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名言叫“苦难是人生的导师”,用来安慰那些处在困境中又难以改变的人,确实有些道理。但真正指引一个学生成长的,是苦难本身吗?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在培养过程中,很多家长可能越是看到学生“刻苦”,越觉得成功。这种“逆人性”的教育方式,甚至在他们毕业之后依然延续着影响力。
“太能吃苦是自我贬低”,清华教授支持毕业生“摆烂”上学时刻苦学习,毕业后辛勤工作,这大概是家长们眼中的“理想后代”。但是有没有发现,很多同学原本很相信天道酬勤,认为考上好大学、找份差不多的工作,日子就会好起来。
但后来的他们,却可能比读书时吊儿郎当的差生更容易自我放弃,走向另一种极端。这就是罗翔老师曾说过的现象。
理由很简单,如果天道不再酬勤,即使非常辛苦还是每月只有三五千的工资,赶不上房价;如果吃得苦中苦,并不能成为人上人,学生们的认知便面临崩塌。
其实这到底是现实世界变了,还是我们本身在教育过程中,就传递了不切实际的思维呢?最无奈的是,这代人往往上学时面临高度竞争,是出生率较高的时期。
升学内卷、就业内卷,明明已经非常努力,但基于时代背景,他们没有享受到多少学历带来的红利。可但凡喊句辛苦、或者拒绝加班,就要被批评“现在的年轻人不能吃苦”。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对心理健康和学生现象有着深入的研究。他为当代年轻人发声,直言:“毕业生进入职场,没必要太拼命,太能吃苦其实是一种自我贬低”。
彭教授解释道,“吃苦”本来是对现实的妥协和无奈,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它视为“美德”呢?如果有足够的条件,谁不希望过得舒服些。
他支持毕业生拒绝加班、主动寻找轻松岗位的现象,彭教授提醒大家:人生除了工作还有生活,能平衡二者,这不该是丢人的事,反而应该称赞。
完成职责后适当放松,为何在我们的理念中,这叫摆烂?或许彭凯平教授的话,颠覆了部分家长的认知,也是一些喜欢压榨员工的老板,最不喜欢听的。但他却说出很多毕业生的心里话,终于有权威的人士指出“吃苦思维”的弊病了。
无奈的是,毕业生想要寻找轻松点的工作、拒绝把全部青春都用在上班,这难道就等于“不求上进”吗?
网上有句经典的总结:完成本职任务、准时上下班,这在任何地方都该被视为“优秀青年”吧?可是在我们的概念中,不提前到岗、不加班、不争名夺利,居然叫“摆烂”。
最奇怪的是,有些家长或职场前辈,明明自己进入工作的时代,没有加班习惯、工作节奏也缓慢。转过身却用过来人的姿态,经常认为现在的毕业生态度有问题,不能吃苦耐劳。
不禁让人纳闷:办公室里“九九六”、流水线上每天站12小时的人有的是,到底在这类前辈眼中,怎样才算“耐劳”?
为何在我们的思维中,如此见不得别人放松呢。大概有两种因素,首先就是我们的培养体系下,早就形成了“苦”的习惯。
比如老师的课堂上比较风趣,大家首先的反应是教学不够严肃,质疑其水平。换成一个苦着脸的教师,人们却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高水平。反之对学生也如此。
其次,吃苦思维的受益者到底是谁?谁就最喜欢用这种理念去要求别人。比如,没有多少老板会像清华教授那样,鼓励毕业生摆烂,不然如何更大限度地压榨呢。
人生不该只有考试和工作,保持这种清醒不简单彭教授的观点,鼓舞和安慰了很多正在努力生活的毕业生。人生不该只有考试和工作,学会适当放松,争取更多放在个人生活的精力,是种智慧。
但是,我们保持这种清醒,并做到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事。一是现实的逼迫,收入过低的时候,确实很难放慢脚步。
二是来自外界的期待和眼光,当代毕业生多受过较长的教育,有时反而因此受到更多思想的束缚,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
可很多人,甚至包括父母本身,也容易因为现实的成绩、职业、收入等问题,改变态度。这种背景下能认识到自身其他的优点,属实不易。
【话题】你认同教授的说法吗?
终于有个不灌鸡汤的教授,但目前国情,很难
不要把生活填的太满,多给自己留些空间
努力了也没用,现在企业大多是两班倒,上班比做牛做马还累,又挣不了几个钱,年轻人想在大城市买车又买房,基本是在做“白日梦”。
清华现在有了美国爹,又有了日本娘,让出钱出力的国家至何地啊,大冤种呼?
这种素质的人都能在清华当教授????
没办法,不吃苦更不行了,因为人口多,你不干有人干。
这句话还是中肯
垃圾的清华
教授,现在社会,你不主动义务加班,就是懒!就是不上进!!!
完成本职工作、按时上下班有问题?非要卷?有病!
人生在世图的什么吃喝玩乐?
清华本身院长,教师全体摆烂,也是清华全体的本意,搞乱搞坏自然环境,配合美国佬野心。
我们已经苦了5000年了,奋斗了5000年了
这话说得其实没问题。但是不代表清华大学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