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大召寺门口,有一尊巨大的阿拉坦汗的铜像。呼和浩特市还建有阿拉坦汗广场。在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有一条街道叫阿拉坦大街。
阿拉坦是谁?他在呼和浩特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以至于后人如此纪念于他。
大召区块的阿拉坦铜像
第一、阿拉坦是谁?
阿拉坦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第十七世孙,是土默特部的杰出首领,他和三娘子共同建设了呼和浩特,所以说,他是开发呼和浩特的元勋。
阿拉坦汗,生活在1507年到1582年。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阿拉坦汗继承汗位,统领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在内的三个万户,由于他的卓越成绩,土默特蒙古人将阿拉坦汗尊称为“圣狮”。
阿拉坦简介
第二、阿拉坦的主要功绩
阿拉坦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发展了蒙古族的经济和文化。阿拉坦当首领期间,蒙古人的生活极其匮乏,虽然有牛马,但是缺少生活物资,而且战争不断,阿拉坦汗带领人民结束了这种战乱的生活,与明朝和好,双方开展互通贸易往来,同时,他带领人民发展农业,由单纯的游牧经济走向自给自足,并建立了城池,就是呼和浩特城。
阿拉坦汗
1、与明朝政府由战转和,开展贸易
在满都海与巴图蒙克执政时期,我们就讲到,那时的蒙古人经常发生战争,包括内部战争,包括与明朝政府的战争。蒙古人与明朝政府的关系,一直不太友好,可以说,在阿拉坦汗执政前长达200年的时间里,蒙古人与明朝一直处于对立关系,双方战争不断。而所有的战争,不过是一场利益之争,蒙古人有牛马,但缺少生活物资,明朝则缺少牛马,就这样,双方一直处于僵持状态,明朝政府害怕蒙古人的侵扰,而蒙古人同样也为此不得安宁。
然而,阿拉坦汗早有心愿,就是希望有一日要与明朝停战,双方开展互市贸易,各取所需,一方面双方互惠互利,一方面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他的梦想在几经周折之后才得以实现。为了能够停战,阿拉坦汗曾9次派遣使者进京议和,但都遭到了明朝政府的拒绝,并两次使者被杀。阿拉坦汗一怒之下,1550年,亲子率领蒙古右翼三部大军,越过长城一路冲杀包围北京,并攻入了安定门,明朝嘉靖皇帝大惊失色,不得已答应了阿拉坦汗开关互市的要求。但不久又出尔反尔,双方再次陷入僵持。直到1570年,阿拉坦汗的孙子把汗那吉投奔明朝,阿拉坦汗要求明朝政府交出把汗那吉,而明朝政府也提出了阿拉坦汗交出投靠他的白莲教首领,双方在这样的谈判下,才再次达成开关互市的协议。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此后,蒙古牧民用牛马和毛皮换回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明蒙两家和睦相处40多年。
2、开发土默特,建立呼和浩特
以前蒙古牧民一直是逐水草而居,过着迁徙的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到了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执政期间,随着战争的结束,老百姓的生活安稳下来,经济逐渐有了起色后,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便计划建设一座城池,于是,他们建立了呼和浩特城。不仅如此,他们还开发土默特的天地,开始带领百姓耕种。
原来,虽然明朝政府答应开关互市,但由于中原地区旱灾涝灾,导致粮食供应不足,蒙古人未能换来足够的粮食。无奈之下,阿拉坦汗决定开发土默川,发展农业。那时,有大批山西、河北一带的汉族农民,有的因饥荒,有的因官府所逼,来到了土默川,在阿拉坦汗的鼓励下,他们开荒种地,辛勤劳作,几年后,土默川出现了大片的良田,也出现了蒙汉杂居的村子,蒙古语称为“板升”。现在,呼和浩特周边的许多村子还是以板升命名,而去到各个村子里,你会发现,他们的祖先许多都是山西走西口来的。
随着百姓越来越多,阿拉坦汗也厌倦了游牧生活的疲惫和寒苦,于是招募了大批能工巧匠,建设了呼和浩特城池,并起名“库库和屯”,蒙古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明朝政府赐名为归化,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旧城。
3、建立大召寺
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距今有400多年历史。
在大召寺门口,有一尊巨大的阿拉坦汗的坐像,因为,大召寺就是阿拉坦汗在1579年明朝万历七年主持创建的,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喇嘛寺。
阿拉坦汗一直向往和崇尚喇嘛教的博大精深,以至于“昼不能忘,夜不能眠”,尤其是喇嘛教倡导不杀生,并有系统的医学理论,于是,阿拉坦汗主持修建了大召寺。他不仅缔造了呼和浩特,还为呼和浩特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三、呼和浩特纪念阿拉坦汗
1、阿拉坦汗铜像
为了纪念阿拉坦汗对呼和浩特的巨大贡献,2011年9月,由企业捐助的阿拉坦汗坐像在大召寺前广场落成,铜像下方记载的阿拉坦汗的英勇功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们,都会看到阿拉坦汗的坐像。
阿拉坦汗广场
2、阿拉坦汗广场
位于大召核心区的阿拉坦汗广场人气很旺,依然有着过去呼和浩特旧城的繁华,这里酒店林立,美食非常多,是呼和浩特著名的旅游景点,人们来来往往,这个广场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阿拉坦汗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