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位登基后,为何迁都已经破败的洛阳

清水空流 2022-10-16 08:08:19

洛阳古称雒阳、洛邑、京洛,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地处九州腹地,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曹丕篡位登基后,应该说在当时情况下,洛阳应该不具备作为一个首都的条件了,虽然东汉定都洛阳,洛阳在经济、地理、政治上的优越性,毋庸赘言,洛阳自古以来被视为“天下之中”,占据地理上的正统。但在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董卓为此纵火洛阳,史载:“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可以说,曹操的王都邺城(今天临漳县与安阳附近)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邺城都远胜洛阳,而曹丕最终还是定都洛阳。曹丕定都洛阳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法统的延续,曹魏禅让代汉自然也要定都洛阳,实际上也是为了加强代汉的合法性。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之后,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认为:“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可知曹魏五都分别为谯、许、邺、长安、洛阳。洛阳地势险要,东边虎牢关,西边潼关,交通也十分发达。除首都洛阳外,其余四都可理解为“陪都”。”长安是西汉首都,还是挟制关中、陇右地区的军事重镇,诸葛亮北伐也是以占据长安为上,还于旧都复兴汉室。谯县是曹家祖籍,许昌倒是不错,相当于备胎。设五都是曹魏迎合汉代颇为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

曹操最初的政治老巢设在许都,但许都太小,仅仅是因为汉献帝所居之地,是名义上的“汉都”。许都是曹家的根基所在,汉献帝居住在此,曹操作为当时的丞相,如果和献帝同处一处,那么军政大权大臣们会向皇帝请示,这对曹操很不利,后来曹操将政治中心安置在邺城,再往后,曹丕登基后迁都洛阳,曹魏政权从许都到邺城,再从邺城迁往洛阳,正是为了应对不同形势,以此为前提,再综合经济、战略、地理、政治等多个因素,即可得出“最优解”。从政治角度来看,曹丕执政期间的主要谋臣大臣如司马懿,陈群等都出自颍川集团,而颍川集团基本上都聚集于洛阳附近,由此也能吸引更多人的能人志士投靠朝廷,极大的利于其统治。从军事角度来说,如果定在长安,跟蜀国太近,容易受偷袭。而曹魏始终把东吴当作心腹之患,如果定都洛阳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远远胜过邺城。

魏文帝曹丕定都在了洛阳。这里必须指出,曹丕虽然迁都,但皇室宗庙一直置于邺城、迁都之后,曹丕修复了董卓烧毁的宫殿,同时也兴建了不少新的宫阙,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增崇宫殿,雕饰观阍,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比如灵芝池、芳林园、天渊池等,大多是曹魏时代所建。并开凿了五条人工渠道,引水进洛阳城中,号称"五龙渠",解决城市用水问题。

曹魏政权才经历了三朝皇帝就被司马家篡位,最终其孙司马炎代魏建立晋朝,晋朝仍然定都洛阳,而后八王之乱,晋元帝司马睿在南方称帝,定都建康。而北方,彻底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长安和洛阳城彻底变成了一堆废墟。直到隋唐复兴。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44

清水空流

简介:历史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