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纵横家,最近这些年以来,大家一直对苏秦争议很大。
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在苏秦的活动时间上。
在近年来的一些考古发现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和苏秦有关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和《史记》当中进行比较的话,就存在一些矛盾的地方。而且,就算是《史记》当中,有关苏秦的内容,一样存在矛盾之处。
所以,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史记》当中的苏秦,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司马迁看史料的时候,弄错了,把两个人的事迹给放到了一起,这才形成了《史记》当中的苏秦。
当然,这些争论,直到今天其实也没有一个定论。所以目前史学界研究苏秦的时候,还是以《史记》当中的记载为准。
不过,不管《史记》当中的记载,到底有没有错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那个时代,苏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主角!
有关苏秦合纵的故事,我们还得从苏秦本人开始说起。
如果完全按照《史记》当中的记载来看,苏秦应该生于那位秦孝公在位时期。而且,苏秦很长寿,很有可能活了八九十岁。
苏秦他们家祖居洛阳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代,洛阳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这地方是周王室的地盘。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但是天下共主的地位还在。除了战国后期之外,其他时期,那些诸侯国就算再怎么轻视周王室,也不会真的去打他们。
所以,在纷乱的战国时代,苏秦小时候活的还是很潇洒的,至少家乡那边不打仗。而对于苏秦的家世,《史记》当中其实并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在一些野史小说当中,记载苏秦他们家是靠种地过日子的。
种地的就一定很穷吗?这其实是一个错觉!要知道,在战国时代之前,土地都是公有的。只有高层贵族,家里才有大量的土地。而到了战国时期之后,虽然各国进行了改革,普通人也可以拥有土地。但是家里如果有大量土地的,还是很厉害。
总之,在先秦时期,种地的未必家里就一定很穷。很多家里有几千亩地的人家,子弟也得种地。而从苏秦后来可以外出求学这件事来看,他们家的家境,应该还不算太差。当然,也不会太好就是了。
而稍微长大一点之后,苏秦就去了齐国,找那位鬼谷子拜师学本事。也正是鬼谷子门下求学期间,苏秦遇到了那个和他纠缠半生的男人,张仪。
学了很多年之后,苏秦最后学成归乡。但讽刺的是,当时的就业市场,似乎也不太乐观。当苏秦拿着这份‘鬼谷大学’毕业的文凭,开始到处找工作的时候。他终于发现:自己好像是刚毕业就失业了。
这倒不是‘鬼谷大学’的招牌不够亮,只能说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太利于苏秦。在当时那个年代,大家还是比较喜欢玩‘世禄世卿制’。出门找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一般不看你是哪里毕业的,而是看你爹是谁?
如果有一个好爹,那就可以顺利入朝为官。但如果出身贫寒,那机会就很小了,最多也就只能从底层小吏开始做起。
苏秦显然没有一个好爹,他爹连载入正史的机会都没有,那自然不是什么牛人。而学有所成的苏秦,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底层小吏。所以回家之后,苏秦就发现,自己根本找不着对口的工作。
于是,这个时候,苏秦他们家人,就对苏秦开启了嘲讽模式。大家都认为,苏秦出去转了这么一大圈之后,钱花了不少,回来以后却找不着工作。这样看来的话,还不如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的种地呢!
不过请注意,在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史记》当中的原话是: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如果司马迁写的是对的,那也就意味着,苏秦去鬼谷子门下求学之前,他就已经结婚了!而且,还不是只有一个妻子,他是有妾室的!
