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漪房丨底层灰姑娘逆袭成皇后,差点把汉武帝的皇位给了坏叔叔

雁芙说历史 2023-11-10 07:43:00

汉武帝的奶奶窦漪房,她的一生堪称传奇,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少女进入皇宫,再登临皇后之位,到汉武帝登基时,她已然权倾天下。

从她的种种经历来看,简直是拿到了小说中那种大女主爽文剧本,一路开挂,直达巅峰。

在登上皇后之位后,随着窦漪房年老色衰,汉文帝逐渐失去了对她的兴趣,转而宠幸慎夫人和尹姬。

但就是在这种失宠的状态下,她依然保住了皇后之位,保住了她儿子刘启的太子之位,不可谓不传奇。

不过,汉武帝的这位奶奶似乎有意无意中都在跟自己的孙儿作对。

汉武帝刘彻还是孩子的时候,她差点把本来是刘彻的皇位给了叔叔,到汉武帝登基之初,搞了一场大规模的新政,她却毫不留情地给扼杀了。

以至于刘彻只能等奶奶窦漪房去世后,才开始大展拳脚。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就是这位汉朝版本灰姑娘逆袭成皇后的女主角——窦漪房。

贫苦少女的逆袭

窦漪房的童年生活,其实算是挺悲剧的。

她的父亲当年为了躲避秦末汉初的战乱,于是隐居到清河郡观津县,以垂钓为生,窦漪房也在这里出生。

按理说,即使过着这种并不富裕的平民生活,只要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是可以很幸福的。

可没想到的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窦漪房的父母先后离世,只剩下她和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广国相依为命。

而此时的窦漪房尚未成年,弟弟窦广国也不过是个三四岁的小孩儿,原本贫苦的家庭,父母的离世使得他们的生活过得举步维艰。

尽管生活难以为继,但还是靠着四处乞讨加上周围邻里的帮助下,他们兄妹三人还是艰难地活了下来。

就这样,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度过了几年后,窦漪房也渐渐长大了一些,而她人生的转折点也即将到来。

大约在十三四岁时,朝廷的一纸公告彻底改变了窦漪房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她们兄妹三人的命运!

当时还是吕后掌权时代,皇宫里正好需要招募一批宫女,于是广发招募公告。

最关键的是,宫女这个工作包吃包住,还有工资拿,而且经常能见到皇亲贵戚,甚至能经常见到皇帝,一旦入了宫,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概率极高。

于是,窦漪房毅然决定参加选拔。

古代挑选宫女是比较严格的,一般来说,对于参选之人的年龄、身材容貌、出身是否清白,都是有严格要求的。

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选拔、面试之后,窦漪房奇迹般地入选,正式成为了一名宫女。

这事儿换个角度来说,如果出身清白以及年龄这两项大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参选之人比拼的就是个人素质、身材容貌。

而窦漪房最终能够入选,也从侧面说明,她长着一副美丽的面孔,颜值较高,有着过硬的个人素质。

如愿以偿地成为宫女后,窦漪房又被分配到伺候吕后的那一组,成为了吕后的侍女之一。

就这样,窦漪房的生存有了可靠的保障,至少物质生活算是无忧无虑了。

然而,没过几年,由于吕后对刘姓诸侯王不放心,就想着派人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为此,吕后一方面大搞“包办婚姻”,将吕氏家族中尚未成婚的吕家小姐嫁给刘姓诸侯,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对诸侯王起到监视作用。

但这还不够,吕后随即又想到一招,她决定释放一批宫女,把她们分发给各大诸侯王,表面上看,是赏赐宫女给诸侯王,实际上是想通过宫女监视诸侯王。

而窦漪房也在这份名单上。

得知此事后,窦漪房其实是开心的,因为她的家乡清河郡观津县属于当时赵国的地盘,如果能分到赵王那边,那就离家很近了,不仅能与家人团聚,还能照顾家里。

可这分配到哪里也不是她说了算的。

于是,为了能分配到赵国,窦漪房干脆拿出自己的积蓄,贿赂了管这事儿的太监,经过一番暗箱操作,这名管事太监终于亲口答应了她。

谁知,等到具体分配通知下来时,她才发现自己被分到了偏僻贫瘠的代国,也就是代王刘恒(后来的汉文帝)的封地。

收到消息后,窦漪房顿时崩溃,不甘心的她于是又找到管事的太监,可此时无论她如何哭诉,管事太监也不愿再更改分配目的地。

兴许是她钱给少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反正去代国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籍奏,诏可,当行。窦姬涕泣,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彊,乃肯行。——《史记》

最终,窦漪房只能怀着极其低落的心情踏上了去往代国的路途。

然而,此时的窦漪房绝对想不到,此行将改变她的一生!

