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今世界而言,经济全球化似乎是司空见惯之事,但最初中西方贸易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进行的?
张兰星博士的论文《来自西方的商船》以16-17世纪日本与欧洲的贸易为研究对象,代我们了解大航海时代欧洲四国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是如何打开日本的贸易大门,以及这商贸往来对世界经济发展、东西文化交流产生的影响。
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日本历史被一些历史学者成为“切支丹时代”,但张兰星认为“切支丹时代”不只是日本的“基督教时代”,这一时期日欧交往密切,贸易才是重要的活动。
1542年,葡萄牙人首先登入日本种子岛,并开始他们的传教计划。这一时期属于自由贸易阶段,日本大名、葡萄牙商人和耶稣会形成了特殊的三角关系。自由贸易给葡商带来巨大财富,日本国内形势也发生巨大变化,这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为日本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不过,在丰臣秀吉禁教并处死一些基督徒之后,日葡贸易开始走向衰落。
进入17世纪,西班牙尝试开展对日贸易,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家康为了开拓对西贸易做出让步,但两国之间开展的活动很少,贸易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西班牙的消极态度也让家康倍感失望,到了1624年,日西关系破裂。
虽然英国商船也前往日本,但由于葡、荷的商业竞争,英国人难有“斩获”,即使他们很努力,也始终无法获得足够货源,日英贸易也不是每年开展,最终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离开。13年后,英国也曾尝试恢复对日关系,然而他们发现日本的对外政策已经改变,欧洲人不再受欢迎,此时的日本已经“锁国”,英国自然退出了日本的市场。
17世纪初,荷兰商船抵达日本,虽然一些商船因家康禁止而离开,但剩下的荷兰人则在日本开始了新生活。后来,荷兰人在平户建立商馆,日荷也开始建交,虽然头20年日荷贸易增长缓慢,但到了30年代,贸易量逐渐逼近葡萄牙。1639年,荷兰正式取代葡萄牙成了日本唯一的欧洲贸易伙伴。
那么,欧洲四国,为何荷兰能在日本成功呢?
本书作者张兰星认为,荷兰成为欧洲诸国仅有的幸存者,大概有以下原因:其一,东印度公司的优越性,其业务主要在亚洲,注意力集中在日本;其二,荷兰东亚贸易网的成功建立;其三,亚当斯密对荷兰人的积极作用,他虽不直接参与日荷贸易,但他对双方起到重要作用;其四,荷兰人抢劫西葡船、中国船,澳门船等,因幕府的限制,荷兰人的海盗角色逐渐淡化转变为真正的商人,这一行为为日荷贸易奠定了基础;其五,荷兰人与幕府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其六,荷兰人只经商,不传教;其七,荷兰人“聪明”的利用了英荷亦敌亦友的关系,发展欧洲势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欧洲四国与日本的贸易成功与否都存在原因。日欧贸易的进行不仅扩大了世界贸易圈,促进世界商品的流通,促进日本农业的发展,促使商品包装的进步,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不得不说,张兰星这本《来自西方的商船》以其详细的资料深入探究了16-17世纪日欧贸易的进展,也带我们了解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