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有没有用?这八个误解一看就知道

白影梅的笔记 2024-08-14 13:42:47
心理治疗作为精神科的关键治疗手段之一,在传统认知里,心理治疗被视作单纯的开导,伴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心理治疗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接受和运用,甚至在面对存在心理困扰的亲友、同事、邻居或者家人时,有人会说:“去进行心理治疗吧,别吃药,药物有不良反应。”也有人表示:“心理治疗无非就是陪你聊聊天,起不了多大作用。”显然,部分人对心理治疗的认知仍存在片面性,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误区一:心理治疗就是找人说说话、聊聊天 实际情况:心理治疗过程的确以交谈为主要形式,然而此“交谈”非普通的“交谈”,心理治疗中的交流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过程,例如,当询问:“您来自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或许是在评估您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功能、认知能力、人际关系,甚至人格特点,因为每一次交谈的背后都有专业的考量。 误区二:心理治疗无法解决我的现实难题 实际情况:心理治疗确实不能直接帮你挽回离去的恋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找到一份高薪工作,不过,心理治疗可以帮你弄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产生的情境怎样”“问题是怎样形成和持续的”,共同探寻理解和处理现实问题的全新视角,清晰现实问题背后的需求和资源,也许,治疗结束后您不再想着去解决上述“问题”,因为它们可能已不再是“问题”。当“问题”不再被视为“问题”,便以另一种形式得到了解决。 误区三:寻求心理治疗意味着是软弱之人 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当勇于直面内心的苦痛或症状,并尝试理解和改变自身时,这是勇敢的表现,从自身或者所处的环境做出新的尝试,善于自我反省、信任他人,说明你有强大的内心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误区四:心理治疗仅能应对轻型心理疾病,对重性精神疾病毫无作用 实际情况:心理治疗是精神科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重性精神疾病同样需要心理治疗,只是在精神疾病的不同病程阶段,治疗方法和目标会有所差异,例如在精神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可能以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健康教育、针对急性症状的干预等为主;在疾病的缓解期和恢复期,则以恢复社会功能、激发自身资源、预防症状复发、优化人际系统等为重点。 误区五:既然心理治疗如此有效,精神疾病患者无需服药,仅进行心理治疗即可 实际情况: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心理治疗均为精神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对于中度及以上程度的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基础,联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常规操作,但不能仅仅依靠心理治疗,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像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都存在病理生理因素,需要借助药物干预,而且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当然,如果病情达到临床痊愈并完成维持期的治疗,药物是否能够停用,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判断。 误区六:能不服用药物就不服用,因为药物都有副作用,而心理治疗没有副作用 实际情况:尽管心理治疗主要以谈话互动的形式开展,但同样存在与治疗目标不一致的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伤害,心理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出现情绪或躯体症状、问题未得到解决甚至恶化、产生治疗依赖或关系过度紧密、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生活环境改变、产生病耻感等,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不适,但多数是短暂的,甚至有些副反应可能对预后有益,比如治疗过程中的创伤暴露、哭泣、难过等,对于最终解决创伤性反应是有帮助的。 误区七:每次接受心理治疗后,都应当有一定的进步和改善 实际情况:心理治疗主要通过来访者和专业医生之间有效且积极的交流来达成疗效,这个过程存在诸多变量,包括来访者的期望、治疗关系、治疗目标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等,期待取得进步和改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疗效因素,然而心理治疗的进程是动态变化的,有时会符合你的期望,有时可能会让你感到失望,若每次都感觉有进步和改善,反倒需要警惕,这或许是一种“假进步”,偶尔出现一些小的失望和倒退,才是心理治疗的真实历程。 误区八:我的孩子有问题,赶紧把他矫正过来 实际情况: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不单与个体自身有关,还与个体所处的人际环境紧密相连,尤其是未成年人,心智发展尚不完善,其与家庭共用自我边界,孩子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反映的是整个家庭系统的状况,父母通常需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治疗过程中,甚至可能需要进行家庭治疗,从家庭整体层面来解决孩子的困境,因此,心理治疗不仅要“矫正”孩子,还需“矫正”父母。 我们的心理如同身体一样,也会面临困境和疾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方式能够协助我们摆脱心理困扰和疾病,对于心理治疗,我们无需过度迷信,也不应刻意排斥,应当科学认识,消除误解,合理选择运用。
0 阅读:50

白影梅的笔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