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考理科,不然也不会全是勤能补拙

飞翔小钰 2024-09-12 20:20:37

古代衡量人才的价值标准,就是能写出一个好文章,因此努力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头悬梁锥刺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成为金科玉律。

这就使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相当一部分人靠的是刻苦,以及一定的运气,而不是绝对的能力。比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文章,在乡试这个层级,考官觉得文章晦涩难懂,但水平高的考官再看一遍,就觉得有可取之处,过了这一关以后,会试这个更高级别的考官,就能欣赏并高中。

这种写作评阅排名,有着很强的主观性,考生的水平如果远超过阅卷者的水平,就会埋没人才,考试选拔的本质,就是平常大量的阅读,然后一篇文章,看阅卷老师的喜好,运气成分过大。

但这些写文章上来的人,也只是一个服务于什么什么的一名什么,并没有推动社会的发展,比如提升粮食产量,提升医疗水平,发展科技等,留下一篇篇的诗句文章,觉得写得好,然后就没有然后l。

时代的发展,必然是科技的比拼,这从近代已经有深刻的体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综合实力的增强,都是以理工科人才为基础,尤其是顶尖的理科人才。

理科人才的选拔培养,首要的条件就是有自主思维的能力和意愿,需要的是创新型思维人才。重理轻文让最聪慧的苗子从事理工科学习培养,是提升竞争力,助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的关键。

0 阅读:7

飞翔小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