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无论是去医院看病,还是进行体检,首要的环节常常就是抽血。每当看着自己的血液流进一支又一支的试管,总会感到一阵“不舍”……
“我就得了个感冒,去医院就抽了好几管血,感觉整个人都虚弱了。”
“是啊,我上次体检也是,一下子抽了6管血,都不知道得吃多少猪肝才能补回来。”
“为什么医院总是动不动就要我们抽血呢?难道医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产业’?快来给我们科普一下吧!”
大家稍安勿躁,既然有这么多疑问,那么今天家医君就来为大家揭开这个谜团,好好科普一番!
为什么一到医院,就要抽血化验?医生之所以进行验血,主要是为了探寻患者体内是否存在异常指标,从而能够更精准地诊断疾病。那么,血液究竟包含哪些成分,验血又能否捕捉到疾病的微妙迹象呢?
血液是由血浆以及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等多种成分共同构成的。在这些成分中,血小板负责凝血与止血,红细胞则承担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以推动新陈代谢的任务,而白细胞则扮演着人体防御的角色,能够消灭侵入体内的病毒、细菌、真菌等有害微生物。
这些血液成分在人体内不断循环,流经各个重要器官,渗透至各个组织,宛如一个能够四处巡游的“监视器”。
一旦身体某个部位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往往会通过血液反映出来。正因如此,血液检查能够作为判断身体各组织器官是否发生病变的重要依据。可以说,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脏器功能的调节与维护,以及内外环境的平衡,都离不开血液的支持。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来初步判断可能患有的疾病。当诊断结果不够明确时,可能需要进行较多的血液抽取以作进一步检查;而如果只是怀疑患有普通疾病,那么所需的血液量就会相对较少。
为什么抽血一抽就是好几管?如果通过抽取一管血液便能得出所需的检查结果,那么理所当然地只会抽取一管。然而,由于技术上的限制,一管血液往往无法满足所有检查项目的需求。因此,需要抽取两管、三管甚至更多的血液。
每种抽血化验都有其独特的要求。一方面,不同的试剂盒和化验机器被用于不同的检测;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性,每种检查都必须获得足够的血量。因此,需要抽取多管血液,并且每一管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血量要求。
在常规的检查项目中,如血常规、大生化、凝血系统检测、病毒系列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测以及血糖系列检测等,由于各自的化验方法、试剂盒以及使用机器的差异,如果需要同时进行这些检查,血液需要被分装到不同的试管中。
抽出来的血,最终去了哪里?首先,肯定要用于检验或者必要时的再次核对,即便还有剩余,也不能直接给别的患者用,国家《献血法》规定,医院用血必须由当地血站统一采集并调配使用。
若你的血未经血站检测,还可能混有各种致病因子如乙肝病毒等,是不能用于输血等其它用途的。其次,抽出来的血会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1. 分离
针对不同检查项目,血液会被采集入相应颜色的采血管中,随后被送至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
2. 检测
对已经完成离心处理的血液及部分无需离心的血液进行分组、签收及入库操作,随后将其放入对应的机器中进行检测。
3. 保存
经过检测的血样将被细致地分组分类,并妥善放置在专用的标本存储冰箱中,进行为期约一周的保存。在这段时间内,血样可随时取出以便进行复检,从而确保检测的便捷性和及时性。
4. 丢弃
标本在保存期满之后,将由指定负责人统一收集,并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进行规范打包。随后,这些打包好的标本会交由专业的医疗垃圾处理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