这样看起来,苏秦他们家,似乎也不是太穷的样子。要不然的话,苏秦估计也娶不起媳妇。
至于说嫂子不给饭吃、兄弟抢他的家产……这些东西,都是野史小说里的内容。至少在《史记》当中,其实是没有任何记载的。
因为这次受挫,接下来,苏秦选择自己在家闭关,继续苦读。据说当时苏秦开始钻研一本叫做《周书阴符》的书籍,这本书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姜子牙所做。也有人说,后来谋圣张良得到的那本《黄石天书》,其实就是这本《阴符》,只不过名字稍微有点不同而已。
就这样,在家又苦读了一年之后,苏秦出关了。
出关那一天,苏秦终于重新恢复了自信。因为这一年当中,他领悟了一种接下来会影响整个天下的学问。
这种学问,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纵横之道’。
出关之后的苏秦,先是去了一趟周王室那边。当时周王室这边,正是周显王在位。自从当年平王东迁开始,周王室已经持续衰落了几百年。在这几百年当中,周王室也曾经想要再度崛起,企图逆天改命。但是后来,每次周王室想要搞点事情的时候,只会让局面更加糟糕,地盘变得更小。
所以后来,到了春秋中后期,尤其是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周王室就彻底躺平了。
因为周王室当时奉行这种‘躺平之道’,如此一来,苏秦的这趟游说,自然也就得不到什么重用。而接下来,苏秦又去了一趟西方的秦国。此时的秦国,已经完成了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在苏秦看来,去秦国求职,应该是最有前途的。
但遗憾的是,这趟秦国之旅,苏秦依然没能得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主要是因为,苏秦这次去秦国的时候,秦孝公刚刚去世。秦孝公去世之后,新即位的秦惠文王,直接就把商鞅给车裂了。此时的秦国,正是对外来人才极度反感的时候。那些秦国的高层贵族,因为改革的问题,极度痛恨商鞅。就连秦惠文王本人,暂时也不敢有太多大动作,生怕激化国内的矛盾。
所以,这趟秦国之旅,让苏秦又碰了一鼻子灰。
而在秦国求职失败之后,接下来苏秦又去了赵国。到了赵国之后,赵国此时正是赵肃侯在位期间。这个赵肃侯,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的父亲。
赵国这边,情况其实也很复杂。自从当年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分到了晋国北方的地盘,自成一国。但是接下来,赵国没有趁着刚开国的机会,及时进行改革。反倒是魏国,开国之后,就直接进行了著名的李悝变法。
所以在这之后,赵国就开始不断衰落。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三家刚刚从晋国脱离出来,魏国也需要韩国和赵国的帮助,这时候赵国倒是过的不错。但是后来,随着魏国越来越强,魏国就开始对赵国这边,产生了一些觊觎之心,后来更是直接撕破了脸,背刺了盟友。
比如当年苏秦求学时候,魏国就曾经直接进攻赵国,并且一口气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后来,赵国还是向齐国求救,这才解了赵国的亡国之祸。而那场战争,后来也留下了一个‘围魏救赵’的成语。
因为这些历史,导致赵国开国之后,一直在不断衰落。到了赵肃侯在位时期,赵肃侯终于开始意识到,是赵国在制度方面出了问题。赵肃侯知道,如果赵国想彻底强大起来,需要的是像商鞅那边的改革大才,而不是苏秦这样的纵横家。
再加上当时的赵国朝堂上,以赵肃侯亲弟弟为首的一群人,也不太喜欢苏秦这种说客。所以,尽管当时苏秦使出了浑身的解数,最后依然没能打动赵肃侯,没能求到一官半职。
连续三次求职失败,这对苏秦来说,无疑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这一次,苏秦的韧性却似乎变强了很多。连续三次失败之后,苏秦几乎没有任何停留,直接去了第四家公司求职。
苏秦选择的第四家单位,就是北方的燕国。
到了燕国之后,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苏秦甚至连燕国国君的面,都没见着。显然,燕国这边,对于苏秦这种说客,也不是很感兴趣。
这该怎么办呢?
连续几次失败,让苏秦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想要求职,首先得看自己有什么本事,能完成什么工作。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之后,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活,什么岗位最适合自己。
但遗憾的是,苏秦想了一圈之后,终于悲哀的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好像也真的不多。
首先,苏秦在鬼谷子那边学的东西,只是单纯的游说之术。他既不会管理内政,也不会指挥打仗,更不会像商鞅那样主持改革。在专业技术方面,苏秦也是一律不会。让他去管理手工业或者农业,他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
唯一适合他的工作,其实就是外交领域。
但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各国的外交官,都必须出身高层贵族,最好在几大强国都有亲戚。这事比较好理解,战国时期,大家玩的就是这种血缘关系。就连几大强国王族之间,都经常利用联姻来搞事情。如果一个出身底层的人去搞外交,去了其他国家之后,找谁办事都不知道,根本就搞不了这份工作。
所以,转了一圈之后,苏秦发现,自己此时仿佛彻底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但是这个时候的苏秦,忽然就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既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那自己是否可以创造这个条件,为自己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呢?
