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度数的演变,大概就是一个学徒从不会酿酒,逐渐摸到窍门,掌握核心技术,再到赚了几个小目标后,热衷公益、关注健康的创业和心历路程。
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前,人类还在穿虎皮豹纹露漏肩衣服的时候,就出现了自然发酵酒,和果酒差不多,只有几度。
爱学习的人类,发现这东西可以让人嗨,于是就学习并升级成了人类的一个基础技能点。
到了商代,最早关于酒的著作《书经•说命篇》中,“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记载酒曲的出现是由于谷粒保管不善而发霉发芽,被水浸泡发酵而成,人们观察总结了生产的各种条件,试制后有了人工酒曲,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酒的度数进一步提高,可以达到十多度。
直到宋朝,中国采用发酵法获得的酒,酒精浓度都难以超过20度。也就是人类被传授的满身的大黄庭,不能吸收,需要借助某种机缘或者自己开窍,让初级技能升级为终极大招。
这一冥想,就是1000多年,几十代人的时间。转机果然来自于外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起始创其法”。在民间,蒸馏酒最初是被称为烧酒的。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元朝时期,蒙古人远征中亚、西亚和欧洲,使得西方的蒸馏法传入中土,酿酒者又把欧洲人本来是蒸葡萄酒的器物,变成了蒸谷物酒,获得了最高浓度约70%的蒸馏酒。
有了蒸馏器的加持,中国白酒算是习得了满级的大黄庭,技能点也很快点到了满点。
豪放粗狂的蒙古人喜欢度数高的烈酒,是从骨子里散发出的习性,完全统治中土后,为了突出他们自身的文化,将蒸馏酒的地位置于所有酒之上。
但是对于那时的中土人士而言,曾经一度把酒精度太高的蒸馏酒称为毒药,或者高度“臭酒”。
到了明朝时,随着北方民族的撤退,中华大地又兴起了发酵酒,《水浒传》《金瓶梅》这些描写宋明时期的文学著作,就把黄酒、金酒等发酵酒,列为达官贵人的心头好。
后来满清入关后,对高浓度和极度抗寒的蒸馏酒情有独钟,因此入口辛辣、浑身发热的蒸馏酒渐渐替代了香醇浓郁、后劲很足的发酵酒,成为了主流。
中国白酒也就正式奠定了以高度酒为主,传统低度发酵酒为辅的传统酒文化体系。
建国后,为了规范,国家将此前的蒸馏酒、烧酒、高粱酒、火酒统一改称为白酒,开始实行专卖管理。专卖品以国营、公私合营、特许私营及委托加工四种方式经营,其生产计划由专卖公司统一制定,同时规定,酒精含量要在60度左右。
1951年王文广出版的《专卖事业教材》中明确规定:“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售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不得减低度数,违者私酒论”。
由此可见,卖低度酒属于违法行为。
尽管如此,在民间早有投机取巧获取达标度数的操作,我国民国时期的第一本白酒专著《高粱酒》所载:
“商场市肆所呼之‘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皆谓酒蒸馏后之未掺入生水者也,普通为三花至四花随各地之习惯而定。所谓某酒有几个花,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几生水而为花酒也。所谓花酒乃原酒加水,使其酒泡达小米粒大小,接连若串珠,停一二分钟不灭,为其准则之酒。所含酒精成分约在百分之四十二(以标准温度为15℃时的重量百分比计)”。
这就是最早的白酒兑水降度记载。
也就是说,在近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低度酒仍旧有很大的市场,但是并不合法。
1952年,第一届评酒会:山西汾酒65度,贵州茅台酒55度,西凤酒65度,老窖大曲65度。
1963年,第二届评酒会:五粮液60度,古井贡酒65度,泸州老窖特曲60度,全兴大曲59度,茅台酒55度,西凤酒65度,汾酒65度,董酒60度。
前两界评酒会,中国名酒大多在55度以上。
高度酒最大的问题在于耗粮高,在那个物资匮乏又急需白酒解闷的年代,白酒算是轻奢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好多人也喝不起。
各地展开了代用原料酿酒试点,菝葜根、甜菜、薯类等含淀粉的植物都拿来做酿酒实验,目的就为节约粮食、扩大产量,效果不如人意。
同时,在百废待举的那个年代,白酒充当了为新中国创外汇的光荣重任。但是,国外消费者普遍认为中国白酒度数太高。
于是,总总契机合在一起,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提出发展低度酒,有几个目的:1.节约粮食;2.与国际接轨,方便出口创汇;3.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有利于身体健康。
此举极大提高了酒企积极性和创造性。
1975年,张弓酒厂38度张弓酒研制成功,拉开白酒低度化序幕。
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39度双沟特液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这是低度酒第一次获此殊荣。
1984年,第四届评酒会,获得国家优质酒的浓香型曲酒有6个,低度白酒占4个。
1985年,低度酒(包括啤酒、黄酒、葡萄酒)比重从五十年代的20%上升到60%,人们饮酒习惯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1987年,“三部一委”在贵阳召开酿酒工作会议,向全国白酒行业提出明确的要求,今后的白酒制造,要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的方针”,尽快完成“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
1988年,第五届评酒会开始,为响应部委号召,这届有个新规定,参赛酒样必须在55度以下,所有名优白酒都开始推出降度产品。这一届低度白酒参评样品128个,14个被命名为国家名酒,26种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直到1989年。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市场检验,各大名酒经典度数陆续出现......酱香型稳定在53度,浓香型52度。
而市面上流通的有28度、31、33度、35度、38度、39度、40度、43度、45度、48度、50度、52度、53度、56度等等。
60度以上的白酒,品牌产品除了二锅头、少数的定制酒,再就是自家酿的散装酒居多,其他的再难见到。
我国在粮食短缺的大环境下,研究降度酒用了20年,推行降度酒用了40多年。
如今不缺粮食了,41度以下的酒普遍称为低度酒,以上为高度酒。
纵观白酒度数的演变,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选,从选到优的过程。目的也就是为市场服务,提供满足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要求。
酒的好坏实则与酒度高低无关,关键在于其生产工艺和个人喜好,只要自己觉得好喝,管它是30度还是6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