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 ,在警卫的护送下,一个15岁少年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风尘仆仆的脸庞上,透露着坚毅和稳重。
少年的到来在延安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革命前辈都来看望他,周恩来深情的对他说:“孩子,终于找到你了!”
这个少年是谁呢?他身上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彭士禄
1、苦难的童年少年名叫彭士禄,1925 年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是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运动先驱彭湃的次子。
3岁时,彭士禄母亲蔡素屏不幸被捕,惨遭国民党当局杀害。第二年,年幼的彭士禄还没有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父亲彭湃在上海被捕,行刑前唱着《国际歌》,慷慨赴死。
年仅四岁的彭士禄还不能明白父母的事业,对父亲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他是个大人物,全家都要为他隐姓埋名。”
父亲牺牲后,奶妈背着他连夜离家出逃,这才使彭士禄幸免于难。“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 我逃难。”这几乎是彭士禄对人生最早的记忆。
国民党当局为了“斩草除根”,对四岁的彭士禄的下了通缉令,将他列为全国抓捕的“通缉犯”,从此,彭士禄过上了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日子。
在组织的帮助下,彭士禄被转移到了潮汕。当地的老百姓冒着杀头的危险收养彭士禄,保护这个烈士留下来的“根苗”,这些淳朴善良的老百姓,都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
彭士禄日后回忆这段岁月时说,感激的说到:
“我有20多个‘爸’‘妈’, 他们都是贫苦善良的农民,对我特别爱护。平时他们吃不饱,我吃得饱;逢年过节难得有点儿鱼肉,我吃肉,他们啃骨头。”
后来,彭士禄住进了一个红军家属的家里,才结束了吃百家饭的日子。这个红军名叫陈永俊,彭士禄亲切的称他母亲潘舜贞为“姑姑”,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三个人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在这里,年幼的彭士禄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然而,这段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1933年,因为叛徒的出卖,8岁的彭士禄和“姑妈”潘舜贞被敌人抓走,关进了潮安监狱的女牢。
在潮湿阴冷的监狱里,到处是虱子跳蚤,就连饭里面都有虫子。敌人用尽各种手段,逼迫他们承认自己的身份。
年幼的彭士禄亲眼看到,国民党将“姑妈”吊起来,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严刑逼供。但是“姑妈”宁可把牢底坐穿,宁可被杀头,也不供认彭士禄是彭湃的儿子。
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潘舜贞不久后在狱中去世,彭士禄则先后被转至汕头石炮台监狱、 广州感化院,继续囚禁,直到1935年才被释放。
被放出监狱后,10岁的彭士禄举目无亲,身边没有一人可以依靠,为了活下去,他拖着受伤的腿,一路乞讨回到潮安,再次被老百姓收留。
然而不久,彭士禄再度被捕。这一次由地下党组织安排其祖母通过彭湃的战友陈卓凡将其营救出狱,此后,彭士禄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来到澳门学习和生活。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1939年7月,14岁的彭士禄抛弃澳门稳定的生活,只身一人外出寻找革命队伍,在广东惠江参加了东江抗日游击队。
与此同时,党中央也在关注烈士遗孤的踪迹。1940年,周恩来派人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彭士禄,将他接到了延安学习生活。
自此,受尽人间苦难的彭士禄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东躲西藏的日子,周恩来见到彭士禄的第一句话就说:“孩子,终于找到你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哩!你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为你爸爸争光呀!”。
以后的日子,每每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
“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的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2、延安生活彭士禄刚到延安,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许多老革命家都来看望他,而且给他送来鸡、鸡蛋、水果等在当时来说非常紧缺的食品。那时候,彭士禄才知道父亲真的是个大人物。
不过,彭士禄从没有把父亲当成炫耀的资本,反而处处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1946年,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时年16岁的彭士禄进入延安大学中学部学习。
当时,延安有一批烈士遗孤和干部子女,他们大都天真、稚气、无拘无束,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首长们经常要求他们去家里家里做客。但彭士禄很少去,他常常独自一人留在学校里读书或者劳动,因为他不想给首长们添麻烦。
在学习上,彭士禄有一股钻研精神,凡事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绝不会囫囵吞枣,不懂装懂,因此在学校获得了“学习模范”的称号。
1944年春,彭士禄转到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学习。在系主任的带领下,他们在学习之余来到根据地的化工厂实习,指导炸药的试验和生产。
彭士禄后来说:
“这些知识与实践的储备在日后做核潜艇总设计师的时候都派上了用场,发挥了很大作用。”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苏联留学的名额,进入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学习,六年后完成学业,获得“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称号”。
就在彭士禄准备回到国内,在化工事业上上大展拳脚时,陈赓大将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3、核潜艇之父1954年,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核潜艇成功潜入太平洋,如幽灵般地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美国东海岸。在它下水的3年多时间里,总航程达6万多海里,消耗的核 燃料“铀”却仅有几千克。
中央高层敏锐的察觉到,核动力潜艇是继原子弹之后,又一对双方力量对比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战略级武器,这一武器绝不能仅由美国、苏联所掌握。
当时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正在苏联访问,他正在物色一批青年投入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于是找到了彭士禄。
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彭士禄几乎是脱口而出:“我当然愿意,只要祖国需要!”
