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将军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军事生涯时曾说:“我在解放战争中,有三个最紧张的战役:宿北、豫东和淮海。而淮海战役中最紧张的是第二阶段。我曾连续7昼夜没有睡觉,后来发作了美尼尔氏综合症,带病指挥。战役结束后,这个病大发作了起来,连七届二中全会都没有参加。”
了解淮海战役大致经过的朋友都知道,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主要是由华野来完成的;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主要是由中野来完成的;第三阶段风雪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主要是由华野来完成的。
既然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中野来打黄维,粟裕不担任主攻方向,为什么粟裕确实此战他“最紧张”?
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淮海战场的实际情况,这个问题是很好理解的。
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后,淮海战场上的敌人还有6个兵团50多万人,分为三大坨:徐州地区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30万人,安徽蒙城的黄维兵团12万人;安徽蚌埠则由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10万多人。
敌我态势纵横交错如同棋局,如何确定主要打击目标,有计划地将其一一消灭,成了困扰着粟裕的最大问题。
粟裕作为一个高超的战略家,在淮海战役发起之时,第一阶段任务还未完成,他就已经在考虑第二阶段应该如何展开了。在11月7日的电报和11月8日的齐辰电中,粟裕就提出,应该将歼灭黄维兵团或孙元良兵团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而在第一阶段的作战过程中,中央军委曾设想过,是否将第二阶段的任务定为歼灭徐州的邱清泉、李弥兵团。但由于在围歼黄百韬时,由于邱清泉、李弥兵团遭遇我军有力阻击后,已经不敢继续向东,我军将其歼灭的可能性并不大。
鉴于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并不积极东援,而南线的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开始向北增援,中央军委和陈粟刘邓便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放到了南线。
11月18日,黄维兵团3个军进至蒙城,向中野一纵发起了进攻。刘邓陈三人随即提出,华野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应该将主力集中于徐州东、南,监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的3个兵团,争取休整十天半月,同时以3-5个纵队南下协助中野歼灭黄维、李延年兵团。
粟裕收到电报后立即表示“完全同意”,并且建议“授衔求得彻底歼灭黄维兵团为主”。当晚,粟裕就派出4纵队分途南进,增援中野去了。
为了确保全歼黄维,粟裕调集8个纵队形成弧形防御,包围徐州,阻止邱清泉、李弥向南增援。
到11月22日,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第一阶段作战任务结束。于此同时,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却向中野南坪集阵地发起了猛攻。
刘陈邓于23日22时给中央军委、华野发电,认为“歼灭黄维之时机甚好”。中央军委24日复电:“完全同意先打黄维。”粟裕也回复:“我们完全拥护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的作战方针”,并决定再抽调3个纵队,投入歼灭黄维的作战。
就这样,第二阶段的作战任务确定下来并付诸实施了。此时的粟裕可谓“一肩挑三副重担”,除了抽调部队增援主攻战场外,还担负着钳制、阻击南北两线5个兵团,约40万人的作战任务。
在粟裕看来,至此,淮海战役才迎来真正的转折点,我军在徐州围死了杜聿明的3个兵团,在南线堵住了李延年、刘汝明两大兵团,给围歼黄维兵团创造了足够的空间。而在此之前,淮海战场的形势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随着黄百韬兵团被全歼,徐州已成孤城,这对蒋介石来说犹如晴天霹雳。11月23日,蒋介石下令,徐州主力和黄维兵团应采取南北对进的战术,一举击破共军,打通徐蚌之间的交通。
在蒋介石的严令下,刘峙、杜聿明随即下令邱清泉、李弥兵团向南进攻,但粟裕早就摆好了架势严阵以待。在接下来的3天里,他们每天只能向前推进10到15公里,第三天后就无法再越雷池一步了。
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中野七个纵队包围在双堆集地区,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刚刚渡过浍河,就找到了华野4个纵队的迎头痛击,全歼其一个师,李延年刘汝明见势不妙,慌忙缩回浍河以南。
在我军两大野战军的密切配合下,蒋介石的南北对进、打通徐蚌线的计划刚刚出炉,旋即宣告破产。
