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全国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地土改运动,建立新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美好愿景。
195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议,根据这份决议,农村人口被划分为五个成分,分别是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
毛泽东家祖籍湖南韶山,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按规定也在土改家庭阶级成分划分范围内。那么,毛泽东家当时是被怎么划分的呢?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当时的文件材料保留不多,这一事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明确定论。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说法,说毛泽东家是“富农”、“中农”、“贫农”的都有,甚至还有人说,当时本来要给毛主席家划“地主”,只因毛主席是国家领袖、政府主席才作罢。
然而,这些说法大多是好事者道听途说来的,不足为信。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2012年,2012年,湖南省韶山市委成了专门的调查小组,深入调研,认真考证,终于掌握了史料,澄清了史实,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毛泽东祖居湖南省湘潭县七都七甲韶山冲东茅塘(今属韶山市韶山乡韶源村),曾祖父毛祖人(1823- 1893年)、祖父毛恩普(1846-1904年)、父亲毛贻昌(字顺生,1870- 1920)。
1880年,毛恩普给10岁的儿子毛顺生娶了一个媳妇,是家里的童养媳文素勤,因为文素勤在家里排行老三,所以小名也叫文三妹。
1885年,15岁的毛顺生和文三妹正式圆房成亲。当时毛家家境十分贫寒,只有几间破瓦房和几亩水田,生活拮据,全家长年缺衣少穿。
毛泽东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没读过书,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靠种地、砍柴为生,平日里空闲的时候出去做做小工,赚钱零钱补贴家用。
随着家里丁口逐渐增多,房子越来越不够住了,毛泽东曾祖父咬咬牙借了债,在韶山冲东茅塘买了五间茅草房,随后毛泽东祖父带领着一家人迁来此地。
此后几年是毛泽东一家最为艰难的时候,不仅欠了很多外债,而且毛泽东祖父由于长年繁重的劳动,身体状况很差,已经干不动重活。这时候,毛泽东的父亲、当时年仅17岁的毛顺生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虽然毛顺生年轻力壮,辛勤劳动,但是家庭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善。成亲后几年,文三妹怀了两胎,但都因为营养不良导致先天不足,早早夭折。
1893年,文三妹再次怀孕,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这让穷困交加的毛家看到了新的曙光。
按照习俗,孩子出生后三天要“贺三朝”,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在酒席上,大家一致同意由懂诗书通文墨的八舅文正莹给孩子取名。根据毛氏族谱“祖恩贻泽远”的规定,这个孩子属于“泽”字辈。
毛顺生
文正莹思考良久,开口道:“紫气东来,泽润苍生,就给我的小外甥取名‘泽东’如何?”毛顺生也读过两年私塾,连忙道:“蛮好,蛮好。”
就这样,毛顺生长子的名字就定下来了,只不过在场的众人谁也想不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国家领袖,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毛泽东出生后,家里的开支又增加了不少,这让本就穷苦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所谓穷则思变,在这种情况下,毛顺生萌生了投军的想法。
韶山离湘乡不远,湘乡是曾国藩的老家、湘军的发源地,受其影响,韶山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从军,希望挣一份军功,光耀门楣。
毛顺生和父亲商量,把家里为数不多的田产典当出一部分,以解燃眉之急。然后又请父亲帮忙操持家务,自己则投身湘军,去外面打拼一番。所以,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说,父亲“因为负债过多,只好去当兵”。
湘军
毛顺生参加湘军后,随军来到了东南沿海的江浙一带。在从军的三年时间里,毛顺生不仅养成了强悍、坚韧的品格,同时也开阔了眼界。江浙一带发达的商品经济使他大受启发,明白了想致富不仅仅只靠种地,还可以经商。
三年期满后,毛顺生离开了湘军,回到了韶山老家。回家后的毛顺生,头脑思路变得活络了,他时刻关注着市场行情,留心哪些东西可以买卖赚钱。
湘潭一带粮食需求大,他就把自己多余的稻谷加工成大米,运往湘潭卖给米行,从中赚一笔差价。此外,他还贩卖耕牛和生猪,就这样,手中的钱逐渐增多,生活慢慢变得富裕起来。
在那个时代,农村人有了钱之后,第一个想法就是置地盖房子。毛顺生手头宽裕了之后,首先就是将之前典当的田地全部赎回,后来又购置了一些,最多时拥有水田22亩。
1918年,毛顺生大兴土木,将原先的五间茅草屋扩建成十三间瓦房。