她没想到的是,和她一起去代国的宫女一共五人,可刘恒偏偏对她情有独钟,窦漪房也正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于是两人开始谈起了恋爱。

不久之后,刘恒直接将窦漪房纳为王妃,并且十分受宠。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刘恒的婚姻生活。

前文说过,吕后大规模搞过包办婚姻,把吕家小姐嫁给刘姓诸侯王,而这些诸侯王们慑于吕后的权势,不敢不从,就算娶了吕家小姐,诸侯王们还不敢得罪这些大小姐们。

刘恒也不例外,他也娶了吕家小姐为王后,那么他是否知道这是吕后为了监视诸侯王的手段呢?

从后续发展来看,汉文帝刘恒这个人,有很高的帝王心术,心机城府一点都不差,他不可能不懂。

所以,对于这位明媒正娶的王后,刘恒很可能是逢场作戏。

窦漪房在代国待了十年,给刘恒生了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而那位嫁过来的吕家小姐,则生了四个儿子。

这期间,刘恒在代国的很多事情肯定是不能跟吕家小姐说的,而他能够吐露心声的人,也只有窦漪房。

因为,同样作为一个被吕后派来监视诸侯王的宫女窦漪房,对刘恒动了真情,她非但没有向吕后报告一些对刘恒不利的消息,反而处处替刘恒着想,帮他应付吕后。

这也使得窦漪房在刘恒心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就这样,两人度过了十年的婚姻生活后,汉帝国发生了剧变!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功臣集团发动政变,将吕后党羽尽数诛灭,接着拥立代王刘恒为帝。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发生了一件十分离奇的事情。

就在刘恒登基前夕,王后和她生的四个儿子在同一时间段离奇死亡。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史记》

史书上说是病死,但至今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代王刘恒的王后是吕家小姐,她生的四个儿子也跟吕家有关联,所以功臣集团想斩草除根。

刘恒为了能登上皇位,选择了妥协,将王后和四个儿子给处死了。

代王后及其四个儿子都死了,刘恒顺利登上了帝位,王妃窦漪房自然也就成了正室,所以刘恒登基后不久,便宣布将窦漪房立为皇后,儿子刘启立为太子。

至此,窦漪房彻底完成人生的逆袭,从一个贫苦的少女,一路走来,终于登上了大汉皇后之位。

窦漪房成了皇后,她的两个兄弟自然也成了皇亲国戚。

贫贱之家成为皇亲国戚

虽然窦漪房很思念家人,可她已经离家十年之久,与家里完全断了联系,最严重的是,当年她那几岁大的弟弟早已不知所踪,生死未卜。

正当窦漪房思念家人时,忽然传来了她弟弟的消息,顺带着引出了一段凄惨的经历!

原来,当初窦漪房被选为宫女,离开家乡时,她弟弟窦广国也才三四岁的年纪,没过多久就被人贩子拐卖了。

在被拐卖的过程中,窦广国被转卖了十几次后,最终被卖到了河南宜阳一个财主家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财主家干苦力。

而且不是一般的苦力活儿,他干的苦力叫烧炭工。

所谓烧炭,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煤炭,而是古代人将树木烧制成木炭,用于生活以及取暖等用途。

但是烧制木炭的过程是十分艰苦的,一般来说,要进山里,挖地窖,再就地砍伐树木,然后把刚砍下来含水量很高的树干砍成若干段,放入地窖,再用火烤干,再烧制成木炭。

反正全过程工序很多,相对复杂,十分艰苦,而且烧炭工还需要在山里搭建临时窝棚居住。

窦广国在烧炭期间,差点丢了性命,当时和他一起的有上百名烧炭工,但窦广国被工头欺负,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边缘的床位。

