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雨姐曾经靠东北农家形象爆火的带货网红,短短两年内从千万粉丝的红人走到了如今被全网声讨的地步。
从虚假宣传红薯粉条,到油污净质量问题,再到“碰瓷”奥运冠军全红婵,她的诸多行为不仅引发了舆论愤怒,甚至在10月21日被央视报道长达20分钟。
这位曾经的“带货之星”究竟经历了什么?从农家风的淳朴形象到如今的负面缠身,东北雨姐的“网红之路”似乎走上了“不归路”。
2022年,东北雨姐凭借展现东北农村生活的短视频一夜爆红。
她的视频中,扛着百斤咸菜缸、背着锄头下地,豪爽的性格配上乡土气息的布景,加之幽默接地气的东北方言,令她迅速俘获了一批粉丝。
她的“家人们,买它!”成了带货金句,粉丝纷纷下单支持。但随着她带货的种类越来越多,红薯粉条、油污净等产品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引发轩然大波的是“红薯粉条”事件。9月,一位博主称在东北雨姐直播间购买的红薯粉条并非纯红薯制作,而是掺有大量木薯粉。
经检测,这款所谓“纯红薯粉条”几乎不含红薯成分,事件曝光后,东北雨姐并未道歉,反而对质疑者称“自己敢为粉条负责”。
但当质检报告确认问题后,她迅速删除了承诺视频,令粉丝大失所望。
曾经的“东北淳朴形象”渐渐被质疑,“假一赔万”的口号变成“三倍退款”,甚至一度有传言称她准备“跑路”,公众的信任随之崩塌。
在红薯粉条风波未平时,东北雨姐又因盗用奥运冠军全红婵的肖像引流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网友发现,一个以“全红婵哥哥”名义注册的账号竟为东北雨姐的公司名下,账号发布了多个带货视频,暗示全红婵支持某些产品。
未经授权擅自使用名人肖像牟利的行为已涉嫌违法。全红婵作为国家跳水运动员,年纪轻轻便为国争光,极具公众关注度和商业价值。
此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甚至惊动了央视。10月21日,央视对东北雨姐展开20分钟的深度报道,从粉条成分造假到盗用全红婵形象,全方位揭示了她的种种虚假操作。
一位央视记者还实地走访了东北雨姐的拍摄场地,发现她的“农村生活”纯属表演,而非她实际的日常生活。
东北雨姐租用磨石峪村的场地,仅仅是为了搭建一个“乡村带货”的剧本场景,灶台、猪圈等设施都是为视频拍摄临时搭建的。
视频中的农村生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和多次拍摄的“产物”,让粉丝误以为她是真正的“村里人”。
“表演式生活”的揭露让不少观众大跌眼镜,纷纷指责她将农村生活作为噱头,故意营造“真实、质朴”的形象,进而引发粉丝的购买冲动。
随着调查的深入,东北雨姐背后的团队被逐渐曝光。
她的运营团队多达数十人,甚至雇佣专业导演白国辉负责视频内容制作。团队设计出多个镜头、脚本,将“真实农村”变成了流量工厂。
不仅如此,东北雨姐的公司运作也被扒出。她名下注册的公司超过20家,每家公司都以不同的名义运营,而她手下的徒弟也各自管理公司分支。
分散的公司不仅可以减少税收压力,还能在遇到问题时迅速撇清责任。
这一套“公司矩阵”在粉条事件、油污净质量问题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下,已难以自圆其说。
粉条事件、虚假宣传、盗用肖像,东北雨姐接二连三的“翻车”事件,揭开了网红经济背后的灰色地带。
为了流量、销量,一些网红不惜踩踏道德底线,虚构故事、制造人设、夸大产品功效。但网红经济的发展并非没有规则,流量虽重要,诚信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
网红东北雨姐从流量巅峰的代表走到如今的“万人唾弃”,其背后是公众对“真实性”需求的爆发。
东北雨姐事件不仅是个人的翻车,更揭示了网红带货行业中不为人知的“灰色地带”。
东北雨姐的“失信”带货,进一步揭示出在利益驱动下,部分网红不择手段的商业行为。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一旦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网红经济的生存空间也将被压缩。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网红带货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虚假宣传、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的打击,试图为“野蛮生长”的网红经济重新划定边界。
而各大直播平台也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制定更加严格的内容审核制度,打造一个规范、健康的带货生态。
东北雨姐的崩塌,提醒网红们在快速获利的同时应时刻保持底线,真实与诚信才是长久发展的基石。
毕竟,流量固然重要,但失去的信任却难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