这个念头出现之后,苏秦就再也无法抑制。而顺着这个方向思考下去之后,苏秦忽然发现:如果想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那就必须给几大强国,都树立一个新的敌人!只要几大强国,有了共同的敌人,那他们就需要联手对敌。
如此一来,自己就可以做那个维系几个国家关系的人。自己的专业技能,自然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按照这个思路,在燕国的这一年里,苏秦开始思考,燕国的敌人应该是谁,自己又该怎么争取燕国的信任。就这样,到了一年之后,苏秦终于到了一个机会,一个面见燕国国君的机会。
苏秦见得这位燕国国君,后世史称燕后文公。历史上那位重用乐毅,用黄金台招揽人才的燕昭王,就是他的曾孙。
接下来,苏秦面见这位燕后文公的时候,就把自己这一年的准备,都展现了出来。在这次面见过程当中,苏秦并没有提找工作的事情。而是公然提出,燕国的真正敌人,应该是秦国。
这话一出,当时的燕后文公,也瞬间惊呆了。
从燕国的角度来看,不管怎么说,敌人都似乎轮不到秦国。因为秦国跟燕国,压根就不接壤。反倒是赵国和齐国,和燕国有大量接壤区域,经常欺负燕国。
但是接下来,苏秦却用自己的详细计划,说服了燕后文公。苏秦的核心观点是:燕国想要长时间保持和平,需要其他国家交战。尤其是赵国和秦国,必须得打仗。只要秦赵两国交战,秦国不可能跨越千里,直接打到赵国。而赵国这边,也不可能有精力再进攻燕国。如此一来,燕国以后自然就太平了。
但同时,赵国那边也不傻,不可能直接和秦国开打,让燕国在背后捡便宜。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燕国和赵国结盟。这样一来,赵国无需再担心燕国这边,可以全力针对秦国。而赵国的精力被拖住之后,燕国自然也就安全了。
对于苏秦的这番说法,燕后文公当时到底信不信,这事不好说。不过显然,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事真能办成,确实是对燕国有好处。
所以接下来,燕后文公就给了苏秦一笔钱,以及各种华丽的服装和车马,让他去游说赵国。但同时,按照史书记载,当时燕后文公只是给了苏秦一笔钱,并没有给他任何官职。
显然,此时的燕后文公,并不是特别信任苏秦。
对于燕后文公来说,区区一笔钱,根本就不算什么。如果只是付出这点代价,就能让人尝试去说服赵国,给燕国创造一个和平环境,哪怕只是一个机会,其实也值了。而对于苏秦来说,一下子拿到一大笔钱,并且有了燕国做信用背书,显然也是收获巨大。
而接下来,当苏秦再次前往赵国之后,这一次苏秦的身份就不一样了。虽然燕国没有给他官职,但是单凭苏秦带来的车马,也足以说明很多问题。
等到苏秦再次见到那位赵肃侯之后,这一次,苏秦则是开始从赵国的角度,给赵肃侯分析局势。苏秦当时说服赵肃侯的理由,《史记》当中倒是有详细记载,而且很长。光是《史记》当中苏秦的原话内容,就有将近一千三百字。
而苏秦的这番话,总结起来,中心思想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应该和燕国联合。苏秦的理由是,此时天下最强大的国家,莫过于秦国和齐国。在这两个强国当中,赵国不管联合哪一个,都不太合适。因为不管是齐国还是秦国,都想要对外扩张。而他们扩张的对象,肯定是韩魏两国。
但是对于赵国来说,三晋本就是同气连枝。想要确保赵国的和平,最好的选择,就是把韩魏推出去做挡箭牌,自己猥琐发育。但是在当下这种局面下,其他国家不可能给赵国和平发展的机会。韩魏两国,也不会真正傻乎乎的去给赵国做挡箭牌。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大家把秦国作为共同的敌人,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一起抵抗秦国。在有共同敌人的情况下,联盟内部就可以相对和平。而秦国那边,以后再想打赵国,也会很困难。因为只要秦国敢动,其他国家就会因为联盟的存在,一起出兵支援赵国。
苏秦的这个计划,或许很离谱。但是对于此时的赵国来说,却恰好可以解决赵国问题。
要知道,此时在赵肃侯眼里,最需要的,就是和平发展的时间。只有外部环境相对和平,赵国才有能力进行内部改革。
想到这一步之后,赵肃侯自然也不会拒绝苏秦的这个提议。接下来,赵国和燕国的反应一样!都是给了苏秦一大笔钱,让苏秦去游说其他各国。但是同时,赵国当时也没给苏秦实际的官职。
