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毛岸英在苏联的一张军装照,当时岸英刚满21岁,眼里有光

南书房 2024-08-09 12:54:38

1943年,苏联战场上一位年轻的中国青年身着戎装,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这张照片记录下了毛岸英在苏联军队中的一刻,他当时年仅21岁,身上尘土未退,肩上已扛起了中尉军衔。这位青年正是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他的背后有着一个充满坎坷与坚韧的成长故事。

毛岸英出生于革命的火热年代,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第一个孩子。他自幼便随同父母辗转各地,在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大革命失败后,杨开慧带着毛岸英来到长沙县板仓地区,继续从事地下斗争。然而,命运对这对母子并不宽容。毛岸英八岁时,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未能幸免,被关押在监狱中。母子二人一起度过了这段黑暗的日子,直到杨开慧被残忍地杀害。

杨开慧遇害后,地下党组织设法将毛岸英转移到上海的一家幼儿园。然而,上海的地下党组织不久后遭到破坏,毛岸英从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街头的流浪生活。十岁出头的他,独自一人在繁华的都市中生存,靠着卖报纸、捡垃圾,甚至为富贵人家打工维持生计。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生活无疑是艰难的,他承受了超出同龄人许多的磨难。

五年的流浪生活使毛岸英过早地成熟,也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坚韧与执着的种子。直到后来,毛岸英被安排前往苏联,在莫斯科郊区的一所由苏联共产国际建立的儿童院生活。这里的环境与他此前经历的艰苦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儿童院为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共产党员子女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能学习骑马、射击等技能。然而,毛岸英却对这种安逸的生活感到不适应。

毛岸英在儿童院中显得格外沉默寡言,他不喜欢与陌生人交谈,也从不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多年颠沛流离的经历让他变得警惕和冷静,甚至在提到自己的父亲毛泽东时,他的表情依然冷峻,无任何波动。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成熟,让他与周围的孩子们显得格格不入。

1940年,周恩来前往莫斯科看望毛岸英。彼时的毛岸英已经18岁,周恩来与他谈论了当时国内外的战争形势,也关心地询问了他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周恩来的话语中满是对毛岸英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心系祖国、勤奋学习。毛岸英对这番教导铭记在心,并在周恩来即将回国时,写了一封长信托其带给父亲毛泽东。在信中,毛岸英表达了自己成为一名政治军事家的志向,他写道:“我在政治和军事上下了很大功夫,希望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家,为新中国的伟大事业奋斗。”

这封信件使毛泽东感到无比欣慰。毛岸英对母亲杨开慧的牺牲早已了然于心,在苏联的学习生涯使他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毛泽东回信中鼓励儿子,期待他能够为新中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毛岸英面临着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尽管老师们建议他加入苏联国籍以获得更多的安全保障,毛岸英却坚定地选择了以中国人的身份参与到战争中。他向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坚决要求上战场,我要替爱好和平却惨遭杀害的人们报仇。”他的决心得到了苏联方面的认可,毛岸英接到了苏雅士官军校的录取通知,这所学校专门培养连队士官。

在苏雅士官军校学成后,毛岸英继续进入莫斯科列宁军事学校深造。1943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并被授予了中尉军衔。随后,他被派往苏联红军第一方面军担任坦克连指导员,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

这张1943年拍摄的戎装照,记录了毛岸英在苏联军队中坚定的步伐和年轻而坚韧的心。尽管年仅21岁,他已经在枪林弹雨中历练成长,成为了一名为正义与和平而战的战士。

0 阅读:192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