没想到这个安排救了他一命。

有一次烧完炭,大家正常在窝棚里过夜,结果遇到泥石流,上百名烧炭工因此丢了性命,而窦广国由于床位在比较边缘的位置,因此躲过一劫。

这起事故闹出了很多人命,那些丢了命的烧炭工家属,自然是要找财主负责的,财主迫于形势,在宜阳待不下去了,于是举家搬到长安避风头。

窦广国是被卖给财主家的,在那个时代属于财主家的“财产”,也被带到了长安。

经过这次生死劫,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窦广国于是去街头算了一卦,没想到算卦的告诉他,说他此生再无性命之忧,而且很快就会被封侯。

正当窦广国半信半疑的时候,他又在长安街头听说当今皇后姓窦,而且是津观人。

这直接触动了窦广国,因为他从所有的信息中发现,这个窦皇后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姐姐几乎是一样的经历。

经过多方求证后,窦广国基本能确认窦皇后就是自己的姐姐,于是鼓起了勇气,上书一封给皇后。

窦漪房收到信后,十分激动,当天就把这事儿给汉文帝刘恒说了。

刘恒一听还有个失散多年的小舅子,出于对窦漪房的宠爱,当即就下旨召见窦广国求证。

当见到窦广国的那一刻,窦漪房只觉得那面孔十分眼熟,但毕竟当年离家时,窦广国不过是三四岁的年纪,如今光凭面相很难确认。

于是询问了他一些跟自己家里有关的事情,结果窦广国对答如流。

可是,这些信息只要稍微打听一下就能了解,光凭这些还是无法完全确认。

就在这时,窦广国又开口了。

只听他说道:

当年姐姐离家时,曾经讨来(乞讨)藩汁为自己洗头,又要来食物给自己吃,然后才安心离开。

话音刚落,坐在刘恒旁边的窦漪房顿时心里一颤,瞬间让她的记忆回到了当年与家人分别时的场景。

眼前的男子说的这一幕,正是当年自己离开时,为弟弟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一想到这里,窦漪房顿时变得十分激动,随即泪如雨下,当场起身,健步走到窦广国面前,姐弟二人相拥而泣。

刘恒看到这一幕,十分动容,左右侍从无不泪目,于是当即下旨将窦漪房的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广国,以及其他堂兄弟一起安置在长安,赏赐大量金钱、田产以及宅子。

又复问他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於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於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於长安。——《史记》

薄太后听说后,也十分怜惜儿媳的身世,接着追加了一道诏书,将窦漪房的父亲封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谁知,以周勃、陈平、灌婴等功臣集团人物听说这事儿后,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他们刚刚经历了吕后专权时代,原以为刘恒没有什么强势外戚,如今突然冒出俩皇帝的小舅子,万一这俩货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骄横起来,岂不是又要重演外戚专权的祸事?

但毕竟这是人家皇后的亲弟弟,功臣们也不好说什么,更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最后他们商量出了一个办法,反正这俩人凭借皇后的身份,上位是迟早的事儿,既然无法阻止,那就教化他们。

他们于是向汉文帝进言,表示这俩人出身寒微,学问尚浅,也不懂得礼仪,目前不适合直接给他们封官,不如先给他们请几个道德操守很优秀的长者作为老师对他们言传身教,并监督他们学习。

刘恒认为这个提议非常好,于是同意了功臣们的请求。

幸运的是,窦漪房的这俩兄弟最后在老师们的教导下,都成了谦谦君子,不仅主动远离朝政,为人也十分谦恭。

绛侯、灌将军等曰:“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於是乃选长者士之有节行者与居。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史记》

就这样,窦漪房的家人们,因为她的逆袭,也跟着沾了光,成为了汉帝国最为尊贵的家族之一。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窦漪房开始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麻烦,因为随着年老色衰,汉文帝有了新欢,“失宠”这事儿发生在了她身上。

年老失宠,却笑到了最后

自古以来,皇帝的后宫一般也是权力斗争的角逐场,凡是登上那个位置的,几乎都要经历一番宫斗戏,才算是最终的胜利者。

窦漪房也逃不出这个规律,毕竟皇帝的后宫一般都会有好多个妃子,谁不想坐一坐那皇后的位置呢?

而且要是生了儿子的,还有可能被立为太子,就算不是太子,通过一番宫斗手段,也有机会把儿子扶上太子之位,又有几个人对那位置不感兴趣呢?

