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绝美初夏诗词,落花生香,一枕梦长,遇见最美初夏

点墨漫诗意 2024-05-16 20:58:52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下过一场雨,天刚放晴,正对着家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柳絮随风飘扬,只有向日葵朝着太阳开放。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便是司马光在洛阳闲居时写的。

整首诗寓情于景,是一首托物言志诗。首句点明时间: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凉意,洗净了空气中的尘埃,经过雨水的洗涤,万里河山也变得越发明朗,越发妩媚。紧接着诗人变换角度写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一如既往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在此而意在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做“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就做“永远向日”的葵花。诗人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他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自己对君王的赤胆忠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季天长了,绿树枝叶茂盛,树荫非常浓密,池塘中水平如镜,映照着楼台的倒影。微微的山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好似水晶帘轻轻飘动,满架的蔷薇正在盛开,整个院子里充满了花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是诗人立于山亭之上所作,写出了山亭夏日的悠闲之感。

前两句写的是静态美,夏天到了,绿树成荫,枝繁叶茂,池水清澈见底,楼台的倒影映入池塘。后两句写的是动态美,微风吹拂,水面上激起层层波纹,就像水晶做成的帘子,晶莹透亮。末句中“满架”和“一院香”把满院的清香描绘得生动形象,仿佛整个夏天都弥漫在这种香气中。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我们在品读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此诗意境清雅,构思巧妙,宛如一幅精美的夏日山居图。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却连日晴和,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又走上山路。绿色的树荫还和来时的路上差不多,此时又在山林中增添了几声黄莺的叫声。

这首诗描写了初夏时幽静的景色和诗人在三衢山道中行走时的愉快心情,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很有生活韵味。首句点明了时间,这时候正是江南的梅雨时节,却难得天天都是晴天,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喜。第二句写诗人坐小船出游,沿着溪水走到了尽头,兴致却更加浓厚,于是从水路转到山路,步行前进。三、四句接着写山路上的所见所闻。绿荫没有减少,行走在其中的诗人感到凉爽舒适,加上黄鹂的悦耳叫声,更让诗人感到舒畅愉快。

全诗全用景语,浑然天成,诗人没有明写自己很高兴,却在诗句中融入了情感。他把以前阴雨连绵的黄梅天和现在的晴天相对比,把来的时候和回去的时候景物的变化相对比,相较之下,一切都变得更好了,诗人的心情自然也变得更美妙了。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细密的蒙蒙小雨湿润了淡紫色的楝花,南风吹来,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都成熟了。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一路上黄莺婉转啼鸣,一直伴我回家。

本诗描写了太平山中的风景,描绘了山中的花树,通过直白的描写,将诗人热爱自然、喜好美景的心情进行了充分表达,使人对诗人的生活态度心生向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轻微的细雨沾湿了楝花,南风吹来,枇杷树都结出了成熟的果实。先写景,描写了太平山中的环境,对仗极为工整,“细雨茸茸”对“南风树树”,让人对山上的美景心生向往。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徜徉在山林里不觉间迷失了方向,却在一路鸟叫声中,找到了回家的路。整句诗就像歌曲一样朗朗上口、充满韵味,类似于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

这首诗是典型的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热爱自然风景的心态,用“楝花”“枇杷”“莺啼”几种景物进行烘托,展露了诗人的志趣和爱好,也表现了诗人清幽、宁静的心境,短短二十八个字,做到了有形有声、有景有色,并充分留白,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初夏绝句

【宋】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凋谢成为尘土,布谷鸟的声声啼叫唤来了夏天。我行走在两边种有桑麻的道路上,才知道我原来是身在太平盛世的人。

这首诗风格清新明丽。前两句写夏景,万紫千红的百花都已凋谢化为尘土,在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夏天已经到来。后两句中,“桑麻行不尽”指作物生长旺盛;“身是太平人”是指天下太平,人人都是太平之人。

可是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北宋亡国,南宋在临安的政权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陆游为什么说“始知身是太平人”呢?这是因诗人对农村生活、自然美景的喜爱而生此感,因夏日作物生长旺盛而生此感,也是生于乱世而对盛世的期盼啊。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门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四种植物的特点,写出了夏季南方农作物的特色。诗的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惟有蜻蜓蛱蝶飞”烘托出村中的宁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乡村的恬静、优美及自然之趣。

初夏游张园

【宋】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小鸭在池塘里嬉戏,水或深或浅,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带着酒到东园宴游,又到西园酣饮,摘尽了满园像金子一样垂挂的枇杷,供酒后品尝。

这是一首夏季游园畅饮的诗。诗的首句写园中小鸭戏水,第二句写梅子成熟,天气时阴时晴。后两句说载酒到果园醉了一场,把那一树金黄色的枇杷也摘下来下酒了。一个“醉”字不仅写出了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愉悦的心情。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这首诗要表现的主题。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里的水悄无声息地细细流着,好像舍不得流出一样。池边的树木把树荫映照在明净的水面上,似乎是爱惜这晴日柔美的风光。初夏时节,小池中的荷花刚刚冒出嫩嫩的小芽;就早有飞来的蜻蜓,静静地停在上面了。

此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细,那样柔,那样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又句句如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明媚的初夏光景,语言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荫、几枝小小的早荷、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牙齿上还留着梅子的余酸,窗外芭蕉的绿浓浓的,好像把窗纱也染绿了。夏日白天长,午睡起来,觉得百无聊赖,闲着无事观看窗外的儿童捉那些漫天飞舞的柳花。

此诗描写梅子成熟、芭蕉荫浓的初夏风光和儿童扑捉柳花的场景,表现了清闲恬淡、天真无邪的情趣。“留酸软齿牙”句把食梅后的难受劲儿形象地写了出来;“分绿”句形容蕉叶的浓荫,变静态为动态,色彩鲜明;“捉柳花”句写儿童专心嬉戏的状态,一个“捉”字,把儿童嬉闹稚气的动作再现出来。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出了诗人善于摄取自然景物与生活中的小事入诗,捕捉稍纵即逝的情感的能力高人一筹。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绿色染遍了山陵和原野,河水映着天光,一片白茫茫。杜鹃声声啼叫,细雨如雾如烟。农村四月里,没有闲着的人,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又要忙着下田插秧。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2 阅读:225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