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不能一统三国,主席点评他有3个优点和2个缺点

长风文 2024-07-24 03:40:2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每每读到这首词时,就会想起东汉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文臣武将为了自己的功名理想,努力奋斗的样子,如今虽过去千年,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公元 234 年,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再次亲率数万大军征伐曹魏。

这已经是他第五次北伐了,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位足智多谋之人,面对他的进攻,使出了拖字诀。

这年诸葛亮54岁,已过了天命之年,经年累月的操劳,让他的身体并不是很好。

前线环境恶劣,如今又面对司马懿的拖延,病情日益恶化,最终在这年八月与世长辞。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鞠躬尽瘁,可至死没能见到他心心念念的长安,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当年隆中隐居的他,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深情厚谊,决定出山辅佐对方。凭借着自己聪明谋略,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蜀汉,令天下三分。

可形势一片大好时,蜀汉却遭受了夷陵惨败,刘备临终前将烂摊子托付给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为了蜀汉的事业,殚精竭虑,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

虽然他多次北伐中原,但都未能成功,却也得到了后世无数人的敬仰和推崇。

千年之后,熟读各朝历史的伟人,就对他极为推崇,并且肯定了他的三个优点。

其一,赞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自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为了蜀汉的事业始终不辞辛劳。在刘备去世后,他更是肩负起了兴复汉室的重任。

他对内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安抚百姓;对外出师北伐,与曹魏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伟人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中肯定诸葛亮的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而且提倡大家要学习这种可贵的精神,他自己也表示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二,对诸葛亮屯田自给,巩固边防的做法非常赞同。

诸葛亮为了解决军粮供应问题,在汉中地区实行屯田政策,让士兵们在战争之余从事农业生产,既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又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他这种组织军人“自力更生”的做法,不仅有效的保障战争的储备,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后来我军也有大规模的部队转业,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的情况,这其中也有诸葛亮“屯田”的影子。

其三,高度认可诸葛亮团结少数民族的做法。

诸葛亮很注重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安抚和怀柔的政策,稳定了蜀汉的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诸葛亮实行的这种民族政策,伟人很是赞同,认为对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团结是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伟人也指出了诸葛亮的两个重大缺点,才导致未能助蜀汉一统天下。

首先第一个缺点就是战略构想脱离实际。

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集团规划了一幅宏伟的战略蓝图,首先即是要占据荆襄和巴蜀,然后伺机从这两地分两路北伐中原,达到统一天下的目标。

伟人认为《隆中对》的前半部分很好,毕竟先要有根据地,这样才能壮大自身力量,可后半部分有点不切实际。

他认为荆州和益州相隔千里,中间又有大山相隔,更多只能靠水路航运来联系。

蜀汉兵力和实力本来就不足以平推对方,如此还要分兵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一旦水路被切断,很容易就会支援不及时,被敌人逐个击破。

从伟人用兵过程中,就会发现他喜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招。

第二个缺点就是用人方面,存在一些失误。

比如他错用关羽守荆州。

关羽虽然武艺高强,勇猛善战,但他性格高傲,刚愎自用,缺乏战略眼光和全局意,最后导致孙刘联盟破裂,荆州失守。

此外他还在北伐期间使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虽然熟读兵书,喜欢谈论军事,但他缺乏实战经验,而且好高骛远,纸上谈兵。

在街亭之战中,马谡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导致蜀军大败,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

可能诸葛亮自己也知道自己用人失当,所以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凡事亲力亲为,最终累倒了自己。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尽管他在一些决策和用人方面存在失误,导致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但诸葛亮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他的这种忠诚、智慧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和敬仰。

0 阅读:4

长风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