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绝非后世说得那么不堪,实际上是有为之君

清水空流 2022-10-20 21:25:43

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这句话算是把汉桓帝定性为昏君了,但实际上,汉桓帝绝非昏庸之主,桓帝这个人,具备了很多成功政治家,皇帝所必需的素养,隐忍,韬晦,果敢。他的政治能力放在整个东汉只比光武、明、章三代皇帝差点,远远高于其他几任皇帝,但也不得不承认的人,东汉也确实衰败于桓帝之手。这是因为时运不济。

汉桓帝刘志。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 公元146年,14岁的刘志即位,在位22年,36岁驾崩。东汉政治特点在于,皇帝幼年登基,太后与外戚辅政。而皇帝成年之后自然要夺回权力。汉桓帝在位期间也是一样。汉桓帝能隐忍数十载,一朝消灭有汉以来权力最大的外戚“跋扈将军”梁冀。如果没有能力的话,是根本做不到的。能够在大权旁落的情况下成功反杀,足见汉桓帝的能力,起码高于后来的献帝。而且在扳倒梁冀后,将梁家侵占百姓的园林返还百姓,同时免除了全国半年的赋税,也可以看出桓帝体恤民生。

汉桓帝之所以后世落得一个“昏君”的名声,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重用宦官,二是因为“党锢之祸”,第三是得罪读书人。重用宦官是无奈之举,当时整个朝堂都是梁冀的人,桓帝倒是想重用朝臣,这些读书人虽然号称忠君,但面对梁冀这样的人却像狗一样。对于桓帝而言,除了这些宦官之外,他已经无人可用,在桓帝眼里,这些缺了一个零件的“男人”,远比那些有零件的男人强多了。

至于“党锢之祸”,被后世太过渲染正邪之争了。其实本质还是朝廷里的权力之争。主要是在于士族天天抨击朝政,彼此联合对抗皇帝,这在任何一个帝王看来都是对皇权的巨大威胁,桓帝对此进行打压再正常不过,即便如此,在第一次党锢之祸的时候,桓帝没杀李膺,没杀范滂,也没杀张俭,甚至对陈蕃都只是降职处理,可以说已经把危害性降低到了最低,后来党锢之祸闹成后来那样血流不止的局面,完全是陈蕃、窦武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和灵帝低下的政治能力所造成的,这也怪不到桓帝头上。如果说桓帝哪里做错了,就是没有及早将陈蕃和窦武这些人给宰 了,也正是由于此,桓帝算是把士族大家得罪,这才把脏水都泼在了桓帝的身上。

桓帝对宦官更多的是利用,以单超为首的五个宦官在成功铲除梁冀为首的后戚势力,自然是不可一世,五个宦官一日封侯,世称“五候”,此事饱受读书人抨击,但问题你们如果桓帝自然也可以一日封侯,你们自己不敢,别人干了封侯你们又嫉妒,真的是太虚伪。而当桓帝见五个宦官权势熏天、日渐骄横,又将他们或贬斥、或流放。可见桓帝虽然重用这些宦官,而权力还是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但在桓帝那个时代,门阀已经初步形成,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向了士族,桓帝想收回皇权的行为不过是痴心妄想。

桓帝实际上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荒淫好色,早年被皇后压制(哥哥是梁冀)以至于连哪一个宫人或妃子怀上孕了,梁皇后都一定会想法子去将此人整死。等到自己当家之后,就开始放纵自己,史载:“多内幸,博采宫女至五六千人”,而实际上桓帝根本不是好色,就是以纵情声色来拟补自己心理的空虚。即便如此好色,也不过就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虽然他喜欢享乐,卖官鬻爵。但后来西晋的刘毅曾经嘲讽过司马炎:“桓灵卖官鬻爵,财入国库,陛下卖官鬻爵,财入私门”。

桓帝最大的错误就是死得太早,后事所托非人,把国家交给灵帝这样一个暴发户的手中,直接导致了东汉的崩盘。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63

清水空流

简介:历史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