状。

所以演出的第二天,朱令回了家,父母带着她四处求医,却怎么也查不出病因。随着一段时间的住院休养,朱令见病情好转,便于1995年2月回校学习。

但在返校的第二周,朱令再次发病,仍是全身剧痛,刚长出来的碎发也掉落了。这几天,她只有八九天待在清华校内,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一般是在宿舍里休息。

父母带她去协和医院看病,李舜伟主任接诊,他指出朱令的症状很像铊中毒。

铊是一种重金属,无色无味还具有潜伏期,下毒后要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后才出现症状,曾被用来做老鼠药,但因毒性太强,早被禁止,一般人难以接触到。

但清华对此出具证明,朱令在实验室并未接触过铊盐,且化学毒品管理严格,再加上医院不具备该项化验的条件,暂时排除了铊中毒的怀疑。

朱令的病情急转直下,生命几乎被病痛榨干,陷入了长达五个月的昏迷。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的中学同学贝志城前来探望朱令,并将她的病情发到互联网上去。

02

在贝志城的描述中,他就读于北大力学系,中学毕业后,和朱令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只是1995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得知朱令生病。

而当他去看望朱令,才切实感受到朱令的惨境:曾经美丽自信的女孩,现在却全身插满了管子,像是走到了生命边际。

难过的他很想为朱令做些什么,偶然间,他想起了舍友蔡全清在帮陈耀松教授做网络实验,或许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全世界的医生求救。

事实上,朱令案是中国第一例互联网求助的案例,彼时互联网才在中国刚刚兴起,还是用电话线拨号上网,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基本都是在1995年左右接触网络。

贝志城写了封求助信,让一位美国朋友翻译成英文,随后和蔡全清去系里的机房发送到全球最著名的几个医学论坛。

本来是抱着姑且试试的心态,但幸运的是,十天内,来自各国医学界的邮件雪片般发来,1635封回信,约30%的医生认定是铊中毒。

中国留学生一边诧异中国也有互联网,一边承诺会帮忙将信转发到认识的医师或导师那里。

在美国学习远距医疗的中国留学生李新,还有一位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当过医官的John Aldis,还特意联络了一些美国比较权威的医生来看朱令的病例。

期间,国内也有不少人帮助朱令。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只有3条256K的链路,分别在清华、中科院和化工大学,陈耀松教授便自己搭梯子从清华墙那边接过来一根线,然后自掏腰包承担这期间产生的流量费用。

在贝志城等人被质疑怎么和国外大规模联系时,陈耀松教授更是帮他们说话,称有事他扛。

北大、清华均有同学主动请缨,有人将邮件存进数据库,方便标注哪些邮件更值得留意。有人则帮忙浏览英文邮件,以免看错重要信息。

然而,当他们将铊中毒的资料整合给医院后,医院还是坚持“已经排除了铊中毒的可能性”。

John Aldis等医生对此质疑,有位纽约专家更是联系贝志城母亲,表示协和医院不具备检测铊中毒能力,不能断然排除铊中毒。

此番言论让朱令家人有了去做化验的打算,但协和医院有项规定,不能将病人样本拿出去。

直到1995年4月28日,在协和一位年轻医生的暗中帮助下,朱令父母终于搜集到尿液、脑脊髓、血液等样本,送到了北京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实验室。

说起来,这间实验室并不是铊中毒检测实验室,只是研究过铊中毒的陈震阳教授早年购置的一个设备放在那间实验室,是朱明新的同事给了朱令一家陈震阳的名片。

陈震阳教授顶住压力立刻做了化验,结果意料不到:“一测,机器一下就到头了,铊的含量是正常人的好几千倍。”

这么大的量,很难是误服或者误触,铊中毒自杀又很痛苦,陈震阳教授判断是他人投毒。

朱令的生命,因为病因明朗迎来转机,美国的医生提议用普鲁士蓝治疗朱令。

谁能想到,朱令一家已经投入几十万去治疗朱令,但真正有用的却是4元一支的普鲁士蓝试剂。

可惜,病因还是发现得太迟,已经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1岁的朱令被塞进残疾的身体里:她双眼几近失明,下身瘫痪,语言能力几乎不复存在,智力衰退到六七岁孩子的水平。

因为这是一次史诗级的互联网求助问药,央视等媒体对此展开报道,引发了全国热议。

大家除了叹息,更是愤怒:是谁要置朱令于死地?

