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我最近总有一种,周围人人手一个心理咨询师的错觉。
朋友结束群聊时说:“我先撤了哈,一会约了心理咨询。”
同事开会会提一句:“上周和我的心理咨询师聊天,她有个思路我觉得挺好。”
互联网上,看心理咨询师的经历也在脱口秀、综艺里被很多人谈起。
我发现,人们越来越频繁地提起这个角色,就像提起自己的 Tony 一样自然。
它已经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关系】——
付费建立;
按需建立;
在陌生人之间,围绕着清晰的边界而建立。
关于这种关系,我有很多的好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咨询师?
他们在这段关系里想要获得什么?
和恋人、朋友、家人这种日常关系比起来,这段关系有什么不同?
我去采访了 12 位有过或正在做心理咨询的人,他们的咨访关系,最长的维系了 7 年,最短的 3 个月,有人甚至花了快 10 万去维系这段昂贵的关系。
采访中,我发现,【我和我的心理咨询师】,不仅是一段关系,也是一个课题。
一个无论我们看不看心理咨询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
“我的生活好像出问题了,你能不能告诉我怎么办?”
大部分人几乎是带着一种“求救”的心理,找到心理咨询师的。
朋友@ Sony去咨询之前,低落的状态已经持续了一个春天,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哭,哭完去上班,晚上回家继续哭。
@ 乐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躯体化反应,在医院确诊了抑郁后开始吃药,她觉得只靠药救不了自己,药只能应急,她必须要找一个心理咨询师。
@ 不想再当吗喽了打电话给咨询机构的时候,情绪已经崩溃了,她几乎是大哭着、颤抖着发出求救信号:我需要做咨询。
大家都比我想象得还要迫切。
迫切需要被渲泄的情绪。
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
迫切希望被拯救的人生。
►
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关系,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
建立关系的前提是:有可支配的心理疗愈预算。
@ 请叫我仙紫大人去找心理咨询师时,刚失业,回老家后兜里就剩了 1000 多块钱,而那次咨询就花掉了一半。
她不得不跟咨询师坦白:“虽然我很需要你,但我很穷,我负担不起这么贵的咨询。”
维系关系的平衡木,也是钱。
经济状况会像一个潜在的杠杆,调整你们见面的频率、咨询时的状态,甚至这段关系持续的时间。
@ 微微醺琼琼子经济困难的时候,会主动找咨询师商量,想要把原本一周一次的咨询换成半个月去一次,或者一个月去一次。
即便这是一件有点尴尬和窘迫的事情,但也是这段关系里无法跳过的话题。
@ Sony跟我提起自己结束咨询时的状态,是“松了口气”。
替自己的钱包松了口气。
“公司降薪的制度一出来,我就知道我无法负担这样一段奢侈的关系了,好在我的咨询师因为自身原因率先提出了结束,我当时只觉得庆幸。”
►
在采访时,@ 乐多提到了一个很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花钱买到一段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只要踏入心理咨询室,每一分钟,每一句话,每一滴眼泪,甚至你们双方的沉默,都是明码标价的。
共鸣是要钱的。
倾听是要钱的。
陪伴是要钱的。
让一个人来了解你,也是要钱的。
►
但我发现,对于“付费建立一段关系”这件事,大家的接受度都很高。
“如果我能买到一段亲密关系,在这段关系里你是被看到的,被理解的、被高度认同的。那本身就很值啊。”@ 咪宝
甚至有人会想要用“钱”来给咨询师更多的回馈。
@ Echo处在失业的低谷时,咨询师明显感受到她的压力,会主动提出降低一点费用,等境况好一点再恢复原价,而她进入事业上发展好的阶段,心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想给我的咨询师涨一涨工资。”
