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瞧汉朝的独尊儒术的影响,至今仍有

朱哥说事 2019-12-03 16:56:49

都说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一直都没有中断过。那么,我们在抽丝剥茧中,我们中华文化的基因是什么样子的?来源于何处?

要说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兼容并蓄,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化为自用。从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到汉朝的独尊儒术、晋朝时期的玄学盛行,隋唐吸收来自胡人地区的文化成就大唐盛世,元明清吸收了来自少数民族的文化。

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却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的实施,为中华文化的延续提供最好的途径。

而汉朝时的独尊儒术,将五经确定为官方认可的典籍。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广。

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上言:“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于是设太学。最初太学生五十人,此后人数持续增长,汉昭帝时一百人,汉元帝时一千人,汉成帝三千人,东汉光武帝时人数增至一万人,至汉质帝时太学生已有三万余人。

这有点象现在的大学扩张,也反应了当时政府组织的扩大,因为太学生是官员的后备库。太学主要教授五门学问,即诗、书、礼、易、春秋,所以教授太学生的官员被称为五经博士。博士是秦朝就有的官名,指掌管书籍文典、教授弟子的官员。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只保留了教授诗、书、礼、易、春秋的博士,其它博士就被解聘了。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被后人列为儒家典籍?第二,其它博士教授的又是什么呢?汉朝的太学生在太学里学习五经,那么五经的内容是什么呢?以现在的课程来比喻,《诗经》就象唐诗宋词;《尚书》就象古代史;《春秋》就象近代史;《礼经》就象我们学习的礼仪规则;《易经》比较复杂,它参杂着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还加上占卜的内容。它们属于儒家吗?

五经的内容源于汉朝之前的文史资料,这些文史资料到了汉朝时大多已经消失不见,但有些内容仍在口耳相传。汉朝官方通过各种手段记录整理了这些内容,然后编撰成经书;对经书的注释和解读,形成了经学。

有说秦之前的典籍消失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项羽的焚烧咸阳城造成的,我对此存疑,其实经过长时间的战乱,书籍无人保护而损坏或者丢失本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倒并不一定是某些人的刻意为之。不管怎么说,汉朝的经书的形成是汉朝政府抢救和恢复先秦文化的结果,反应了汉朝官方对历史文化的十分重视的态度,这虽合乎儒家思想,但不能因此说经书上所记载的内容都要归于儒家。换句话说,我认为《诗》、《书》、《礼》、《易》、《春秋》是古代典籍,而非儒家典籍。

五经书籍在汉朝形成后就成为此后中国历朝历代的学校传授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在不断扩大,比如唐朝时加入《论语》,宋朝时加入《孟子》,但最初的五经是不变的。

那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认为这句话是专指治国理念,而不针对学术思想。什么样的治国理念呢?就是民本思想,比如《尚书》上言“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指出了民意即是天意。我们看《圣经》上是怎么解释历史的?古代西方人认为历史是上帝旨意的展现,上帝不高兴了,就发生了什么什么事;一群人听从了上帝的话,又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汉朝人则不同,他们用民意来解释历史,比如他们认为改朝换代就是民意的结果。这样的民本思想,确实只有在孔孟荀这先秦三儒身上才能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汉朝的官方确定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而非限制学术思想上的自由。

汉朝人对文化怀有极大的热情,他们不仅恢复和整理了汉代之前的文化,也对这些文化作了详细的诠释工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字。如果没有汉朝人的艰苦工作,中国文化中许多内容或者会永久的消失。

汉朝是中国文治的开始。说到汉朝,有的人首先会想到汉朝的武功,想到“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但另一面汉朝的文治也十分兴盛,自秦统一中国后,封建世袭制结束,紧接着秦朝的汉朝开始建立文官体制,重视学习,以知识来选材,奠定了此后两千年的政治文明的方向和基础。

0 阅读:10

朱哥说事

简介:说身边事,独特视角,理性分析,不一样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