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自古以来农业、农民问题便是一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因此也颇受历朝历代重视。
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不例外,甚至犹有过之。国家不仅组织了农民兴修水利工程、成立公社,还对于其中有突出贡献者委以重任。
其中陈永贵便是代表性人物。
农民出身的他,文化水平只有半文盲水准,却从一个农民一步步的走到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这与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但也更与他的自我努力、制度优势分不开。
不过“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皆行”,在成为副总理之后,陈永贵却在思想上跟不上时代,以致于被邓小平批评,说出“你(指陈永贵)才加入共产党多久呢”这样严厉的话语。
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会让邓公如此严厉的批评陈永贵?
农民到副总理一提到陈永贵,很多老一代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农民三个字,这一点上是毋庸赘述的。陈永贵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几乎是半文盲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位农民却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
1914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内,清朝灭亡后军阀四起,兵连祸结;外,列强环伺,外侮不断。
陈永贵这一年出生于山西昔阳县的一户赤贫农家之中。动荡的年月,赤贫的生活,导致一家人连糊口都难,他的母亲甚至都是死于饥饿。
这样的生存环境,读书自然也是不可能读书的。时间来到1948年,国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山西省也逐渐得到了解放。陈永贵在内的众多农民也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家家户户也都分到了土地。
凭借着吃苦耐劳、勤奋的品行,陈永贵也成为了大寨村的“明星”,不仅被大寨生产队支部书记贾进才的表扬,还得以被推荐入党,进而更是担任了大寨的村支部书记。
大寨村属于典型的太行山土石山区,周围一重重石山环绕,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七沟八梁一坡”,平整土地少,农业发展比较困难。
面对这些局面,陈永贵不负大家的希望,积极想办法,缺少大型机械工具,就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带领大家拿着简单的铁锹、锄头和扁担,到土石山上开沟凿地,再平整土地。
有了土地后就想办法引水,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建设一些简单易行的水利设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干涸的土地得到了水源的滋润。
接着就要考虑施肥的问题,他和乡亲们经过反复试验,通过秸秆还田和增施农家肥的手段改善了贫瘠的土壤,在一系列综合措施下大寨村的粮食产量也开始逐年升高。
一组对比数据便是明证。
1952年,大寨的土地亩产为237斤;1962年,增加到了774斤,可以说这就是突飞猛进的提升。
但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大雨短时间内倾盆而下,大寨遭遇了罕见的严重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导致100多条石坝被冲垮,泥石流淹没了180多亩耕地,甚至于不少村民的窑洞都被冲塌,无家可归。
面对困难,陈永贵并不气馁,鼓励大家鼓足干劲,用双手重建家园。在他的带领下,大寨人再次向石头山发起挑战,因地制宜把山坡改造成梯田。仅用一年时间,大寨的农业生产重新走上了正轨。
这件事传到北京后,毛主席夸奖了他,说“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42岁才学习识字,但能将生产抓的这么好,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有了毛主席的这番话,陈永贵领导的大寨就成了大家公认的全国农业生产模范,毛主席还直接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让大家积极学习宣传大寨精神。
陈永贵在大寨取得的成绩也改变了他的命运。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1969年他当选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1973年,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75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要知道1963年,他还只是一个村支部书记。如此神速的升迁让很多人都大感意外,但也正是因为升迁速度的过快,导致他对很多工作都不太了解,缺乏一些认识以及政治基础。
1978年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之前的错误理论被逐渐抛弃,坚持该理念的华国锋和汪东兴也离职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式走上了历史舞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后,国家也驶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
面对这一新形势,农民出身的陈永贵却持不同看法,他坚持认为应该要坚持大寨精神,也不执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
1980年1月,他直接问邓小平:“这些日子你天天开会,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新点子,我有点接受不了。我想问一下,你究竟还执行不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对此,邓小平表示了批评,说“你提的问题这样可笑,简直像3岁的孩子那样的幼稚。在党史上,我是最有资格讲这种话的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我最有发言权。你才加入共产党有多久呢?永贵同志,我希望你还是按照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首先检查一下自己吧。”
邓小平的这番话是有道理的,如果要论和毛主席的战斗友情,邓小平几乎是和毛主席交流最多的领导人之一,在战争年代多次深刻的执行和实践了毛主席的战略构想。
1980年9月,陈永贵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晚年的他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农业顾问。1986年3月26日,他因肺癌去世,享年71岁。
关于他的葬礼规格问题,难住了相关部门,邓小平想了想,表示要按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为他举办追悼会,并亲自审订了他去世的讣告,充分肯定他带领村民努力发展农业生产的成绩,肯定他战天斗地的精神。
后来有人骂大寨,邓小平专门提出要求,让报纸不要再骂。
虽然陈永贵的观点过于偏重农业,不接受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理念,无法适应时代的进步,但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农业官员,一辈子专心干好农业一件事,这份执着的精神依然值得人们尊重。
参考资料:《抹不掉的记忆: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