某种意义上,这种“金钱关系”反而带来了更多的确定性——
只要经济情况允许,它可以比你身边很多的关系都稳固、都要长。
“多好,反过来还能给你一些赚钱的动力。”@ Echo
►
在这之前,我在网上看到关于和咨询师关系的形容,无一不是美好的:
温柔的询问和关怀、毫无保留的坦诚和信任、无条件的接纳与抱持。
但采访后我发现,没有一段信任的建立是轻而易举的。
尤其抱着高预期建立的关系,反而最危险、最不稳定。
@ 碱水和她的咨询师,就是一个信任建立失败的例子。
她们的关系只维系了 3 个月,10 次咨询。
“我对她的能力已经失去了信任。她太不敢冒犯我了,即便很多次我提醒她可以问得更大胆一些,但依然没有推进,我就没有耐心了。”
和很多亲密关系一样,前三个月,同样也是一段咨询关系的关键期。
很多关系会在这个时期结束,一个重要原因,是祛魅。
有人抱着 3、4 次就“药到病除”的想法来,但接触过发现,咨询师没有答案、解决不了问题,甚至不能很快了解自己,信任就会顷刻崩塌。
►
即便有耐心继续,向另一个人完全地敞开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Sony在刚开始咨询时,会下意识地修饰自己讲出来的经历,细节的东西会跳过,隐秘的感受会跳过,“ 只给她讲一个 50% 的故事。”
撒谎是这个过程中的常态。成年人的防御,有时候是无意识的。
@ 乐多为了突破这种防御,帮助自己袒露得更多,有时会专门在做咨询前先喝点酒。
►
我还发现,建立信任的过程是伴随着大量伤痛的。
@ 乐多跟我分享,在咨询前期,她有过很痛苦的一段时间。
一些内心潜在的伤痛会一遍遍被提起来。出门被妈妈被丢下的经历,在公共场合被谩骂的羞耻,甚至很多不愿承认的感受。
出于对痛苦的应激反应,她甚至把矛头转向了咨询师。
她会在每次咨询后,写很多的“攻击”邮件,邮件名直接用“一封想翻白眼的来信”这样的字眼。
我在她的邮件里,看到了很多对咨询师的不满——
不满她提问题的方式。
不满对方一次次戳她的痛点。
不满对方很早就开始讨论“分离”这个课题。
甚至不满对方对自己的期待。
质疑——
质疑她不像想象中那么温柔。
质疑她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客观。
甚至直白的挑衅——
“我知道你对我的反应有期待,但我偏不想顺从你的期待,你能拿我怎么样?”
直面内心时感受到的痛苦,会直接转嫁到那个陪你一起的人身上。
►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亲密,某种程度超过了很多日常关系。
她知道你所有的经历,以及经历背后的心路历程,即便是那些异常隐秘的、不会被宣之于口的,比如嫉妒,比如羞耻。
@ 哈哈甚至把自己写的遗嘱分享给了咨询师。
但即便如此,你依然能感受到,一些显性的边界冷冰冰地竖立在双方中间——
亲密是有时限的,咨询之外的其他时间,你们和陌生人没有区别。
亲密是单向的,对方知道你的全部,但你却对对方一无所知。
@ 咪宝开玩笑形容,南瓜马车从咨询室回到现实,她们就会从极度亲密的人变成陌生人。
►
但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你想要打破这个边界。
@ 微微熏琼琼子和咨询师从来都不私下联系,但有次在宁波,遇到无法处理的人际关系,她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咨询师。
“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只能想到她,只想找到她。”
@ 哈哈说,她有段时间总忍不住想要给咨询师分享生活。
告诉他我鼓起勇气质疑了不合理的安排。
发给他我拍到的很好看的秋天。
去了云南,有新的心情和感受也会想分享给他。
甚至咨询结束,她还是会打开聊天框,想要给对方倾诉一点自己的现状。
“我最近搬到上海了,我把房子布置得很漂亮,新生活要开始了。”
但那个边界的东西每次都会在脑子里出现,所以她不得不把发出去的图撤回,打出去的字删掉,把分享欲一点一点收回。
这样的时候,会觉得遗憾,甚至痛苦。
“你好像找到了一个能听懂你的人,但是你又不能跟她分享那么多。”
►
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人都在咨询结束的时候带着试探的意愿问过咨询师:“我们有没有可能成为朋友?”
