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将相故里卧牛城:陕西第一产粮大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云水终南 2023-11-03 12:20:46

王鼎、李桐轩、李仪祉、井岳秀、岳维峻、井勿幕、寇遐……

这些名人都是出自一个县,要是我不说杨虎城,你知道这是那个县?

这就是渭北大县蒲城,古称“重泉”、“南白水”,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对于蒲城的认识一个是椽头馍,一个是杨虎城,咱今天就说说蒲城更多的故事。

千年蒲城卧牛之城

蒲城县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部,总面积1583.58平方千米,是渭南面积第二大县、陕西第一产粮大县。

古代曾用名“重泉”、“南白水”、“奉先”。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蒲城县一带先属魏国,后成为秦国的疆域。

蒲城县在尧山南面的平原,老县城有五脏(五个庙宇)六腑(六条街区),七十二座牌坊,七十二条街巷,形如卧牛,所以被称为卧牛之城。

自古以来,蒲城就物华天宝地杰人灵,连皇上都看上这里,关中唐十八陵蒲城就有五座:桥陵、惠陵、泰陵、景陵和光陵,在县北横列,有“五陵闲云”之景。

要说这蒲城的风水就是好,背山面水,负阴抱阳:洛水绕东丘,腾蛟起凤;尧峰屏北障,卧虎藏龙。

“北京时间”就是从这里发出的,中科院授时中心就在这里。

双塔对影

到了蒲城老城中心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座砖塔,其实蒲城县城有两座塔,前面说蒲城县城是卧牛之地,这两只牛犄角其实就是这两座高塔,一南一北,双塔一为北寺宋塔,一为南寺唐塔。

县城中心的就是宋塔。

宋塔在县城街心广场中间,后面就是文庙,旁边的牌楼上书“将相故里”四个颜体大字。(现代牌坊,老牌坊没有几个了)

这个宋塔有故事,据说是一个人出资十五万两建成了此十三层塔,系密檐式方形砖塔,高46米。

南寺唐塔比大雁塔早建25年,是陕西最早的唐塔,如今已经成为蒲城中学所在地了,塔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传说当年慧彻寺的和尚曾经帮助李世民打过隋军,所以他登基后便拨款修建了此塔。

原来南塔破损无顶,当时蒲城中学有句话:“一怕校长讲话,二怕宝塔塌娃。”1953年大修南塔后保留有十级。

文庙

蒲城文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相当规模的维修。

这里有全国唯一的六龙壁,明万历年间修建,比故宫龙壁建筑早了140年。六龙壁由精美的琉璃砌筑而成,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六龙壁左右两侧石制牌坊各一,与六龙壁浑然一体,据说这种建造格式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处的,上面分别写有“文章祖”、“帝王师”两块匾额,这是时任山西巡抚的蒲城人樊东谟所题,意在赞扬孔子是文章的师祖、帝王的老师。

其实蒲城人王鼎也曾是道光皇帝的老师。

蒲城文庙主体建筑大多后期修建,这里最著名的当属它保存的碑刻了,有林则徐、王鼎、米芾、李阳冰、唐玉真公主手书之碑刻多件,还有著名的唐代高力士神道碑。

据史书记载,高力士陪葬玄宗泰陵。高力士墓前立碑一方,清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中曾提及“唐内监高力士墓碑石刻中断、每行只存二十余字”,说明此碑在二百多年前已残缺,只存上半部分。

1971年又找到了残碑的下半部分,现已接对完好,高力士碑碑身为纯色大青石,高四米,宽1.5米。碑文共三十行,每行五十五字,共1650字。

碑额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督都高公神道碑”,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篆写。正文为翰林待诏张少梯书。这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书法家,笔力苍劲,所以神道碑也是非常珍贵。

槐院巷

历史文化街区槐院巷距离文庙百十米,这里最有名的有两处:清代考院和杨虎城纪念馆。

蒲城不是州府,这个清代考院却名气很大,这是陕西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处童生科考考院。考院大门厅、二门、甬道、东西号舍、官厅、论秀堂、浴室院、东西厢房、内室、耳房等30余间房屋很完整。

蒲城考院光绪年建的,以解决“同州府”渭河以北五个县考生考试时都要搭考棚的繁琐,平时则用来省府巡视来蒲歇息的“行辕”。

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统称为童生,童生参加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当时这里举行的便是县试、府试和院试,蒲城考院就是在科举制度下考童生出秀才的地方。

