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想成为“苏明玉”,却活成了“樊胜美”,为什么原生家庭那么难以超越?

云边的墨菲 2021-01-08 08:46:54

近几年,“原生家庭”一词被广泛提及,电视剧《都挺好》和《欢乐颂》的热播,更是让人们对原生家庭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那么,什么是原生家庭呢?

每个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

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建立的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因为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所以每个人都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

但是有的人却能勇敢地走出原生家庭的伤,而很多人一生都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

比如,同样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被父母和哥哥轻视。

但《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治愈了原生家庭的伤,成为了一个自信独立、洒脱透彻的女孩;

而《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却在长大后依然被原生家庭牵绊,成为了一个安于现状、企图用婚姻改变命运的女孩。

从苏明玉和樊胜美的身上,我们更能体会原生家庭对个人的性格,乃至命运的影响。

然而,当我们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创伤时,为什么困难重重?

心里明明想成为苏明玉,为啥却活成了樊胜美呢?

01.原生家庭,是每个人的舒适区

“舒适区”是美国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学习事物的等级:舒适区、拉伸区(也称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里面一圈,“舒适区”,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

中间一圈,“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完成,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或知识,会感觉很不适应,可能导致崩溃或放弃。

如果始终待在你感到的“舒适区”,就不会有任何的进步,因为“舒适区”内的都是习以为常,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但因为“舒适区”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一旦需要尝试新的模式,内心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是恐慌。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比如构建相同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模式,而且这种影响深藏在潜意识中,难以察觉。

简单来说,每个人会在无形中重复父母的某一行为和思考方式,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形成惯性。

生活中表现最明显的表现是:当我们做某事,他人给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时,我们常常会觉得难以接受,或哪怕内心已经认可但仍不愿尝试。

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已经固化,想要改变或进行新的尝试,就会打破原有的惯性,这会让内心感到不安。

所以从本质上说,我们难以超越原生家庭的桎梏,是因为我们更习惯呆在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中,我们更有安全感,不会感到焦虑和恐惧,内心更容易幸福。

而这也正是《欢乐颂》中,樊胜美始终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原因。

她长期被亲妈压榨,结果辛辛苦苦赚的钱都给了不争气的哥嫂,无力反抗后默许了亲妈的做事逻辑:

对于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就寄希望于他人,然后把对方当成救命稻草。

樊胜美虽然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她自己的人生逻辑和做事方式其实也是这样的:

把婚姻当做改变命运的捷径,把爱自己的男人当成了救命稻草,给对方施压,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完美恋人。

王柏川为了讨她的欢心,不得不逼着自己成为她心中的理想恋人,因而俩人相处时彼此都感觉很累。

02.留在舒适区,是天性使然

人和低级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是有思维的,可以主动思考和自我反思。

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被称为高级动物,是因为人类拥有理智,能够克制动物本能。

但是本能的力量太过强大,理智的力量和本能相比,简直微不足道,所以想要时时刻刻打败本能,就相当困难。

大脑的进化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看清这一点,《认知觉醒》一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一历程。

起初,地球上并没有生命。约3.6亿年前,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

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大脑”。

本能大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原始的反射区域,以便于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

比如遇到危险就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动的异性就求偶等,我们如今看到的鳄鱼、蜥蜴、蛇等就是爬行动物。

因为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只有最简单的本能反应。

所以很多学者把本能大脑也称为原始脑。

到了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

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

有了情绪后,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更好地躲避危险保护自己。

比如恐惧,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伤心能引来同伴的关注等。

与之相对应,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情绪脑”。

直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

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它让人类拥有理智,比如建立文明和秩序,创造预言和文字,从此在地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

这个新的脑区被称为“理智脑”,也有人称之为理性脑或思考脑。

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看起来很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呼吸、心跳、血压……

因此其运行速度极快,至少可达11 000 000次/秒,堪比当今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个人计算机;

而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并且理智脑运行时非常消耗能量。

所以虽然我们的理智脑不断进化,而且越来越聪明,但做决策时本能脑和情绪脑仍然主导着我们的大脑。

这决定了人类在基因中更加偏好原始本能,比如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逃避有难度的事。

比如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如果不能马上看到结果,我们就会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由此可以看出,想要成长和进步,就是不断和人的天性或者说本能作斗争。

这一过程注定了超越原生家庭的路上充满了困难和艰辛。

03.如何找到原生家庭的问题并改变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明显的问题,先从此下手,具体寻找的方法如下:

(1)“最”字法。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你最讨厌的和最喜欢的人和事,最反感的某句话。

这些能触动你情绪的,必定有更深次的原因,结合自身成长进行思考。

(2)“总”字法。总结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或经常犯的同一种错误。

这种情况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内心有很多未完成的心结等待打开或唤醒。

然后把这些想法或问题一一列出来,看看它属于哪个大脑对应的问题。

本能脑的常见问题:做事没有耐心,行动力弱,遇到困难就想放弃,急于求成;

情绪脑的常见问题:容易被情绪控制,冲动不顾后果,容易被他人的话激怒或感动;

理智脑的常见问题:习惯用自己的固有经验解决问题,容易被事情的表面迷惑,看不到本质,没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其次,针对某一个大脑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这一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让自己在“舒适区”外边缘一点点拓展,这样不至于自己自信心受挫;

第二,刻意练习,让自己逐渐养成习惯,哪怕中途间断也不要给自己压力;

第三,看到自己的进步,及时给自己奖励,形成正向反馈。

《微习惯》一书中,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50个字。

这种简单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

如果你恰恰是一个行动力很弱的人,也可以试着像作者一样,轻松地开始和训练,

直到习惯养成,然后给自己小小的奖励。

再次,及时反思和复盘,以免下次遇到类似的情景或问题时,犯同样的错误。

最好能把反思的内容写成日记记录下来,这样可以随时翻阅,提醒自己。

比如,当别人否定我的意见时,我的情绪脑往往占了上风,习惯打断对方给自己辩解。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就不断暗示自己:先耐心听完对方说的再解释。

刚开始我还是常常忍不住打断对方,但每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后,我就及时反思,发现对方说的确实很有道理,是自己看问题不够全面。

然后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还是不断暗示自己,结果发现自己等待的耐心越来越强。

希望我们都可以用正确的方法,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苏明玉“。

0 阅读:8

云边的墨菲

简介:一个通过写作,见证自己成长的30+女生,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