在第二阶段的战役中,粟裕最关注的就是徐州3个兵团的动态,在他看来,徐州之敌无非固守和突围两条路。其中,突围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们已经孤立无援,失去了机动兵力。这是粟裕愿意看到的局面,因为如果在3个兵团依托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死守徐州,毫无疑问将大大增加我军歼灭他们的难度。
粟裕因此果断决定,不能把敌人堵死在徐州,应该让其突围,同时我军应该做好将突围之敌歼灭的准备。
突围之敌回走什么方向呢?粟裕判断:
一、沿陇海路向东,到连云港,从海路出逃。这样他们可以迅速摆脱被歼灭的命运,但问题在于,他们能否解决运送3个兵团的船只问题,如果不能,他们将面临背海一战的危险境地。
二、从东南方向走两淮。这样的好处是可以避开我军的主力,但这一路上河网密布,不利于其大兵团、重装备行动。而且两淮是我们的老解放区,他们走这条路,完全是把自己扔到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三、沿津浦线西侧绕过山区南下。那里地形开阔平坦,利于他们行动,而且离黄维、李延年都很近。南下之后,他们可以先解黄维之围,然后再集中兵力防守淮河。但这是一个险招,弄不好会把自己陷入我军两大野战军的包围之中。粟裕认为,杜聿明最可能走这两条路,这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个方案。
粟裕把自己的想法报告中央军委和刘陈邓后,中央军委复电指出:粟裕的“各项估计及意见均甚好。”
不久,中央军委根据可靠情报告诉粟裕,徐州之敌从连云港和两淮方向逃走的可能性最大。
这份电报让粟裕陷入了两难,在粟裕看来,敌人走这两条路的可能性并不大,但中央军委有明确的情报支持,如果他坚持自己的判断,而敌人真的从这两条路逃走了,他将贻误军机,整个淮海战役将难免虎头蛇尾。如果粟裕听从情报,在连云港和两淮布防,让徐州之敌从西南逃走,和黄维会合,他可以不负责任,但中野将面临难以想象的危险,整个淮海战役就不止虎头蛇尾,而是虎头烂尾了。
经过反复的思考,粟裕以极大的气魄下定了决心,他决定将防守的重心放在了徐州的西南方向。同时,粟裕时刻关注着徐州之敌的动向,一旦他们真的从两淮或连云港逃走,华野北线的7个纵队将全力追击。
11月30日晚,粟裕收到了徐州之敌撤出徐州,向西南方向逃窜的消息。他随即下令各个纵队火速追击,除了北线的7个纵队外,又从南线调来3个纵队,从山东调来渤海纵队,以平行追击、迂回阶级、超越拦击多种方式全力前进,誓要将杜聿明集团的30万人马全面兜住。
粟裕的部署非常大胆,他采用了“网开三面”的追击方式,将所有兵力都集中在西南方向,西、东、北三面全不设防。粟裕的想法是:“你向西也好,向北也好,向东也好,就是不能向南。”
经过5天的追击,到12月4日,华野部队最终成功地将杜聿明集团围歼在了陈官庄地区。
与此同时,南线的围歼正在白热化地进行着。当时刘陈邓估计,3天时间就可以全歼黄维兵团。但属于根据第一阶段打黄百韬的经验认为,在正面对抗中,我军是难以用野战的手段打到迅速全歼的,最好的办法是展开以近迫作业为主的阵地攻坚战。否则时间拖延,黄维消灭不了,杜聿明在跑出来,两大股敌人会合,仗就不好打了。
12月1日,总前委和粟裕通话,双方刚寒暄完,陈毅就打断了粟裕说:“你先不要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们打黄百韬用的是什么办法?”
粟裕回答:“近迫作业啊!挖地道,迫近敌人的阵地,然后突然发起进攻,分割歼灭他们。”他还向陈毅详细地介绍了华野的经验。
陈毅听后连声说好,转身又对刘邓说道:“你们听到了吧,我看这是个好办法。”
12月上旬,粟裕得到一份令他高度紧张的电报:武汉的宋希濂已经东移浦口,正在向蚌埠开进;蒋纬国也亲率装甲部队赶到了蚌埠,试图对黄维兵团进行增援……如果他们的计划实现,那南线的中野将陷入极大的危险中。
粟裕思前想后,认为围歼杜聿明集团至少需要半个月到20天,不如先将兵力调到南线,集中兵力先解决掉黄维这个麻烦,使南北两个方向的敌人都不再骚动。
12月10日,粟裕下令抽出三个纵队和炮兵一部,南下参加对黄维的作战。当晚,粟裕对领兵南下的陈士榘特别交待:缴获的武器装备,一支枪一粒子弹也不留,全部交给中野。
5天之后,也就是12月15日,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胜利结束。从11月25日被围,到12月15日,这场持续20天的围歼战最终以胜利告终,这也宣告着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任务圆满结束。
粟裕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度过了他指挥生涯中最紧张的一段时期,这段时间,他指挥部队一肩挑起三副重担,同时在3个战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段时间里,粟裕所承担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期间他因为高度紧张,七天七夜不能入眠,高强度的工作摧毁着他的身体。
第二阶段末期,粟裕一下子病倒了,在追击杜聿明集团的时候,有好几天他都是在担架上进行指挥的。身边的工作人员被粟裕的精神所打动,感慨地说:“要知道什么是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粟裕司令员就是我们的活榜样!”
要是白崇禧当了徐州剿总,那就更精彩了,那才是两军的第一名将的巅峰对决。不过白崇禧得第二阶段开始才进场,不然对粟裕战神不公平。
壮哉!粟裕!
最爱粟裕!
又开始胡编乱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