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因耕地有限和人口压力倍感吃紧,而钾肥则成了这个巨大农业系统的“命门”。但在中国无法自给自足的情况下,钾肥的稳定供应始终悬而未决。
然而就在近期,中国企业在老挝一举拿下了9.84亿吨钾矿开采权,似乎给钾肥市场带来了新的转机。
在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为了让老百姓都吃饱饭,化肥成了种植粮食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因素,尤其是钾肥。
没有钾,粮食生产所需的土地肥力就难以支撑,尤其是在大面积农业种植中,钾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钾肥在作物生长中支持新陈代谢、抗病和抗倒伏等环节。
数据显示,中国超半数耕地都需要钾肥补充,尤其是沿海和南方地区对钾的需求更加急迫。钾肥在农业中的地位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是对产量的增益,更在于农业生产安全、种植效率和抗灾能力。
中国的钾资源只占全球的3%,年均钾肥产量仅满足国内需求的10%左右。再加上开采区域环境脆弱,每年能生产出来的钾肥少得可怜,根本不够国内耕地使用。
2023年,中国钾肥进口达到1157万吨,创下历史新高,进一步表明国内自给难以维持需求。
中国曾尝试通过提高自有钾肥产量来解决问题,但由于资源集中、开采成本高,根本无力满足庞大的需求。
2023年起,中国干脆将钾肥进口关税降至零,来解决国内供应紧张的问题。
由于中国钾肥自给不足,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被挟制的危险。全球钾矿资源主要掌握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尤其是北美和东欧地区,钾肥巨头主导垄断了72%的产能。
2022年,随着俄乌冲突升级和俄罗斯、白俄罗斯等主要供应国遭遇制裁,全球钾肥价格飙升至每吨5100元,远超预期。如此局势对依赖进口的中国而言风险更为明显。
中国曾希望通过对钾资源丰富国家的境外投资开发部分资源,以便应对国际市场的变数。
事实上,中国在全球12个国家规划了34个钾肥项目,但实际成功落地的项目寥寥,资源国的法务壁垒、政治风险、运输成本等问题难以突破。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势,位于东南亚的老挝却成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突破口。
作为中国的邻国,老挝拥有超过133亿吨的钾矿资源,相当于中国钾资源的13倍。这些资源不仅储量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价格上甚至只有国际市场的60%左右。
同时,老挝政府积极鼓励外资进入,这样一来,老挝不仅是资源宝地,也是中企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的绝佳合作伙伴。
对老挝而言,矿产开发政策的放开不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还能通过经济资源的开发增加财政收入,老挝对外资的热忱为中企创造了绝佳机遇。
老挝钾矿的开发优势使中国企业纷纷看准了老挝的矿产资源:亚钾国际、藏格矿业、东方铁塔等中资企业先后进入老挝,拿下多个百万吨级的钾矿开发项目。
尤其是今年,藏格矿业获得了老挝9.84亿吨钾矿的开采权,成为中国钾肥行业的一大喜讯。
面对中国钾肥缺口,这些项目的落地带来切实利好。
据预测,仅亚钾国际的产能一旦达到每年500万吨,将直接补充中国钾肥进口的主要份额。以藏格矿业为例,2026年投产后每年将为中国输送200万吨钾肥,有效增强国内市场稳定性。
老挝钾矿不仅储量丰富,运输成本也是决定资源优势的重要因素。在老挝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中老铁路成为了支撑两国贸易的关键基础设施。
2021年建成的中老铁路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首都万象,全长1035公里。
依靠铁路运输,钾肥从老挝到达中国的时间减少一半以上,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运输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在中老铁路建成之前,中国从老挝进口钾肥主要通过陆路或海运,时间长、成本高,且常受天气和路况影响。
中老铁路开通后,不仅提升了运输效率,还让两国之间的资源合作更加稳定高效。
数据显示,自中老铁路开通以来,仅2023年,中国就从老挝进口了171万吨钾肥,比四年前增长了14倍。
中老铁路不仅加速了钾肥进口的物流周转,还在中老双边贸易中成为了重要经济纽带。铁路线路的稳定、快捷,使钾肥供给更加可控,也让钾肥进口对粮食安全的保障更有把握。
虽然中老铁路的开通带来了显著的物流红利,但也面临着运力不足的问题。
未来增线、增能的需求将成为中老铁路发展的必然方向。
中国与老挝在钾肥领域的合作不仅是双边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展现了资源合作的新模式。钾肥作为战略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尤为关键。
通过中老铁路的高效连接,钾矿资源从老挝源源不断运往中国,为稳定钾肥供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老双方在共商共建、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展现了新型国际合作的典范。未来,中老钾肥合作和中老铁路的进一步发展将不仅支撑两国的经济繁荣,也将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
秸秆中含有不少钾啊,草木灰中都有钾啊,砖家们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