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戏耍",还真就一语中的!
就在近日,河南汝州市41名考上事业编制的应聘者上班4个月后,突然被通知考试无效、集体清退!这特么......是当人是猴耍呢?!人家好不容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上了,已经上班4个月了,你告诉人无效?玩儿呢?!
小编仔细研究了这出"荒诞大戏"的剧情,发现其中至少有三大"槽点"问题:
痛点一:招聘把关流于形式,事后监管跟不上
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41名考生的考试结果出来后,主管部门和单位似乎根本就没有认真复核把关。如果认真审核把关,怎么可能让无效考试结果"漏网"?而事后监管更是形同虚设,41人都入职4个月之久了,才发现有问题,实在是不应该! 这反映出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招聘把关流于形式,只重视"走过场",而缺乏实质性的严格审核。更重要的是,事后监管跟不上,即便招聘环节有纰漏,事后也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长此以往,必然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引发更多的招聘腐败问题。对此,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管机制,确保招聘工作的公平公正。
痛点二:"明知不行偏要入职",岗位设置有问题
41名考生在拿到入职通知后,难道就没有半点怀疑吗?明明知道自己的面试成绩可能"水份居多",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的入职呢?这其中恐怕也有问题。 有评论指出,这反映出部分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的岗位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一些岗位空置多年,急于补充人手,因此在招聘中降低标准,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41人这次能成功入职,以后怕是很难再动了。这提醒我们,事业单位要优先厘清人员结构、合理设置岗位,在此基础上按需招聘,而不能为了能上人而刻意降标准。否则不仅会影响用人公信度、引发不公平,而且这样引进的人也未必能胜任岗位要求、更谈不上人岗相适了。
痛点三:考试环节缺乏必要监管,给造假提供空间
有41名考生能够"侥幸"通过所谓的招聘考试,进而被录取,恐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事业单位考试环节的漏洞。小曦注意到,在社会上招聘舞弊、考试作弊的事例并不少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有关部门在考试的命题、组织、阅卷、审核等各个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制约。尤其是在一些基层事业单位,由于监管力量薄弱,往往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对此,必须强化对事业单位考试录用全过程的监管,规范命题、考试、评卷各环节,加强考场纪律约束,并及时公示考试成绩,接受社会监督。通过堵塞制度漏洞,才能最大限度杜绝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的行为。只有考试环节经得起推敲,招聘结果才能令人信服,41人这样的荒唐闹剧也就不会再上演了。
最后小编想问一句:这41人被集体清退,到底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