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追一追,笨鱼也能飞——如何把你的组织变成“鲶鱼群”?

银代仁课程 2024-03-18 10:39:12

编注:

本文已经发布在《高效能工作法:管理者的9大认知升级》(作者:银代仁、李中冠;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8月正式出版。)

当你的组织出现故步自封、了无生气、一潭死水的现象或者说趋势,是时候该“激活”你的组织,给你的组织引入几条“鲶鱼”了!

一、“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要不断补充新血,把那些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生力军引入企业各个层级,给那些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人带来竞争压力,唤起“沙丁鱼”们的竞争意识和求生本能。二是要不断求“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新观念,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种被对手“激活”的现象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鲶鱼效应"。

鲶鱼追一追,笨鱼也能飞

二、找出那些“鲶鱼”

要找出那些隐藏在组织内外的“鲶鱼”,其实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鉴别,而引入鲶鱼本身这个行为,就是企业战略中的“人才战略”。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鲶鱼”们所具有的共性挖掘出来:

1、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成功欲望;

2、不满现状,好进攻,有雄心壮志;

3、能带动别人完成任务,或者驱动组织达成目标;

4、喜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和责任,越战越勇;

5、敢于作出决定,勇于承担责任;

6、行动迅猛,善于学习,视问题为机会;

7、活力四射,激情飞扬。

尽管“鲶鱼”具有上述特性,但企业领导人给“鲶鱼”贴什么样的“标签”很重要。你贴什么“标签”,事实上代表着你对人才某一类行为的强烈“好恶”。

《高效能工作法》作者:银代仁、李中冠合影

三、不能寄望于一条“鲶鱼”

实践表明,一条“鲶鱼”带给组织的影响,往往偏弱,甚至极有可能被“沙丁鱼”们“同化”。这样的现象也不少见——我们本来寄希望的“新血”,有时候进入一个新团队之后,不但没有带来应有的改变,反而沾染上了之前团队的不良习气。

因此,笔者认为,“新血”不见得就一定成为“鲶鱼”,我们需要真正的“鲶鱼群”,绝不能让它孤独的奋斗,它们或许是一群人,或许是一种文化,或许是一套机制。这样才能保证“鲶鱼”们的存活率,它们存活下来,改变了环境,组织才有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给“鲶鱼”来一套组合拳

结合“鲶鱼”们的特点,你的“组合拳”或许可以这样:

1、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或者方案,哪怕方案不见得完美;

2、让他们去发现团队里还可以“救药”的人,带领他们冲出重围,而不是把之前的人全盘否定;

3、给他们适度的授权,给他们试错的机会,而不要求全责备;

4、给他们合理的目标,让他们快速的验证自己的实力;

5、呵护他们的热情,把那些阻碍他们的人和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6、当然,你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条件是你的确找到了几条真正威力无穷的“鲶鱼”。如果这样“无为而治”,还能够存活下来的“鲶鱼”,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鲶鱼”。

《高效能工作法》

五、保护好“鲶鱼”,就是保护企业自己

如上所述,保护好鲶鱼,用好鲶鱼,充分发挥鲶鱼的积极作用,是对组织的负责,对企业的负责。我曾经在一次年初kick off(注:足球开球,借指某件事的开始)大会上对全体员工讲到,希望看到他们2019年度发生的改变:集体决策——看方法;直面问题——看态度;小步快跑——看节奏;解决落地——看行动;全员联动——看配合;善于创新——看智慧;超越自我——看格局。

我想,上述行为不能当成口号,而是为企业转变风气,为鲶鱼们存活创造条件。

六、CEO要善于把自己变成“鲶鱼”

如果可能,最厉害的“鲶鱼”一定不是来自组织之外的外来物种,而应该是企业最高负责人自己。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阿里的马云……这些大佬本身就是一条活力四射的“鲶鱼”——不断创新、不断颠覆、不断引领企业生机勃勃的前行。

当你的CEO自己成为一条“鲶鱼”的时候,尽管作为员工,大部分人都会感觉疲于奔命,但或许只有这样,一个企业才真的存在发展和壮大希望。因此,请停止抱怨,务必十二分热情地投入和支持你的领导!记住:下级,通过成就上级来成就自己;上级,就是要让下级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

0 阅读:0

银代仁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