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顶尖学霸,距高考百天突然跳楼,遗书中写道:一生看透两件事

Talk科普 2024-10-06 16:01:52

前言:2016年2月23日,正逢正月十六,人们还沉浸在过年和刚刚结束的元宵节的喜悦之中,但在西安,一个18岁少年却在这天选择用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引起轰动。

原来,这位少年已经有了两大头衔,一是学霸,二是作家,他的人生本该一片光明,为何选择在美好年华选择极端方式告别呢?

直到家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那篇已经写好的遗书,才知道了他离开的真实原因...

史学奇才

他叫林嘉文,他的人生起点,似乎就注定了他与众不同,1998年出生于西安,他的家庭,可以用书香门第来形容。

除了林父是读法律的外,林母、林嘉文的姥姥、姥爷的身份都是教师,甚至就连林嘉文的外曾祖父也是教书的。

这就致使林嘉文从小就无时无刻的浸润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过,在这么多门的学习门类中,林嘉文尤其对历史书籍情有独钟。

他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百家讲堂》等节目,从专家学者的解读中汲取养分,对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更别说小学期间,他就已经深读过《吕氏春秋》《三国志》《辽金西夏史》等书籍,在很多人眼中,林嘉文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别人家孩子”。

在很多人看来,对历史的渴望后果就是偏科,但林嘉文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当同龄孩子还在想着放学后玩什么的时候,林嘉文已经懂得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学习。

中考时,林嘉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进入高中后,林嘉文对历史的思考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他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2014年,年仅16岁的林嘉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历史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或许是出于对年龄和阅历的担忧,他选择了匿名出版。

没想到,这本书出版后,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书中的观点和见解表示赞赏,称作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历史研究人才”。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本引起轰动的历史著作,竟然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林嘉文的第一部作品,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阵阵涟漪。

2015年,他的第二部历史著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出版,这一次,他选择不再隐藏身份,他要让世人知道,这个用文字书写历史的少年是谁。

不出所料,《忧乐为天下》一经出版,便引发了更大的轰动,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位“传奇人物”,学校也把他树立为“学习榜样”,各种荣誉和光环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林嘉文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可这突如其来的名声,并没有给林嘉文带来预想的喜悦,反而让他感到迷茫和焦虑...

身患抑郁

“传奇人物”、“天才少年”这些标签,像沉重的枷锁,捆绑着这个未成年的孩子,他感到了焦虑,开始自我怀疑,与其说是享受创作的乐趣,不如说是被推到了一个他不适应的位置。

网络上的恶意攻击更是雪上加霜,代笔的质疑,舆论的炒作,这些无端的揣测,像一把把尖刀,刺痛着他的内心,他无法继续专注于学习和历史研究,曾经对研究历史的渴望似乎变成了“毒药”。

他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卧室里,直到父母带着他去医院后,他被确诊抑郁症,自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笑容从他的脸上消失不见,他变得迷茫,他找不到方向,看不到曙光,唯一希望也变成了逃脱。

2016年2月23日,他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的死,震惊了社会,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

看透两件事

林嘉文离世后,一份他的遗书暴露在网络上,揭示了他内心的绝望,这封遗书被他提名为最后的话,他称未来对他太没有吸引力。

人们只看到了他的名利,却不看不到他的理想,他看透了这一切,却无力改变,他选择结束,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林嘉文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成名,再到最终的陨落,这巨大的落差,并非他一人所能承受,他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尊重,渴望被接纳,但他没有得到,最终选择了离开。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的死归咎于任何单一因素,而是应该反思整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以及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是否过于注重名利,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我们是否过于强调竞争,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我们是否过于冷漠,而让孩子感到孤立无援?

林嘉文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要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不要让名利成为枷锁,不要让期望成为负担,不要让冷漠成为利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发展,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闪耀光芒。

参考资料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