所以,斗争是难免的,就算你不想斗,别人也会针对你。

可窦漪房的斗争方式却十分特别,甚至是极少见的一种,而这一切得益于窦漪房的人生哲学——黄老学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窦漪房也变得年老色衰,而且眼睛还失明了,汉文帝逐渐也对她失去了兴趣,转而宠幸慎夫人和尹姬。

甚至有一次汉文帝带着大小老婆们出游时,竟然让宠爱的慎夫人与皇后窦漪房同席而坐。

这事儿在现代看来就是小事,但在古代,尤其是皇宫里,是很严重的。

古代讲究上下等级和礼仪制度,坐席排位是有严格规定的,慎夫人只是个宠妃,她是没资格和皇后同席而坐的。

如果这样做了,对外传达的意思就是,慎夫人的级别和皇后是一个等级。

如此的话,那慎夫人生的儿子是不是也可以坐上太子之位呢?而且也很容易让人有非分之想,由此牵扯出来的问题是比较大的。

好在有个厉害的大臣叫袁盎也随行,他当即就差人将慎夫人的座位往后挪了一段,与皇后的位置保持距离。

但慎夫人见状,十分生气,直接拒绝入座,回到皇宫后,顺便在汉文帝面前告了袁盎一状。

汉文帝见爱妃被大臣欺负了,当场震怒,直接召见袁盎,原本是准备要训斥一番的。

谁知,袁盎却不紧不慢地说道:

陛下若是宠爱慎夫人,赏赐她金银首饰即可,可要是纵容她与皇后同席而坐,看似宠爱,实为尊卑不分,其实是害了她。

话音刚落,汉文帝却是满脸懵逼,啥意思?不就一个座位吗?坐也就坐了,怎么还害了她呢?

这时,袁盎才进一步把话挑明:陛下难道忘了昔日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人彘的事情吗?

汉文帝闻言,顿时一惊,这才反应过来。

此话言外之意很简单,如果汉文帝没有要废黜皇后的打算,也没有要废黜太子的想法,那么窦皇后就是将来的太后,嫡长子刘启就是将来的皇帝。

可要是现在纵容慎夫人与皇后同席而坐,实际上是让她威胁了皇后的位置,将来有一天慎夫人会不会像当年的戚夫人一样遭到打击报复呢?

汉文帝一想到这里,才明白袁盎话中之意,心中不快随即烟消云散,于是将袁盎的话转达给了慎夫人。

而慎夫人也深知,汉文帝是没有废黜皇后这种想法的,如果真要骑在皇后的头上,将来的日子可不好过,为了感谢袁盎的提醒,她又赏赐了袁盎一些财物。

这件事情也就此了结。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於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史记》

事实上,在整个汉文帝时代,窦漪房虽然在中后期失宠了,但她信奉黄老学说,也就是道家学说,始终秉承一种“不争不抢”,同时绝不逾越礼制,约束自己的言行,绝不犯错的态度。

因此,虽然窦漪房年老色衰,而且眼睛还失明了,可汉文帝在她身上还真找不出任何过失。

最关键的是,窦漪房昔日和汉文帝在代国时代有着长达10年的深厚感情,而且如今的大臣也愿意保她,所以刘恒尽管宠爱新欢,却也从未想过要废了窦漪房。

就这样,窦漪房的皇后之位也得以保全,刘启的太子之位也从未动摇。

这里面其实还有一条也很重要,就是窦漪房懂得约束自己,更懂得约束自己的家人,也就是那些窦家外戚。

窦漪房的弟弟窦广国经过那些名师的教导后,确实变成了一个有才华的人。

汉文帝曾经一度想任命他为丞相,这个职务在汉朝可是百官之首,手握实权的重要职务。

可窦漪房知道以后,却当场拒绝了,她告诉汉文帝,这样做恐怕会让天下人议论你这皇帝放着天下人才不用,却偏心用自己的小舅子,对名声不好啊。

就在汉文帝反复权衡时,窦广国也亲自面见皇帝,表示自己不能胜任,希望把这个重要职务留给真正厉害的贤能之人。

这时,汉文帝才打消了任命窦广国为丞相的想法。

事实上,窦广国是有才华的,虽然汉文帝没让他担任官职,但也给他封了侯,还让他帮自己出谋划策。

窦长君、窦广国在窦漪房的影响下,加上有名师教导,他们深知刚刚结束的吕后专权至今让人心有余悸,因此绝不掺和朝政事务,也绝不担任要职。

但他们也乐意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智慧,为大家出谋划策。

这种高尚的言行,赢得了朝野上下包括功臣集团的一片赞誉,这也是窦漪房能够保住皇后之位的原因之一。

毕竟她和两个兄弟这种淡泊名利,却心怀天下的胸襟,使得她在朝廷内部拥有极高的支持率,有根基,就不会被废。

而这种种言行的背后,除了有基于现实的考虑之外,其实也跟窦漪房信奉黄老学说分不开。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非常符合窦漪房的气质:夫唯不争,故世莫能与之争。