不过,从苏秦的角度来说,能够拿到赵国的注资,这已经足够了。身后有了赵国和燕国的承诺之后,此时的苏秦,底气自然更足了。
就在苏秦刚刚说服了赵肃侯,准备去继续说服其他国家的时候,一个意外却突然发生了。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大举进攻魏国,并且拿下了战略意义极其重大的雕阴地区。
照理来说,这事和苏秦没什么关系,而且对苏秦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秦国打魏国打得狠了,接下来苏秦再去游说魏国加入联盟,自然就更容易了。
但问题在于,雕阴这个位置,太关键了。
秦国拿下了雕阴之后,就和赵国有了大面积接壤区域。如果这个时候,秦国直接转而进攻赵国,那么苏秦好不容易促成的这桩联盟,极有可能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因为只要秦国和赵国开战,魏国多半会转移矛盾,作壁上观。而燕国那边,也不大可能会为了赵国,去派军队和秦国交战。
这样一来,赵国得不到好处,还被人家当枪使,自然不会再考虑结盟的事情。
所以,此时问题的关键,其实有两个:一是要确保秦国,短时间内不会进攻赵国。二是要在最短时间内,说服韩魏齐楚四国,也加入到这个联盟当中。
这两个问题,显然哪一个都不容易。前者,秦国是苏秦的假想敌,不可能听苏秦的命令。后者,想要说服其他四个国家结盟,这显然也很困难。
如果换做其他人,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成了死棋了。
但苏秦的厉害之处,恰恰就在这里。
接下来,苏秦竟然真的想到了办法,解开了这个死局。
首先,苏秦想起了自己的老同学张仪。他先是派人去请张仪来赵国帮他,然而张仪来了之后,他又对张仪百般羞辱,并且引导张仪,想到只有借助秦国的强大国力,才能报复苏秦。
所以接下来,张仪一气之下,直接就去了秦国。在这个过程当中,苏秦又暗中帮助张仪,让张仪平安到了秦国。等到张仪到了秦国之后,凭着自己的能力,再加上苏秦的暗中辅助,自然很快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
接下来,张仪很快就成了秦国的客卿,并且被秦惠文王委以重任,专门管外交。
等到张仪身居高位之后,这个时候,苏秦再把之前的事情捅破,让张仪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而此时的张仪,知道是苏秦帮了自己,对苏秦自然也很感激。再加上两人本就是很要好的同学,此时双方恰好处于敌对阵营,可以利用各自的权力,为对方送人头,然后反过来为自己谋福利。
简单来说,就是双方都玩上了养寇自重,利用对方的强大,来让自己在己方阵营当中,显得更特殊。
随着张仪在秦国身居高位,此后,苏秦再和张仪通气,让张仪影响秦国,暂时先别打赵国。而张仪这边,知道苏秦完成联盟之后,自己在秦国的重要性,才能凸显出来,所以也没拒绝。当时张仪直接在秦国这边,开始劝说秦惠文王,让秦国暂时不要打赵国。
这样一来,第一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同时,在苏秦算计秦国的时候,苏秦本人也开始前往其他国家,说服韩魏齐楚四国,一起加入联盟。
对于韩魏两国,苏秦先是摆出了三晋之前的友谊,再夸大秦国的威胁。对于此时的韩魏两国来说,他们早就对秦国不断东出,束手无策。既然此时有送上门的盟友,想要帮他们一起对抗秦国,那他们自然不会拒绝。所以很快,韩魏两国也答应,加入到了这个阵营当中。
对于齐国,苏秦的理由则更为高明。苏秦当时是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前往齐国游说。而游说齐国的时候,苏秦给出的理由,则是相对隐晦。当时战国七雄当中,秦齐楚三国,几乎是最强的三个国家。齐国崛起的最好结果,就是秦国和楚国都衰落下去,然后齐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种话,苏秦没有明说,但是却引导齐国想到了这里。
对此,齐国自然也不会拒绝。这事对齐国本来就没有坏处,而且齐国只需要答应加入联盟,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看其他国家和秦国斗争。如此一来,不管谁输谁赢,只要双方能斗起来,最后肯定都是齐国渔翁得利。
