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视同缴费指数改为按实际缴费指数确定可行吗?

帮兄聊职场 2024-07-30 12:58:28

对于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各地的规定不完全一样,企业职工退休时的视同缴费指数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确定办法不一样,到底是哪一种确定办法更为科学,这是近期网友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视同缴费年限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或是工作年限,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后要视同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由于没有实际缴费,视同缴费年限阶段无法增加个人账户的积累,将导致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减少。

在养老金计算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主要分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还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视同缴费年限期间,没有个人账户储存额,对个人账户养老金偏低的一种弥补。

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年限是按照累计缴费年限来计算的,这个缴费年限既包括了实际缴费年限,也包括了视同缴费年限,从缴费年限来说,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年限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累计计算缴费年限。

但计算基础养老金时,需要计算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本人的指数缴费工资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来乘以平均缴费指数。这个平均缴费指数实际上就是在养老金计算时,占养老金计发基数的比例,比例越高,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就会越高。

同时视同缴费指数还是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主要数据,也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乘以视同缴费指数,就是本人的视同缴费期间的视同缴费指数化缴费工资,视同缴费指数化工资越高,过渡性养老金也会更高。

平均缴费指数既包括实际缴费指数,也包括视同缴费指数,实际缴费的平均缴费指数比较好计算,只要将历年的缴费指数相加,除以实际缴费年限,得到的平均比例就是实际缴费年限的平均缴费指数。

视同缴费年限没有实际缴费,每年的视同缴费指数如何计算,这是一个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测算的过程。目前对于企业职工的视同缴费指数,有的地方是按照视同缴费当年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的工资来作为依据计算的,这种计算办法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不完全很准确;有的地方是采取按照设区市的区县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来除以社区市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但这种计算办法体现不出个性之间的差异,而是所有的人都一样。

四川、重庆等地采取的办法更为简单,视同缴费指数是按照退休时的实际缴费平均指数来计算的,这种计算办法的特点是简单,好计算,但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比如后期实际缴费指数高的人,视同缴费指数也高,后期实际缴费低的人,视同缴费指数也低。为了弥补这种不公平的做法,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是按照平均缴费指数来计算,而不是按照视同缴费指数计算。

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则是采取全国统一的计算办法,这种计算办法虽然是全国统一的,但具体到每一项指标是按照各个省的规定执行。实际上同一个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在不同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视同缴费指数是不一样的。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分为职务或是岗位指数、级别或是薪级指数、退休生活补贴指数三个部分,其中退休生活补贴指数占的比重比较高。退休生活补贴指数是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在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最大的体现,不同的地区差异是比较大的。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视同缴费指数的确定,是按照本人退休时的职务、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来确定的,由于在视同缴费阶段,有的人已经是科级干部,或是县处级干部,到了退休时职务、职级或是专业技术职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真实反映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真实情况。

从这几年各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计算单显示,其实按照这种办法计算出来的视同缴费指数和实际缴费指数的差距不是很大,多数人的实际缴费指数还要高于视同缴费指数,即使有差距也是很小的。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表要根据每年工资增长等进行一定的调整,一张视同缴费指数表的计算需要花费大量的计算成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按照退休时的实际缴费平均指数来确定,可以体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时真实情况。

比如职务情况、职级情况,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情况,缴费工资的情况等。这种计算办法不但免去了大量的计算成本,而且也能体现个性化的差异,更加贴近退休人员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视同缴费指数,虽然只是养老金计算办法中需要的一个数字,但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很多人员在退休时,对于自己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怎么确定的多数人并不清楚,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的计算结果。如果改为按照实际缴费的平均指数来计算,大家都容易理解,也更加透明,不会损害个人的权益。

这种办法能否可行?希望网友们在评论区发表的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 阅读:361

帮兄聊职场

简介:与大家分享职场社保知识,是解决专业问题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