03

确定朱令是铊中毒后,朱令的父母在1995年4月28日晚向清华大学保卫部提出报案。

清华大学化学系主管学生工作的薛芳渝教授,还叮嘱朱令舍友保管好朱令的物品。

1995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开始正式立案调查。但就在警方即将封锁朱令宿舍的前一天,朱令宿舍却发生一起诡异的盗窃案:

钱撒了一地,唯一不见的是朱令用过的一些洗漱用品,很可能是有人销毁证据。

缺失了关键物证,调查陷入僵局,后来警方根据调查,锁定了嫌疑人孙维,她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合法接触到铊盐并接近朱令的人。

孙维是朱令的舍友,因为同睡在上铺,两人父亲都在地震局工作,很快成为了朋友。只是在两人都加入校民乐队后,孙维只是朱令的替补,关系变得疏远。

1995年10月,警察还跟朱令父母透露:已经有“对象”了,只隔了“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并让他们等好消息。

但好消息并没有等来。1998年8月,警方在审讯孙维8小时后,宣布解除对孙维的嫌疑。

由于网传孙维家族背景过硬,曾力保孙维,网友怀疑孙维的脱罪存在猫腻,且贝志城还在2002年实名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几乎可以相信孙维是凶手。

刚好那几年天涯论坛很火,一天涯网友在2005年11月30日发表了《天妒红颜:十年前的清华女生被毒事件》重提此案,大量网友在底下跟帖推理,孙维屡屡被提起。

为此,孙维不得不在2005年12月30日、2006年1月13日,用ID“孙维声明”在天涯社区发布澄清声明。期间,舍友和一些同学帮助孙维和网友辩驳。

然而,在同班同学童宇峰和大量网友的质问下,孙维不仅没洗清嫌疑,支持孙维的人还被冠名为“铊党”。

网友通过网络曝光“铊党”的个人信息,其中有两名在美国的同学,还被网友阻扰绿卡申请。

一位自称“追铊”的黑客,入侵了孙维等人的电子邮箱,发现孙维曾指导一些同学如何发帖支持自己。后来,“追铊”将邮件内容曝光出去。

然而,就在大家讨论得沸沸扬扬时,2006年1月19日,天涯社区限制了关于朱令案的讨论。

一位天涯社区的负责人困惑:“这么大的热点,天涯怎么可能主动去禁止?”但答案不得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童宇峰在2004年成立了帮助朱令基金会,2006年还提议联名上书人大重查此案,只是最后不了了之,孙维则是在2006年更换了名字和出生日期,企图销声匿迹。

04

虽然天涯社区减少了对该案的讨论,但社会并没有忘记朱令。

2007年,《东方时空》播出专题纪录片《朱令的十二年》,这是央视花了一年时间去采访朱令一家,在修改四十多版后得以过审播出,让朱令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2013年,复旦大学出现投毒案,又是宿舍投毒,又用到了铊,且凶手林森浩很快被绳之于法,不像朱令案还是扑朔迷离,一众官媒追问朱令案。

可能是受不了舆论的争议,孙维第三次在天涯回应:“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于法”,获得了几百万的点击,但并未取得网友们的信任。

甚至因为微博将有关朱令案的关键词设为敏感词,网友们做起了反击。

他们得知孙维嫁给美国人并润到美国后,在微博向白宫官方发起请愿书,要求白宫官方调查并驱离孙维。后来,孙维移居澳大利亚。

也是在这一年,朱令一家住进了小汤山医院,淡出人们的视野,以便全身心投入地照顾朱令。

张黎利,作为朱令的清华校友,也是孙维的初中同桌,在校友群中呼吁大家成立了华霖基金会,尽可能地帮助朱令,他还管理了公众号“朱令我们在一起”。

而微博账号“帮助朱令”也会分享朱令的近况和公示捐款明细,每条微博都有网友的关心。

朱令一家,和支持他们的人,写下了一部属于他们的《活着》。

哪怕朱令逝去,她的故事也不应该因此被忘记,大家仍在遗憾和追问,就像这29年来人们不间断提及此事。

我们在想起朱令时,除了无法释怀的遗憾,还能这期间产生的温暖。

朱令案曾经的代理律师李春光表示:希望继续关注案件本身,尤其是程序问题,案件重启有可行性。

朱令一家的悲剧,背后是一个时代的追问接力,告别朱令,记住朱令。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