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为民间俗语,也是中医常常使用的一种名词,大多数的国人也都明白这个词的意义。从中医理论解释,属于中医热证范畴。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即会上火。因此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而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具体表现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尿黄、牙痛、咽喉痛等。
由于上火一词在中国有很浓厚的民众基础,因而很多人遇到上火时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泻火,菊花、苦瓜、苦菜、金银花、黄连、石膏等等都是民间常用的“泻火”之物。有些人一泻就好,但有些怎么泻也没有效果,而且往往感觉身体更虚。
对于一泻就好的人而言,大都是身体健康,上火只是偶尔由于过劳等因素引起的。但对于那些经常上火的人而言,他们的身体往往有比较严重的瘀堵,造成补进去的能量不能被输送到需要能量的部位,而不需要能量的部位往往不断获得补入的能量,这类人大都身体较弱,不仅是容易上火,而且还比较容易出现疲惫、无力、精神不振等现象。吃点补药吧,一补就上火,不吃吧,人又没有精神。更为严重的往往是“上身热、下身寒”。补的结果往往是上身更热,而泻的结果往往是下身更寒。补进去的能量到不了需要能量的下肢部位,而去了能量过多的上半身,怎么会不“上火”呢。但下肢部位特别是脚又冰凉冰凉。所有这些现象都不是简单的“泻火”两字就能解决的。
中医治疗上有引火归元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温阳之品。 引火归元是张景岳提出的。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寓之于里。若真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这是其一;其二,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真寒假热现象;这些都可以使用引火归元的方法治疗。
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中真阳包含着命门之火,即所谓的肾阳,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脏腑有命门火的温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肾阴亏竭,阴不含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
其实“引火归元”从本质而言,是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经常使用附子,肉桂等药。但是我觉得即便是使用引火归原法,出现第一种情况的时候,会在滋肾阴的药中添加引火归原的药物,而第二种情况,无须说,定用大量回阳救逆之法。
今天介绍的两款中药就是针对这种现象专门进行引导的。我们也称为引火中药。
一、吴茱萸(引火下行)
性味:辛、苦,性热。入肝、脾、胃、肾经。
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主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本草纲目》: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而谓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
从《本草纲目》的释义里可以看出吴茱萸有引热下行,也称引火下行之功,该功能对于那些上热下寒之人有特别的功效。近代出版《天津中医》(1989年)里也有记载,用吴茱萸研粉30克,每次15克,调醋外敷涌泉穴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效果满意。
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吴茱萸100克,研成细粉(浅棕色的粉末)。每天一次,取药粉15克,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在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好,24小时后取下换药。一般三到四次口腔溃疡即能愈合,且能大大改善肚子及下体冰冷的现象。
这种引火之法,不仅能降上身之火,还能温暖下身肢体。可谓一举两得。
吴茱萸是热性的,又有辛味儿,非常善于走窜,它就像御林军一样,走来走去,把企图靠近的阴寒邪气都逼开。也正是因为善于走窜,所以它还有一个很厉害的作用,引火下行,不管是实火、虚火都管用。
方法是取吴茱萸10克,打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在脚心,用医用纱布固定好,第二天早上起床时揭掉。
吴茱萸可以把上半身的火气顺着经络引下来,引到脚心。在人的脚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涌泉穴,顾名思义,就是泉水奔涌而出的意思。借助涌泉穴的“水”,把火气浇灭,排出去。
