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墓地揭秘!东方武士盐帮的古代谜团,隐藏何等惊人秘密?

船长卡戎 2024-02-01 21:36:58

传说很久以前,舜帝这位伟大的领袖,曾经吟唱过一首《南风歌》。这首歌就像一个故事,讲述了人们对于温暖和煦的“南风”的深深喜爱与期盼。赞扬了南风的美好,说它可以消除百姓心中的烦恼,给百姓带来财富。

《南风歌》里唱的是我国山西运城的盐池。这个盐池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份独特礼物。它坐落在中条山温暖的南面怀抱里,背面则依靠着峨嵋岭坚实的屏障,东边紧邻安邑这个古老的城镇,西边又与解州紧密相连。这个盐池的形状非常特别,像个圆形的盆子,东西很长,南北很窄。一圈走下来大概有60多公里那么长,占地面积可不小呢,总共约132万平方公里。古代的诗人形容这个盐池就像一条横在平地上的白练。就是那种又宽又长、洁白如丝的绸带。这形象地描绘出盐池那宽阔绵延、波光粼粼的美景。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传说中,有那么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逐鹿之战”。英勇的黄帝对抗一个名叫蚩尤的强大对手。黄帝最终打败了蚩尤,并且为了彻底消除后患。黄帝将蚩尤斩首,头和身子分开放置,那个地方后来就被称作“解”,也就是现在的解州。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盐池,里面的卤水颜色殷红,老人们口中传说是蚩尤流下的血染红的。所以,这个盐池也就被叫做“解池”,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产盐之地。

再来说说这“南风”的故事。现在,我们知道南风其实就是季风。在解州盐湖的南边,每到秋天和夏天交替的时候,会刮起一种特别猛烈的大风,乡亲们把它叫做“盐南风”。有意思的是,这个盐池里的盐如果没有这种“盐南风”,就结不成晶莹剔透的盐粒。虽然大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都知道没有南风,盐就不会结晶。

今天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之间的一片地方,那里有个大盆地叫运城盆地,旁边还有一个叫做洛阳盆地。它们之间有一座大山名叫中条山。在这山的两边,有一个古老的通道,就像现在的马路一样,被我们称为“中条浢津道”。这条古道就在今天山西省芮城县这一带。住在中条山南边的先民们,为了能吃上盐也为了把盐卖到更远的地方去交易。他们可是不怕辛苦地翻过那座高高的中条山,将盐湖里的盐运出来。然后,再通过长途跋涉,把这些盐一路送到南方各地去买卖呢。

考古发现显示,人们从仰韶文化时期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活了。他们在黄土高坡上和河岸边盖起了很多房子,形成了一个个的小村庄。这些聚落群并不是随便乱建的,而是沿着一些小溪流或者季节性水流分布,而且很有规律地排成一条条线。我们知道,中条山脚下并没有很大的河流,都是些时有时无的小溪沟壑。考古学家们发现,那些特别集中、排列得像长队一样的聚落群,正好是分布在我们现在说的这条“中条浢津道”沿线附近。

2003年秋天一直持续到2005年初冬,考古学家们对一块墓地进行了科学的挖掘工作。他们总共清理了355座古代的墓葬。这些墓都是在土里挖出来的直坑,就像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房间一样,分为大号和小号两种类型。这片墓地位于山西省芮城县的东北部,就在中条山南麓的一个小山坡上。因为西边紧挨着一座历史悠久的清凉寺,这座寺庙最早是在元朝的大德七年(就是1303年)修建起来的,所以这片墓地也就跟着叫清凉寺墓地了。

目前看这个地方就像个坐落在山脚下,面对开阔地的好位置,就好比是站在高高的山岗上,能一眼望见四面八方。它恰好就在进出中条山必经的中条浢津道旁边,可以说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清凉寺墓地所在的这块坡地其实并不太大。现在保留下来的范围大约是从南到北约有100米那么长,从东到西宽窄不等,最窄处大概30米,最宽能达到90米左右,总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

考古发掘显示人们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了,经过了好几个不同的文化时期。最早的时候,可能是枣园文化中晚期或者更晚的时期,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在这里生活了。最后还有夏时期和东周时期的人。这样算起来,这个地方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一直住在这里,没有离开过。这里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生活的地方。没有好的灌溉条件,水土容易流失,对种地也不太有利。尽管这样,人们还是选择在这里住了这么久,除了这个地方有很重要的地理位置之外,很难再找到其他的原因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吴小红教授,她带领团队对清凉寺古墓里找到的人骨做了一种叫做“碳十四测定”的科学检测。这种技术就像一个历史时钟,能帮助我们算出这些骨头所属的时代。经过他们的工作,这些数据涵盖了清凉寺墓地从第二期到第四期的部分墓葬。根据这些测试结果,整个清凉寺墓地存在的时间是从公元前2300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900年。

