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之后藩镇割据为何更加严重,就是朝廷对藩镇过于软弱和纵容

清水空流 2022-10-20 21:15:28

当初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中央对地方放权过度,导致原本没有形成藩镇地区,也开始形成藩镇局面,藩镇节度使执掌地方军事,财政和人事,朝廷无权干预,中央集权被削弱。禁军被严重削弱,而且朝廷财政困难,皇帝能力有限。在外部又面临回纥与吐蕃威胁,朝廷也不得不倚靠边疆藩镇抵御,最终导致尾大不掉之势,直到唐朝覆灭也没有消灭藩镇。但也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没有藩镇,唐朝也未必又延续一百多年,可以说,唐朝朝廷与藩镇是一种相互依存和防范的态势。

从藩镇割据本身来看,其实力并不强大,如果皇帝下定决心还是可以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消灭藩镇,唐代宗不但全数答应,还加封其为检校尚书仆射、太尉、雁门郡王,又将永乐公主下嫁其子田华。纵容藩镇倒也罢了。但对于郭子仪和仆固怀恩这样忠于朝廷武将却百般猜忌,派太监监军,由此也证明这完全的唐朝皇帝自作自受。怨不得藩镇自己。

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大功,“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三个女儿也为了国家安全远嫁吐蕃,就这样一个对大唐忠心耿耿的一代名将就因为得罪了宦官骆封仙,被诬告谋反,走投无路的仆固怀恩也只有真的反了,公元763年9月,仆固怀恩引吐蕃、吐谷(yù)浑、党项、氐、羌等二十万大军入寇。此时吐蕃联军直抵渭水之边,此时的代宗李豫出逃长安,奔往陕州。诺大长安无人主政,吐蕃军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了长安,并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

唐代宗李豫一听顿时就傻了,而就在之前,他刚刚罢免了郭子仪的一切职务,让郭子仪回家养老。当时权宦鱼朝恩嫉妒郭子仪、多次在代宗李豫面前诋毁郭子仪,并将邺城之败的罪责全部推给了郭子仪。代宗李豫虽然有些二乎,但也不算昏庸,即便如此,但还是收夺兵权、赋闲在家。在此情况下,李豫命郭子仪为关内道副元帅,出镇咸阳防御。临危受命的郭子仪受命后就是一个光杆元帅,就带着二十多人,一路收集散数千人赶赴咸阳。这在任何人看来无疑于送死。此时,与吐蕃大军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郭子仪不愧是大唐第一军神,依靠自己巨大的威望稳定了局势。而后白天击鼓虚设旗帜,夜晚则多燃火光,在朱雀大街击鼓扰敌,终于使吐蕃军队“惶骇而去”,逃离长安。代宗李豫这才重返长安,765年9月,仆固怀恩再度引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三十余万大军南下,分数路向长安杀奔而来。仆固怀恩昨天有多爱大唐,今天就有多恨大唐,此时驻防郭子仪不顾个人安危,领数十骑出营,直赴回纥大营进行谈判。并相邀与回纥共击吐蕃。吐蕃得知消息,又加上仆固怀恩突然去世,吐蕃只能连夜引兵退去。这场由仆固怀恩叛逃引起的历时三年的大乱终告平定。后来各地方藩镇造反,都以仆固怀恩为证,昔日仆固怀恩不反,是被朝廷逼反,我等今日也是如此。

藩镇的形成和唐朝自己的军事制度也有很大关系,府兵制改为募兵制,田地兼并使均田制破产,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也跟着难以操作。藩镇问题就是府兵制难以为继。到玄宗时期已经改为募兵制。安史之乱是唐朝为治边而不得不加强藩镇权力的必然结果。而安史之乱之后的暂时性战略平衡也是靠藩镇之间的相互制衡才得以实现的。后来安史之乱虽然失败了,但本质上没打赢。而地方权力急剧膨胀,纵使镇压下去也已经无济于事了。

再来看看平定安史之乱,忠于朝廷的武将除了郭子仪得以善终之外,李光弼、来瑱、裴茂等人,或屡遭猜忌、明升暗降,或动辄得咎、流贬赐死。而田承嗣,李宝臣,李正己这些真正的乱臣贼子却备受皇帝厚爱和安抚。唐代宗加封田承嗣为检校尚书仆射、太尉、雁门郡王,又将永乐公主下嫁其子。面对此情此景让人情以何堪,地方藩镇还不是有样学样。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107

清水空流

简介:历史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