作为博物馆,考院最有意思的藏品是古代考生用的“小抄”,用老鼠胡须沾上油墨书写,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带入考场作弊。有的小抄,当年整整用了两年时间才完成的。

看着密密麻麻的字,我感慨要是视力不好,估计连作弊的本身都没有。

考院对面的王振东旧宅现在也是科举文化展厅。

隔壁十来米就是杨虎城纪念馆,这是1934年,杨虎城将军为其家眷修建了一座住宅,被称为“杨公馆”。

1937年2月3日,驻防蒲城的东北军骑兵第十师包围起这座宅院,软禁杨虎城母亲,逼迫杨虎城放弃抗日主张。2月7日,杨虎城母亲被转送到三原县东里堡,从此以后杨虎城和家人再也没有回来过。

这座院子格局完整,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和实物资料,介绍杨虎城将军光辉的生平事迹。

杨虎城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在这里可以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整个槐院巷里面还有还有一些老建筑,走到头,还有一个新修建的戏楼,这里民宿不少,看来是新打造的一个文化街区。

达仁巷

蒲城有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一个是槐院巷,另一个就是达仁巷,街区内有王鼎故居、王鼎家祠等,也是蒲城老城区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街巷。

在近代历史上王鼎绝对值得大书特书。

王鼎出身寒门,入翰林后被嘉庆皇帝赏识,权高位重,历任工、吏、户、礼、刑各部侍郎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先后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师。

从穷小子到军机大臣和帝师,但是他做人却谨慎,达仁巷的名字就和他的故事有关。

家人因庄基地与邻居起纠纷,希望他出面协调。王鼎修改了明代诗人林瀚《戒子弟》诗,回信道:“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信,让出庄基三尺,邻居退一步,也让出三尺庄基,于是形成了蒲城县内的达仁巷。

让墙故事历代都有,在王鼎纪念馆东侧的王鼎家祠东界墙南端拐角处,至今还有一块记载当年让墙美谈的让墙石。

王鼎一生最感动人的就是“尸谏”。他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1842年6月8日,王鼎怀揣遗书自缢于圆明园,以死劝谏道光帝,成为清朝历史上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可惜王鼎自缢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依然签订。

后来人们在他的衣袋中找到了他弹劾穆彰阿,举荐林则徐的遗书:“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也。”

杈把巷

另外,不远处杈把巷六号的林则徐纪念馆也值得一去。这里原是"王益谦故居"(王益谦,王鼎族弟)。

1846年林则徐就任陕甘总督期间,曾在这里为恩师王鼎守心丧三个月,所以这里被开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在这期间,林则徐留下了大量的墨迹和文物,仅为此宅院就书写了八块匾额。大门口保存下来的就有两块,一块是《兄弟叔侄科甲》,一块是《观察第》。南厅上挂着林则徐当时写的《味兰书屋》,西箱房挂着《槐荫山房》,前厅房门额上悬挂《寿萱堂》,中厅门额上挂着《介祉楼》,后楼额上挂着他写的《肄经阁》。

整个建筑庄严肃穆,古色宜人,是渭北保存最为完整的关中典型的四进室宅院之一。整个院落布满各色木雕、砖雕、石雕艺术品,生动逼真,出神入化。宅内的"凤凰抱厦八卦亭"雕刻工艺精美,堪称关中一绝。

美食

蒲城美食最有名的就是椽头馍了。椽头蒸馍内酥外光,空口吃都甘香满口。

据说慈禧落难西逃途经蒲城永丰岔里村时,吃到了县令贡上的椽头馍,赞不绝口,并将其钦定为朝廷贡品。

当然要夹馍吃的,就要蒲城的另外一道美食八宝辣子了,当然用面辣子也行。

蒲城水盆名气也大,渭北的水盆都有名气,蒲城水盆独有特色,“花椒出头”,用蒲城本地所产的“狗椒”,颗粒虽小但麻性强烈,配到水盆羊肉里特别提味。还有一个就是烤的月牙馍,据说,这种做法源于新疆的烤馕方法。

蒲城还有一道独有的名菜——高力肉,这名字就源于唐玄宗的大总管高力士,据传高力士酷爱吃这样的肉菜,又因为高力士埋在了蒲城县,所以,高力肉就成了蒲城的名菜。

高力肉要裹蛋清、淀粉,先过油,再蒸制,呈酱红色,酥而不烂,味略咸而香,老少咸宜。

千年蒲城,卧牛之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空去转转,物质精神双丰收。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0 阅读:229

云水终南

简介: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