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重之弊的脑科学:如何科学的锻炼大脑,激活生命力(7)

渊海探心 2023-05-08 20:04:38

上一节我们讲了前额叶与伏隔核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之间在“正常”情况下(上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形成的惯性协同机制。

我们需要明白一点,

人类上百万年累积的进化习惯,

有些现在看,是对我们适应当代社会有益,

有些反而对我们适应现代社会无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在远古社会,困扰人们最多的是饥饿与热量的摄取,

即使到了近百年,国内仍有大饥荒的流行。

也因此,人体在上百万年的自然进化中,

为了避免饥饿,需要在有食物的时候尽可能的填饱自己。

然后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以应对未来可能填不饱肚子的日子。

同时,也由于祖辈们时常面临着脱水的威胁,

身体对水和盐也有着充分的需求。

但到了当代,热量、盐分可以管够的供给,

这也给人们带来了新问题,

肥胖带来的糖尿病、心脏病甚至脂肪,

盐过度的摄入带来的高血压、中风以及肾衰竭的风险。

这都是进化来的本能遇到新时代的困境,

需要我们好好的控制自己。

同样的,我们大脑的前额叶和伏隔核之间的协同机制,

到了当代,也遇到了前面说的外界阻断的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训练因为被迫选择而变麻木的伏隔核呢?

首先,我们需要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

特别是有乡野村趣的童年。

我们一群小伙伴去田埂上玩,

看到泥潭,一个小伙伴说我们来捉泥鳅吧,

然后每个人提出一个主意,

分配下去。

有的去家里拿桶,

有的去家里拿搓箕和竹罩笼。

拿好后大家一起在泥田里忙活起来。

捉了不少后,

想起晚上怎么美美吃一顿。

然后有的回家拿盐,

有的回家拿辣椒粉,

有的到家里搂点柴禾,

有的回家弄个小锅。

然后一伙人忙活起来。

稍稍莳弄下,简简单单香喷喷的晚餐就出来了。

大家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实际上,这就是前额叶在玩耍的场景中自然的生产出了任务,

是我想要完成的任务。

然后就去做,去实践,

做了后的即时反馈给了大家美好的感觉。

这就是伏隔核被激发后的有趣、美妙、充实感。

当代很多年轻人的抑郁问题,

就是来自于长期反向训练使得伏隔核麻木了。

丧失了产生自主行动的能力,

靠的是意志力来推动。

一旦意志力消耗光,行动力也就随之消失。

所谓的空心人,不外如是。

所以,道家一直讲向赤子学习,

恢复赤子之心,

也是如此。

因为童年时的小朋友可以毫无顾忌的玩耍一下午,

他们的每一次起心动念都是“我想要”驱动了“伏隔核”产生了行动力,

一下午就可以使前额叶与伏隔核协同几百上千次。

再看看现代的小孩,很可能被父母逼着学习,

一下午没有激活一次伏隔核。

长此以往,大脑的结构就变了,

可以看看我前面写的《贝叶斯脑与刻意训练》。

最后,我们再从恢复小孩子赤子之心的角度说说,

该如何修复我们的伏隔核。

练习不停地自主发出微小而又可以实现的愿望,

然后行动、实现愿望。

一定要一个连着一个。

频率要高,不用管愿望的大小。

不要考虑有用没用,不用考虑是不是太小儿科,

想到了就更加的去想要。

好好的跟随者去行动,

想着我实现愿望后的满足感,

然后通过行动来得到这股满足感。

这就是逐渐激发伏隔核的方法。

实际上,

因为成功学的泛滥,延迟满足的说法盛行。

也就是印和官的那种需要世人认可的大目标,

框住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导致了食伤的灵动和财这种即时满足,即时反馈的小目标,

被当代青中年们一个个给忽略掉,

他们已经很久没得到自我满足的快感。

特别是比较闷又没有社交的小孩们,

最终,困扰在印包裹的围墙中,走不出来,

深深陷入于压抑、乃至抑郁的状态,

不得不说这是文明之殇。

2 阅读: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