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仓央嘉措作为一个僧侣会写这样多的情诗?算不算犯戒?

文化小楼 2024-10-27 14:38:50

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六世达赖喇嘛。

仓央嘉措于 1683 年出生在西藏门隅的白嘎尔宫,其家庭是农奴家庭,父母分别是仁增・扎西旦增和白嘎尔瓦・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在门隅这个被称为 “隐藏的乐园” 的地方,仓央嘉措度过了自由自在的童年。这里的环境培养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独立的思想意识。

14 年的乡村生活,让他接触到雅鲁藏布江的涛声,这培养了他对事物的敏感以及对韵律的把握。遍布西藏大地的民歌以及诗学的修养,也培养了他诗歌创作的能力,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仓央嘉措,养成了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天性。

仓央嘉措虽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但他的生活却充满了束缚。3 岁被定为转世灵童后,14 岁被接入布达拉宫,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然而,他对这种生活充满了不满。一方面,他在布达拉宫没有实权,只是一个傀儡,任人摆布。另一方面,他原本生性自由,却被黄教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黄教禁止接近女色,也不能结婚成家,这与他从小接受的宁玛派思想不同。在这种生活和心理上的双重压迫下,仓央嘉措索性纵情声色。他白天是端庄念经的傀儡,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以贵族公子的身份,流连于八角街的酒馆和街头,追求自由与爱情。

他说:“假如真的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随所愿。” 他的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如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生活在一个充满政治斗争的时代。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桑结嘉措秘不发丧,独揽大权。仓央嘉措被选定为六世达赖喇嘛后,也只是桑结嘉措手中的一颗棋子。

他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达赖喇嘛之权,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格的监视,甚至连他心爱的贴身喇嘛也因他的一次逃离而受到严厉惩罚。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仓央嘉措内心抑郁,他的诗歌也成为了他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

仓央嘉措并不是从小就接受佛教的教育,他在被迎到拉萨的时候已经十四岁,这个年纪的他已经情窦初开,在家乡养成的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天性很难改变。他出生在宁玛派家庭,宁玛派僧人可以恋爱结婚,而格鲁派主张禁欲。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让仓央嘉措难以适应格鲁派的清规戒律。在政治上的禁锢和生活上的束缚,让他对自由和爱情更加渴望,情诗成为了他表达这种渴望的方式,这些原因,使得他虽然作为一个转世活佛,却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纵情于声色,写作了大量的情诗。

在当时的宗教环境下,仓央嘉措的行为确实被视为犯戒,但他的情诗却也反映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对人性的追求。

仓央嘉措的代表作有很多,其中《那一世》便是其经典之作之一。这首诗歌以清新、悠扬的笔触描绘了一场幻境,幻境中有两个人灵魂互相感知,彼此交流并相爱。

诗中用 “那一世”、“当时” 等来表达一个过去的时空,象征着这段感情已经消逝在时间的长河里。“我曾经爱过你,爱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像一条小溪跑向大海”,而这一切渐渐地消散在岁月的荒野中。

这首诗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深刻地描绘了爱情、生命与时光的交织,似乎令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脆弱。通过笔下的两个灵魂,仓央嘉措诠释了爱情中的默契与承诺,也表达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他在诗中强调,与其追求短暂的快乐,不如拥抱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和事物,把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看作珍贵。同时,仓央嘉措的这首诗歌也呈现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和对生命的超然态度。

他相信,时间虽可以抹去某些东西,却无法抹去真正的感受与经历,“我曾经爱过你,爱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句话充满了对过往的敬意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另一首代表作《见与不见》也同样感人至深。“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这首诗表现出一种安静的深情,没有焦渴,没有情深缘浅的感叹,也不会有烈焰焚身,万箭穿心的煎熬。在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缠绵悱恻,山盟海誓,却能读到一种磐石一样坚固不移的深情。

仓央嘉措的诗歌形式淳朴自然,情感细腻真挚,深刻地描绘了爱情、生命与时光的交织,呈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和对生命的超然态度,虽然在当时他的情诗被视为犯戒,但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 阅读:6
猜你喜欢

文化小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