所以在这之后,齐国也答应了加入联盟。
苏秦最后去游说的,是南方的楚国。从时间上来看,苏秦去游说楚国的时候,应该是公元前329年左右。
请注意,这一年,是很特殊的一年。
在这一年,秦国和楚国,曾经联合去打魏国和齐国。但是在战场上,当楚国击退了齐国,打算和秦国一起,给魏国致命一击的时候,秦国那边却突然背叛了楚国,反过来背刺了楚国。
对于秦国的背叛,楚国这边自然是勃然大怒。而且据史书记载,就在秦国和楚国撕破脸的这一年,楚国的楚威王,就直接去世了。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猜测,或许是因为在这一年的战争当中,楚威王受了伤,或者被秦国背刺之后,急火攻心,所以才会去世。
不管原因如何,总之,这一年当中,楚国对秦国很气愤,肯定是没错了。
所以,当苏秦到了楚国之后,楚国几乎没怎么反对,直接就答应结盟了。对于此时的楚国来说,当务之急是给秦国一些教训,对秦国复仇。至于说和谁结盟,这事楚国反倒不太重视了。
而随着楚国点头,至此,山东六国都已经被苏秦游说成功,答应加入到这个联盟当中。同时,六国为了让这个联盟更加稳固,所以就共同尊苏秦为‘纵约长’,负责六国联盟的事情。而且,大家还同时任命苏秦,作为各自国家的‘国相’。
这也就是苏秦配六国相印的由来。
随着苏秦成为纵约长,这一刻,苏秦终于到达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从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到合纵六国的纵约长,这期间苏秦其实只用了不到三年而已。
但有意思的是,哪怕苏秦成了纵约长,其实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的信任他,真的让他在自己的国家掌握实权。所谓的国相,其实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六国都很清楚苏秦的角色意义,不可能真的把自己国家的政务,交给苏秦来处理。
所以,苏秦的这个身份,其实是有点狐假虎威的意思。
但不管怎么说,苏秦当时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平衡。他可以完美的从其他国家借势,去拔高自己的身份。此后的十五年里,苏秦一直扮演了一个调停六国矛盾的角色。也正是因为苏秦的存在,此后的十多年里,秦国都没能再次东出。
同时,为了达成东出的愿望,秦国就必须想办法破坏六国联盟。这样一来,苏秦的老同学张仪,就有了发挥的空间。而接下来,苏秦和张仪之间,就可以利用双方的关系,不断交流信息,维护双方的地位。
这就是苏秦配六国相印的故事。
当然,十多年之后,六国内部还是爆发了冲突。毕竟,各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能够维持十多年的大体和平,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不过在这之后,随着六国内部开战,所谓的六国联盟,也就彻底瓦解了。
等到六国联盟瓦解之后,按照史记的说法,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苏秦虽然还是活跃在各国政坛,先后在赵国、燕国和齐国做官。但后来的苏秦,威势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年。而且,在六国联盟破裂之后,苏秦的那位老同学张仪,也去世了。
随着张仪去世,秦国那边没人再和苏秦打配合。苏秦再想恢复昔日的六国联盟,自然就不可能了。后来,苏秦在齐国任职的时候,直接被齐国的大臣刺杀。而他被刺杀之后,齐国又发现了他为燕国做间谍的证据。所以最后,齐国直接把苏秦给车裂了。
作为战国时期最有名的纵横家,最后只落得一个被车裂的下场。这个结局,实在是有些可悲。
但不管怎么说,在佩戴六国相印的那一刻,苏秦确实是得到了无上的荣耀。
不知道苏秦临死之前,会不会后悔自己这一生?如果他只是安心做一个底层小吏,或者老老实实在家里种地的话,或许也不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但要是那样的话,历史上也就少了一个纵横家,苏秦自己的人生,也就没有这么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