即便她们知道答案会是否定的。
►
情感的沟通让彼此越来越亲密,但边界是一个会被反复拎出来讲的东西。
对方会直白地告诉你:
“难受的时候你想找我我很开心,但是我要严肃地跟你说,咨询期间,我们只能在那一个小时里说这个事情。不能发展其他的东西,不然我们看待对方就都不会是那么客观了。”请叫我仙紫大人
@ 二糖每次表现出想要多了解咨询师,或者想确认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咨询师都会把重心拉回来:
“如果你在咨询中把关注点放在我身上,就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钱。”
红灯一次一次地亮起,直到双方退回安全地带。
►
我发现,在所有人对这段关系的描述中,一个反复被提到的词是:“安全感”。
被人接住情绪的安全。
“每次跟家里人或者爱人有冲突去找她,情绪像是一个黏糊糊的球,被她掏出来,我会恢复一些思考。”@ 请叫我仙紫大人
知道有人在你身后的安全。
“我是那种想做什么就奋不顾身的人,有时候经历一些比较糟糕的事情,我可能就掉到里面去了。咨询师会像一个安全带,我就算往深渊底下跳,也不会真的触底,她会拉住我。”@ 二糖
甚至,拥有这段关系和这个人,就是一种安全,一种确认:
确认你是会被认真倾听的。
确认你的秘密会真的被当成秘密。
确认你不会被评判,对方不会拿自己的价值观,来给你的行为画上对错。
确认不管发生什么,你都可以去找他,对方也都会给你回应。
确认不管你遇到什么,你都不是孤身一人。
►
关于安全感,我还想分享一个特别的故事。
@ momo曾和她的咨询师有过一次完全“沉默”的咨询。
从她进门,整整 50 分钟,两个人没有说一句话。
她没有像往常一样诉说那个星期的经历,咨询师也没有问她问题,他们只是对坐着。
但她依然会觉得那是一次有效的咨询。
“其实每次说话的内容不重要,就是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在那里,然后有一个人陪伴着你,给你提供情绪上的支持,这件事反而是最重要的。”
►
我问过所有采访的人,咨询师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句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在我周围的世界里,除了我自己,可能只有咨询师知道我发生着什么。”
@ 请叫我仙紫大人觉得,在最开始咨询的那几次,她告诉咨询师的东西和告诉朋友的东西其实是一样的。
但只有在咨询师那里,她感觉自己的痛苦是被看到的。
“她会指着自己的脑袋、心脏,一点点地跟我确认,你是不是这里有情绪,是不是这里堵住了。
那一刻的感受是,对方不仅感受到了我的悲伤,还看见了我悲伤的细节。”
►
咨询师也会先一步看到你身上的力量,以及自救的意愿。
@ 咪宝在咨询师那里听到了最多的肯定。
“你长得很好看。”
“你已经突破得非常棒了,很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勇气。”
“你身上其实有很大的能量。”
她从小被打压着长大,“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常有的感受,但在咨询师那里,“觉得自己足够好”是她重新找到的感受。
@ Echo一直被自己的高敏感人格困扰,是咨询师让她慢慢确认,这不是一种缺点,而是一种天赋。
“如果没有她,我无法拥有这样的对自己的认知,也不会在工作上有这么大的突破。”
如果说,被看见是我们在一座城市里最缺失的感受,那我们在心理咨询师身上找到的,是一种被深入理解、完全看见的确认。
他不仅会看见你,他还会帮你看见自己。
►
但无论如何,咨询师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分离是必然降临的。
关于这种时刻,@ 请叫我仙紫大人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斩断。
情感斩断、依赖斩断、routine 斩断。
“就像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其实很难受。”
对@ 乐多而言,分离的情绪来得更早。
她意识到自己能独立走一段路了,掌握了一些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已经能明显地感受到一些分离的难过。
“每当感觉自己又有了一点力量后,心里都会涌现一种强烈的恐惧,我们的关系会不会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了?”
她和咨询师甚至专门花了 5、6 节咨询的时间来讨论分离的这个课题。
哪怕分离是必然的,她们还是决定给这个分离更长的时间。
一周一次、变成两周一次、一个月一次,最后做到真正的分离。
►
一个让我意外的点是,在所有的接受采访的人中,几乎没有人给这段关系完全画了句号。
更多的是:结束了,又没完全结束。
暂时结束了心理咨询 4 个月的@ Echo,还是很怀念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她说,“我们的关系可能会是一辈子。”
她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还会联系对方,希望对方陪自己走一段路。
@ 乐多至今还是会时不时想到自己的咨询师之前说过的话,也包括她们争论过的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无条件的爱”。
她会记起对方那句曾经戳到她痛点的话:所有的关系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置换。
这句话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咨询关系本身。
时间的置换、钱的置换、问题的置换、成长的置换。
但置换不一定是脆弱的、浅薄的,情感的流动都是真实的,长久的影响也会留存下来。
最起码,你会记得。
有一个人曾和你一起在背阴处凝望过你的月亮,并邀请你去有阳光的地方,晒晒太阳。
【写在最后】
《欲望都市》里 Carrie 曾说,没有人不需要心理咨询师。
或许治愈我们的从来不是心理咨询师,而是这样的一段深入的关系。
一段你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无条件包容和支持的关系,一段让你照见自己的关系,一段让你相信你不是一个人的关系。
它让每一个长期漂泊的人,拥有一个可以停留的岸。
你可以在这里清清内存、缓缓思绪,再出发。
撰稿:陈醋
实习:交交
责编:梁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