具体来说,清凉寺二期的墓葬个头都不大,只够放一个人进去。但是可别看它们小,好多墓里还陪葬了钺、刀这些象征武力的家伙;还有些漂亮的玉石璧、环等首饰。而且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随葬有钺、刀的墓主大多是男性。这就像是告诉我们,这些人可能是英勇善战的武士或者管理军事的小首领。我们再算一算,这一期总共有189座墓,它们分早晚不同的时期,考虑到一座墓对应一个人的话,那么这里至少代表了几十位生活在当时的人们。所以呢,很可能这就是一个拥有一定军事力量人数不少的大家族。因此,有学者称这里是东方武士集团。

在清凉寺墓区的西边,有两座相邻的小型墓葬M51和M61。这两座墓下葬时间相隔不久。M61的墓主是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他仰面躺着。右臂因为压着玉璧、玉环而微微张开,双脚则被后来下葬的M51所覆盖。他的陪葬品包括各种珍贵玉石器,可见他在部族中的地位很高。

网络图片 图侵删

M51墓主也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他面向西侧低头弯腰,好像低眉顺眼地跪在M61墓主脚踝之上。双手像是被反绑在背后,双腿屈膝折叠,仿佛是在赎罪。通过科学家对遗骸的研究发现,M51墓主虽出生在当地,却曾在江淮地区生活过一段时间,最后回到清凉寺。可能是生前犯了什么过错,不得不在M61墓主下葬后,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永远跪在他脚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悔罪之情。

虽然我们已无法知晓两位墓主生前到底是因为部落纷争、经济矛盾还是家庭纠纷导致这样的结局,但可以肯定的是,用这种方式处理两个成年男子间的问题,既违背常理,又体现了对人格尊严的践踏或人性扭曲的现象。

第三期和第四期的墓葬,它们的墓室面积都很大有3到6平方米,而且还有二层台。和二期相比,三、四期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是璧环和其他装饰品,而很少有玉石钺和刀。这说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共有149座墓葬,和二期差不多。这说明三、四期可能也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可能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另外,虽然这些玉石器的原料可能是从当地开采的,但是制作这些玉石器需要很高的技术和财富。在晋西南地区,这些墓葬代表的大家族是社会高层,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

① 怀抱两件玉器的女子② 趴卧着的男子③ 横卧着的女子④ 身体呈S 形的小孩 网络图片 图侵删

在清凉寺三期墓葬中,有一个让人难过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殉葬很普遍。看来那个时候啊,暴力行为变得很平常,并且还被一种严格的规矩给固定了下来。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三期墓里都有殉人的情况发生,就是说有人陪着墓主人一起下葬。

这些陪葬的人数各不相同,有的是一个人,也有些是两个或三个,最多的竟然有四个呢。这些殉葬的人姿势各异,年龄也有大有小。他们有的像是挣扎过、捆绑着就被埋进了墓里,他们的位置也不一样,有的在棺材旁边,有的在墓室角落,不过大多数都没放在墓主人头朝的西边位置。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些殉葬的人多数是十岁以下的小孩子,成年人比较少。他们都被埋在墓室里的二层台下面或者直接放在二层台上,显然都是活着的时候就和棺材放在一起然后被活埋。这些殉葬者的遭遇真是让人心疼啊。

专家分析,人们将盐湖的食盐运到南方去卖,赚了不少钱。这个新职业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他们随葬品丰富。而没有从事这行的人依旧贫穷,于是形成了两个阶层。随着盐的交易,当地人接触到了更多新鲜事物和先进的文化理念,学会了制作精美的玉石器。这些玉器成为了地位较高部族成员的标志,也让制玉业在当地兴起并快速发展起来。第二期的时候,这里就像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虽然有贫富差距,但还不至于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销售食盐,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专门的集团或机构。到了清凉寺墓地第三期,一个以贩盐为主的男性精英团体建立了起来。他们因为买卖盐湖食盐积累了巨大的财富,逐渐成为当地最有权力的一群人。财富让他们享受了特权生活,也用大量财物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这就像是文明进步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社会礼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开始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些被用来殉葬的人,并非来自集团内部,而是可能来自于周边其他部落。他们与墓主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对立,可能是被强行抓来,或者在某种压力下被迫送来的。这种做法显然突破了过去人们对部族亲情、道德和精神信仰的认知界限。这段历史就像是一段寓言故事,揭示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意味着社会礼制进入了新的阶段,旧有的道德观念逐渐被新的权力秩序所取代。

如同湍急的河流冲刷出深深河谷,历史的波澜往往在瞬间激荡起翻天覆地的变化。那非比寻常的暴富手段,迅疾地撕裂了原本宁静和谐的社会版图,使得阶层分化犹如山峦般迅速隆起,阶级对立如同峭壁般陡然矗立。那时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一个以阶级尖锐对立为特征的更高层次社会就此诞生了。

研究历史犹如捧读一部无尽的启示录,它不仅以其深邃的目光引领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更是在那泛黄的篇章中熔铸了对当下的洞见与教诲。它揭示社会演进的规律,使我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能够坚持明智和勇气,缔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

0 阅读:123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