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6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高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歼-8Ⅱ”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航空领域从此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歼-8Ⅱ”是中国空军根据我国防空作战需要和发展状况,在歼-8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传统的机头进气改为两侧进气,使得机头可装备性能更好的机载雷达和先进武器系统。
改进后的“歼-8Ⅱ”采用了新型WP-13AII涡喷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6600千克,取代老式的WP-7A涡喷发动机,在战术技术性能上得到了明显提高。整个研制周期为17个月,1984年6月12日,原型机首飞成功。创造了我国研制歼击机研的间最短,质量最好的新纪录。1988年10月15日,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歼-8Ⅱ”歼击机设计正式定型。
“歼-8”截击机是一款中国基于“MiG-21”的基础上进行重大改进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歼击机,由中国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研制的中国第一款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
自从1980年服役以来,在“歼-8”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歼-8白天型,全天型,歼-8Ⅱ”等多个系列机型。尤其是歼-8Ⅱ型截击机,它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主力战斗机之一。
“歼-8”歼击机的机长19.25米,翼展9.34米,机高5.41米,机翼面积42.19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17800公斤,最大挂弹重量3500千克,最大燃油量3000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2马赫,爬升率200米/秒,实用升限20500米,航程2200千米,作战半径800千米,乘员1人。
“歼-8”全机使用了11400多个零件,以及1200多项标准件,从100多个组合件直至前后机身与机翼对合。采取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空气动力设计布局形式。主要承担制空与拦截任务,基本型装备了两台“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LMC)生产的涡喷-7A发动机,最大马赫数2.2。配备有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七个外挂点。可使用霹雳-2、霹雳-5、霹雳-8短程空对空导弹,霹雳-11中程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以及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
“歼-8”战机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又称“81192撞机事件”,导致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
事故发生于2001年4月1日当天,美国一架“EP-3型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飞行,我国海军航空兵随即派出2架“歼-8Ⅱ”战斗机进行拦截。飞行员“王伟”驾驶其中一架歼-8Ⅱ,在海南岛东南70海里(110公里)的中国领空与美国侦察机发生碰撞,导致飞行员“王伟”跳伞下落不明,被确认死亡,中国战机坠毁。
而美国侦察机不但没有通知,也未经许可就迫降在中国海南岛陵水机场,还自称EP-3侦察机因失控才与歼-8战斗机相撞的,并被中国的另一架歼-8带到陵水机场迫降,中美双方对此事件发生争议,未达成共识。
“歼-8”截击机在服役的漫长岁月里,虽然经历了坎坷与曲折,但却是硕果累累,一直驰骋蓝天守卫国土陆域海疆,活跃在与对手主力战机对抗的最前沿,为捍卫祖国的海空安全立下了不朽功勋。不仅随时准备对抗ⅠDF、F-14、F-2和F-15等各型战斗机,就算是面对美国“猛禽”F-22也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冲锋上阵。
不过,随着时间与航空工业的发展,歼-8战斗机逐步退役,被具有速度快、升限高、机动性能好,并且能够全天候、全环境作战等特点的歼-10和歼-11取代。
#P3侦察机##截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