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地:63、佛教在吴地的兴起与发展

弓长历史 2024-03-15 13:18:47

大约在中国春秋时代,古代印度产生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中国的孔子基本上可算是同时代的人。据记载,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大月氏国胡韦色迦派遣使者伊存,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至中国传授《浮屠经》,开创佛教传入先河。东汉明帝时(68年),古印度僧人竺法兰和摄摩腾以白马驮载佛经和释迦牟尼像来到洛阳,编译《四十二章经》,东汉王朝为此建了白马寺,佛教经典从此开始系统传入中原,佛教教义开始在上层社会传播。至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再加上道教形成,鬼神迷信的流行,促使佛教开始广泛传播。而中原战乱,人口南迁,又使佛教迅速传至江南。吴地佛教就是在汉魏之际开始兴起的。

《出藏记集》记载高僧支谦"以汉末沸乱,南渡奔吴。″《高僧传》记载高僧安世高"游化中国,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振锡江南。″这说明东汉末已有高僧来吴地传播佛教教义。

孙权立国,认同佛教。他曾召见高僧支谦问疑;召见名僧康僧会,并对其大为叹服,随即在建业建建初佛寺和塔。其子孙孙亮、孙皓也都认同、支持佛教。高僧支谦曾受命辅导孙权太子,太子死后,支谦隐居穹窿山专心翻译佛经,所译《维摩诘经》和《大明度无极经》影响广泛。

三国时期,赤乌四年(241年),西域高僧性康来吴国传教,孙权在吴城盘门内为他辟建普济禅寺;247年,孙权为报乳娘陈氏之恩,又在寺内建了十三级舍利塔,即今苏州瑞光塔。苏州的北寺塔,是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之母舍宅所建,初名通玄寺,又称报恩寺。

苏州瑞光塔

苏州北寺塔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各阶层都十分崇拜佛教,佛教进入兴盛时期。一时之间,江南佛寺、僧人之多,佛学之发达,超过北方。萧梁时最多有寺院二千八百四十六座,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仅建康一地就有寺院七百座。梁武帝萧衍沉迷宗教,三次舍身佛寺,身披法衣,既著佛书,又讲解经文,几乎到了舍身忘国忘家地步。苏州千年古寺灵岩山寺、虎丘山寺、光福寺(现称铜观音寺)、寒山寺、大觉寺、包山寺、宁邦寺、治平寺等都产生于东晋南朝时期。梁武帝时(553年),同泰寺设"千僧会″,讲《摩诃般若经》,与会高僧千人以上,僧俗听众三十一万多,可见其繁盛情形。

苏州光福铜观音寺

苏州木渎灵岩山寺

这时期在吴地讲学的高僧还有大德、昙谛、法瑶、竺道生等,尤其是竺道生,在江南大力发扬顿悟成佛说,在吴地享有盛名。其在虎丘讲学时,顽石听后也为之点头,留下了虎丘山"石点头″的佳话。

《吴郡图经续记》说:"自佛教被于中土,旁及东南……,其后梁武帝事佛,吴中名山胜境,多立精舍,因于陈、隋,浸盛于唐。"吴地佛教在唐朝之所以能进一步兴盛,一与吴地经济文化发展超越北方有关。不管是官府拨款还是僧人化募建寺,都离不开经济实力。唐时苏州地区有寺院一百一十余座。二是地方官员提倡佛教,与僧人来往密切,有的还拜倒在僧人脚下,执弟子之礼。如苏州刺史韦应物与虎丘高僧皎然常切磋文学佛学。苏州刺士田敦拜入苏州开元寺元浩门下等。

宋元时,统治者对佛教采取利用、扶持和保护政策,这一时期佛教进一步社会化和世俗化。吴地人自古就尚淫祠,信巫鬼,因此,也许是民众分不清佛、道和迷信,也许是佛教传播者有意借助民间风俗传播教义,佛教法事开始逐步与民间年节习俗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逐步成为信佛者的日常文化活动。这时期,人们对佛寺的修建也有很大热情。据宋《平江图》记载,此时苏州城内(1229年)就有寺院五十余座,佛塔十二座。

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统治者加强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此时期与唐宋相比,佛教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明显下降,但人们出于精神寄托的需要,依然崇拜佛教,佛教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依旧紧密相连。民谚"庙门比厂门多",说明此时吴地礼佛仍很盛。譬如吴地每年有许多年节庙会,除正月的佛会和每月初一、十五烧香拜佛的例行活动外,不少庙会都以佛教为主。如正月烧十庙香,正月初五在阊门外湖田上的"路头堂″庙会,二月十二的虎丘花神庙会,二月十九的观音山香市,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的穹窿山庙会,四月初八的西园寺放生会,四月初八的浴佛会,四月十二的蛇王庙庙会,五月十三关帝庙庙会,六月雷祖殿香讯,七月盂兰盆会,七月初一的七子山香讯,八月初三尼姑庵积谷会,八月初八纪念八字娘娘生日的北寺塔香会等等。

唐代以后,吴地佛教以净土宗和禅宗为主,儒佛道三教融合、世俗化是其最大特点。佛教信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节日礼俗与佛教紧密联系。在吴地百姓心目中,佛教的神佛、菩萨、罗汉和道教的神仙及民间俗神没有区别,都是崇拜对象。在佛教寺院中有道教神祗,道教诸神有佛教神格,僧人管理道院也不算稀奇。佛界也好,仙界也好,和俗界没有分别。佛教形象人格化、民间化,佛事活动节俗化,正是吴地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也是吴地佛教不断发展的一大原因。

1 阅读:1
评论列表

弓长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