随着家业不断扩大,毛顺生需要一个人来当自己的帮手和接班人,按常理讲这个人肯定是长子毛泽东。
但是此时的毛泽东已经开阔了眼界,接受了马克思思想,决意走读书救国的道路,他还曾写过一首诗来阐明他的志向:男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顺生虽然有些经商的头脑,但是本质上还是小农思想,自然不能理解儿子那种心怀天下的理想,只觉得毛泽东不听他的话,于是转而培养二子毛泽民。
毛泽民天资聪颖,能写会算,一开始即显示出他那经营、理财的才能。1919年,文三妹重病逝世,毛顺生心情和身体遽然变坏,就让毛泽民当家。毛泽民也不负期望,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按田地和房屋数来算的话,毛家在当时已经算得上是当地的富户了。然而,1920年,毛泽东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三妹相继去世,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毛家经济情况急转直下。
后来,毛泽民在《履历表》中写道:父亲在“三十岁以前,专为耕种;三十岁后,耕种兼农村贩卖商业。按中国苏维埃阶级”划分法,我家“最后3年(1917-1919 年)是富农”。
1921年,28岁的毛泽东从省城长沙回到韶山冲老家。他这次回来有两件事,一是悼念父亲母亲,二是发动家人参加革命。
当时,毛泽东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并且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家经常和家人谈心拉家常,向他们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毛泽民比毛泽东小五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农民。虽然此时的毛泽民并不知道共产主义为何物,但是他从小就对毛泽东非常敬重,他鉴定的认为“听哥哥的话总是没错的。”
在毛泽东的熏陶下,毛泽民和妻子王淑兰慢慢接受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
除了毛泽民和王淑兰外,在毛泽东家人中参加革命的还有三弟毛泽覃及其妻子赵先桂、堂妹毛泽建。革命是残酷的,毛泽东这些家人后来都先后牺牲了。
话说回来,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毛家的兄弟姐妹们都离开了家庭,出去革命。比如二弟毛泽民,来到了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当庶务,三弟毛泽覃则一直随毛泽东在长沙读书。
那么,毛泽东家里这些房产和田产怎么处理呢?
毛泽东老家
其实,那时的毛泽东家已经欠了不少外债了,毛泽东发动家人干革命时,就提出:自家欠了人家的债,一次性还清,钱粮不够,变卖猪牛;别人欠了自家的,宣布废账,字据欠条当面烧毁;田土、柴山和房屋,无偿分给贫苦农民。由此可见毛泽东坚定革命的决心。
不过,后来由毛泽东舅舅、表兄和叔叔们商量后决定,毛泽东家的这些房屋田产不分出去,交给毛氏家族代管。
土地由佃户来种,房子也给佃户居住,收取的谷子和佃银交给管账人,管账人由毛氏家族中推举出来的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毛泽东家一切开支,都由管账人从收入中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1929年国民党宣布没收毛泽东的家产,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宣布退还,但实际上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家的房子和田地仍然由佃户居住和耕种。
尽管佃户每年都会交佃银和谷子,但是毛泽东家人的支出更大,以至于长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毛泽东家的支出主要花在两个方面,一是革命费用支出,二是家人的生活开支。
例如,毛泽东所创办的“文化书社”,一次就支取了三百块大洋充当经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数额。
此外,毛泽东三弟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自出生后一直由外婆抚养,这笔抚养费也自然由毛泽东家中出。
根据账簿记录,1935年,毛泽东家不仅没有盈余,反而欠了七百多块,其中还包括欠佃户的几十块。
1950年,韶山开展土地改革,就在别的地方土改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时,韶山乡的土改工作队却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毛主席家该划分什么成分。
当时韶山广大干部和群众都认为,毛泽东家无须划成分,全家人都革命去了,还牺牲了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杨开慧、毛楚雄等多位亲人,在韶山居住的家人生活都很困难,还划什么成分?
针对这种情况,工作队干脆了开了个会,让大家畅所欲言,针对毛主席家到底该化什么成分提出自己的看法。
会上有人说,毛主席虽然是国家领袖,但是家产却很少,收入上早已入不敷出,看样子像个贫雇农。
还有人说,毛主席一家都都出去干革命了,没有人在家务农,和“农”字也不沾边了,划什么成分似乎都不合适。最后,大家商议后一直决定,什么成分都不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