自此,彭士禄的人生与核动力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轰轰烈烈声名远扬的革命事业不同,彭士禄从事的事业需要他再次隐姓埋名,只是这一次,不再是因为父亲,而是为了核潜艇这一项伟大的事业。
很快,彭士禄被派往莫斯科动力学院原子能动力专业进修深造,两年后学成回国,被分配到二机部原子能所工作,参与核潜艇的设计。
然而,正当要开展工作时,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将所有的专家和技术资料全部撤走。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讲出了一句话,气势如虹:“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2年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北京原子能研究所核动力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核潜艇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
那时候,国内对核潜艇的了解几乎为零,仅有的资料是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以及从美国买的一个核潜艇的模型玩具。彭士禄等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发。
团队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人,当时国内并没有开设核动力相关课程,只有彭士禄几人稍微懂一点。彭士禄一边自我学习,一边给大家开课,他对年轻人说:“要脑袋尖、屁股圆, 脑袋尖能钻进去,屁股圆能坐得住。”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彭士禄敏锐的意识到,核潜艇的开发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要真刀真枪干了。
1965年,一支几百人的先遣队,静悄悄地来到四川青衣江畔的深山里,他们将再这里建设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在四川大山中奋战的日子,是彭士禄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交通不便,就都吃住在工地上,长年不见太阳,毒蛇蚊虫肆虐,这都抵挡不住他们的干劲。
彭士禄曾回忆道:
“困难时期,我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那时没有电脑就拉计算尺、敲算盘,那么多的数据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算出来的。”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列入海军序列,命名为“长征一号”。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结果在彭士禄他们的奋斗下,用了不到十年就实现了。
由于长期待在工地上,伙食不好,吃饭不规律,彭士禄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在一次设备调试安装时,彭士禄突发胃疼,疼的全身直冒汗,被医生诊断为胃穿孔,需要做胃切除手术。
海军派直升机将他送到海军总院,这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而那一年他才49岁。
40年后,有记者提及这段往事, 问他:“值得吗?”
他回答:“值得!搞成功了,特别高兴,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核潜艇研发成功后,彭士禄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防部颁发的“科学进步奖”。
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但是彭士禄拒绝这个称呼,他说:“我不是什么之父,充其量就是核潜艇上的一颗螺丝钉。”
之后,彭士禄又转头搞核电站,这是一个比核潜艇更复杂、更充满挑战的项目。
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核电站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即熔盐堆方案和压水堆方案。中国搞核电站该采用何种方案?两种技术路线该如何取舍,一时成为争论的焦点。
经过科学论证和调研,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彭士禄力排众议,提出采用国际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方案,容量暂定为30万kW,这一决定使我国核电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此后,彭士禄主持修建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川核电站,从核电站主要参数到投资方案,他都一一研究、核算。大到反应堆,小到一个螺丝钉,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彭士禄曾经说:
“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2021年3月22日,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彭老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的核事业,他说自己有3个愿望:
“一是盼望祖国早日拥有更加强大的核潜艇力量,二是盼望祖国早日成为核电强国,三是盼望祖国早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圆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梦!”
结语纵观彭士禄一生,早年虽历经艰难坎坷,在逆境中却始终保持一颗昂扬向上、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为我国的核潜艇、核电站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斯人已逝,彭老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