这样的用法,古医书中早有记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卷三十二·吴茱萸》载:“口疮口疳,吴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一夕愈”。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载:“又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亦从治之义。”
吴茱萸敷涌泉不仅对咽喉肿痛、口腔溃疡、头晕耳鸣有效,对高血压也能起到调理作用。高血压是西医的说法,西医看到的是数据上的高低,中医认为是肝火上炎。肝火往上走的同时鼓动气血,导致气血也跟着往上走,吴茱萸把火气引下来,血压也就降下来了。
吴茱萸除了引热下行,还能散阴经的寒气。因为它辛热呀。像疝气,中医有句话叫七般疝气,病在厥阴。就是足厥阴肝经,肝经受了寒,寒性凝滞,肌肉筋脉往回一收缩,气血走到那里堵住了,过不去,不通而痛。你看肝经是怎么走的?从下往上,沿着腿的内侧,绕阴器,上巅顶。所以疝气引起的疼痛,从腹股沟,到阴器,再到小腹都跟着痛。
取吴茱萸30克,小茴香10克,装在布袋里,用微波炉加热,待稍微冷却后热敷痛处以及关元穴,为什么取关元穴呢?第一是它符合中医就近取穴的原则;第二个它和人的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还有像头痛。有一种头痛也是因为肝经有寒气,肝经它上巅顶嘛,寒邪顺着肝经往上爬,爬到头顶,头为诸阳之汇,寒又是一种阴邪,最喜欢跟阳气对着干,这个寒邪一去呢就把阳气给包裹住了,头就会痛地很强烈。
吴茱萸辛热,这个药它又走肝经,敷在脚心处,可以把肝经的寒气拽下来,散出去,头痛也就止住了。
吴茱萸还能敷神阙,神阙也就是肚脐,也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穴位,前面提到吴茱萸辛热,可以散阴经的寒气,有足厥阴肝经还有足太阴脾经。
比方说,晚上睡觉没有盖好被子,腹部着凉了,第二天起来肚子又痛,大便又稀溏,吴茱萸30克,干姜5克,装在布袋里,微波炉加热以后,热敷肚脐,一方面把寒邪散出去,一方面把肚子暖起来,腹痛腹泻就都好了。
二、肉桂(引火归元)
性味:辛、甘,性大热。入肾、脾、心、肝经。
功能: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短气喘促等证。
从肉桂的功能看,肉桂有引火归元之功效。引火归元,是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的治疗“肾火上升”、“肾火上浮”、“肾火妄浮”、“虚阳上浮”的一种方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肉桂之类温阳之品。对于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上火病人,在滋阴药中加入肉桂能引火归元补肾阳,不仅能使腰膝温暖起来,还能填补以往造成的虚损。
《汤液本草》云:“肉桂入足少阴肾,太阴经血分,补命门之不足,益火消阴。”《本草求真》云:“肉桂气味纯阳,辛甘大热,直透肝肾血分,大补命门相火,益阳治阴。盖因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气血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但精亏血少,肝旺火起者,切忌。” 肉桂用于“引火归元”,用量很少超过3克,治疗肾阴亏虚,虚阳外浮之虚热证,常与滋阴药合用,正如《医方集解》所说:“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名七味地黄丸,能引无根之火,降而归元。”肉桂配合滋阴之剂可治虚热证,是因心包相火附于命门,男子藏精,女以系胞。若火无所附则上炎,虽大热烦渴,口唇干裂,脉见洪大重按微弱。治以甘温辛热之肉桂少量,以热治热,热因热用,引火归元,促其阳附于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注意剂量不宜过大,由于肉桂辛甘大热,气味纯阳,其气下行,益火消阴,大补阳气,适用于下焦命火不足者,欲引火归元以降虚热,必与滋阴药合用方保无虑,一旦过量极易助阳耗阴。若任其大热补阳,辛散走窜,则阴益虚,阳益亢,有害而无益矣。
应用时一般与滋阴药物搭配使用。最常用的配伍与熟地配伍。常常用来治疗糖尿病,因肉桂有非常好的降糖作用,而熟地又能滋阴补虚。
此处再送一个心肾相交,引火归元的小茶方:
莲心肉桂茶:莲心6个+肉桂粉1克
因为很多湿重的人也偏爱上火。但祛湿时往往会将体内元气随湿气排出,所以很多人在祛湿时往往感觉精神不振,这就是因为祛湿时将体内的元气带出了体外,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可以在祛湿时加入肉桂,这就是灭旺盛的心火、补命门的火。此外对于心火偏旺,入睡困难的宝宝们可以试试看。
写下上千亿次还不知道的奇才。写上千亿次是什么概念。就算每天写1000次(1天1000是什么概念 .不吃不喝24小时写。每一次只有1分半时间不到。)。那么也要1亿天。那1亿天又是多少呢。1年365天。10年3650天 100年是三万多天。千年也不过是30万天。万年也只是300万天。10万年也才3000多万天。 1亿差不多近30万年。
此处再送一个心肾相交,引火归元的小茶方: 莲心肉桂茶:莲心6个+肉桂粉1克
吴茱萸引火归元?还真没见过这用法的。一般肉桂,牛膝就够了吧,大胆点的硫磺也可以
[阅]
[赞]
[100]
外寒内热,外热内寒是否也要引火归元
上火就是上焦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