就这样,终汉文帝一朝,窦漪房虽然后面失宠了,可她的皇后之位却是根基深厚,无法动摇的。

一直到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重去世,太子刘启登基,是为汉景帝。

而窦漪房则被尊为皇太后,她开始对朝廷大事产生影响力,也正是从汉景帝时代开始的。

窦漪房影响汉帝国的国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立储问题。

窦漪房十分宠爱小儿子刘武,因此大儿子刘启登基后,她经常在刘启耳边唠叨,希望刘启能把刘武立为储君,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

这种事情,影响是很大的,刘启当然是不愿意传皇位给弟弟刘武的了。

可汉朝以孝治天下,窦漪房虽然没有干预朝政,可她以母亲的身份这么给刘启提要求,软磨硬泡之下,刘启也不好拒绝。

而且刘启急于削藩,他需要刘武这样一个亲弟弟能帮他抗一下,所以一直没有明确拒绝,但也没正式答应,只是找各种理由搪塞。

直到七国之乱结束后,刘启才想到拒绝的办法。

他跟老太太说,不是儿子我不愿意传位给弟弟啊,是大臣们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窦漪房一听大臣们有意见,当即问是哪些大臣,并表示要亲自和大臣们讨论一下。

实际上这些大臣都是提前跟刘启串通好的,当窦漪房和大臣们讨论时,这帮大臣都是人精,而且学识渊博。

几番辩论之后,大臣们引经据典,陈述兄终弟及这种传位方式的种种弊端,窦漪房被说得哑口无言,最终只能同意让刘启传位给儿子,而不是传位给弟弟。

事发后不久,刘启便将儿子刘彻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窦漪房第二个影响汉帝国的国策,是关于汉帝国主流治国思想的问题。

窦漪房信奉黄老学说,因此她总是以长辈的身份要求窦家的人以及她的儿子刘启、刘武以及儿媳等等,统统都要阅读道家学说经典。

并且不准别人在朝廷里宣扬儒家或者其他学说,汉景帝曾经试图推广儒家学说作为汉帝国的主流思想,就是因为窦漪房的阻止,才被中断。

所以,终汉景帝一朝,迫于老妈的压力,汉景帝始终没有走出将儒家学说确立为主流思想的那一步。

这期间,窦漪房实际上是通过自身作为长辈,是皇帝母亲的身份,去影响汉帝国的朝政大事,并未直接干预朝政。

一直到汉武帝登基时,她的权势抵达巅峰。

汉武帝登基之初,窦漪房被尊为太皇太后,刘彻作为新皇帝,很多朝廷事务,都必须先向窦太后请示,方能做决定。

这个时候,窦漪房才算是能够直接插手朝政事务。

汉武帝登基之初,曾经搞过一场大规模的新政,历史上称之为“建元新政”,但这些新政实际上就是在宣扬儒家学说,并且依照儒家的方案治理天下。

此举影响到了一些旧权贵的利益,也动摇了汉帝国已经长达70年的无为而治思想,更与窦漪房信奉的黄老学说格格不入。

窦漪房知道这事儿后,她认为汉帝国以道家学说治理天下的理念不能变,她自己也是道家学说的忠实信奉者。

所以,窦漪房被激怒了,在她的强硬干预下,几个推行新政的大臣被处死,连窦婴、田蚡这些外戚也被罢免。

汉武帝雄心勃勃的新政,就此失败,自此以后,汉武帝只能暂时隐忍,不跟奶奶唱反调。

一直到公元前135年,窦漪房去世以后,汉武帝才敢大规模进行变革。

而汉帝国推行了长达70余年的黄老学说,也随着窦漪房的去世和汉武帝的亲政,彻底终结了作为主流治国理念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儒家思想。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62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