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如何丢失了其实战核心?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啊!

书蕾看体育 2024-06-19 17:18:38

嘿,各位武术爱好者和历史迷们,今天咱们得聊点重的!有没有想过,那些帅气逼人的传统武术动作背后,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这不,今天就有这么个故事,关于我师父的,一个练了一辈子八卦掌的老武术家。

师父他从1960年代末就开始跟着师傅学武,选的是八卦掌,一练就是几十年。从那个充满热血的青年,到现在白发苍苍的老者,师父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武术。这一路下来,他见证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鼎盛时期,但更多的,却是它的衰落与困境。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好奇,武术不是越来越受欢迎了吗?电影里那些飞檐走壁的场面不是挺火的吗?确实,80年代的时候,也就是大概1985、1986年左右,那确实是武术的一个黄金时期。记得那时候《霍元甲》和《少林寺》这样的电影一上映,简直是点燃了无数青年的习武梦。那时候的中山公园、斯大林广场、劳动公园,每到清晨傍晚,总能看到一大帮人在那儿练拳,场面挺壮观的。

体委也是积极响应,大力提倡发展武术,动不动就组织什么活动,邀请那些藏龙卧虎的老拳师出山教拳。我师父也是一辈子教徒授业,是位名副其实的老武术家,这武术也是一练一辈子。

这时候的政府开始意识到,要保护传统武术,不能让它就这么失传了。于是1982、1983年的时候,国家提出了挖掘传统武术的号召,想要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各省都成立了武术挖掘小组,联合体育院校和市级体委,开始了一场全民挖掘传统武术的热潮。

这一挖掘,不仅是对那些隐秘的拳谱、特殊兵器、套路功法的搜集,更是一次文化的自我发现。想想看,这多激动人心啊!在那个年代,能参与到这样的历史性活动中,无疑是每个武术人的荣耀。

好,聊完了师父的背景和武术的黄金时代,咱们接着深挖一下那个时候武术的具体情况。看似风光无限的武术界,其实背后也有不少故事。

在挖掘传统武术的大潮中,政府和体育部门的确是下了不少功夫。想象一下,当年的大连通背拳,由李增普先生带领的老拳师们,被政府车接车送到棒棰岛去表演录像,这份重视让不少老拳师感到既激动又紧张。互联网上现在还能找到那些珍贵的录像,记录了他们的拳技和精湛的表演。

那时候的刘伯秧老先生,作为表演者中最年长的,还是修老晚期亲传弟子,他的拍掌技术可谓是一绝。他只展示了54手里的第一趟,但这已经足够珍贵了。可悲的是,老先生后来去盖县教拳时,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留下了无尽的遗憾。而王连元先生,也是当时大连四大金刚之一,他的表演力度和深度都令人叹为观止,但他因一次意外摔坏了腿,不久后也去世了。

从这些故事中,你能感受到那个时候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和尊敬,但同时也有一种无力感——很多老拳师的技艺随着他们的去世而逐渐消失。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的录像拍摄虽然记录了很多精彩的套路,但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些录像中的选择性剪辑。对于武术实战技能的展示被大幅度剪减,因为当时的主流观念认为太过强调武术的实战性可能会引导不良风气。比如王连元的弟子表演的散手对打,以及张培好师傅的生动表演,虽然展现了他们技法的精妙和实战中的应用,但这些内容在公开的录像里却被删除了。

这种偏向于套路而忽视实战的态度,实际上折射出了当时对武术的一个片面理解。很多老拳师也在观望中选择了保守,他们担心文革时期的遭遇再次发生,加上对新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在提交技艺时显得十分谨慎。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后来武术界的一大悲剧:套路被大力发展,而真实的技击内容却被冷落,武术逐渐被剥离了其实战的本质,变成了一种更偏向于表演的运动。这种转变,虽然在表面上使武术看起来更加“文明”,但实际上却大大削弱了武术作为一种防身术的实用价值。

所以,当你看到现在武术比赛中翻来覆去的花哨动作时,可能会感到震撼,但如果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你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的是传统武术的一种深层次危机。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武术人需要深思的问题。

继续聊这个话题,当年的挖掘活动虽然让武术界火了一把,但事实上,它同时也开启了一条武术走向表演化、脱离实战的“不归路”。这可不是小事,这直接关系到武术的生死存亡!

看,这些老拳师们的绝技,像是王连元师傅的散手对打,张培好师傅的实战表演,原本应该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但挖掘小组的决策居然是剪掉了这些实战内容,只留下了那些看起来好看但实用性不强的套路。为啥呢?因为他们担心实战内容太暴力,可能会引导年轻人学坏,这种思维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真实战场上,谁会跟你按套路出牌啊?

就拿那次在棒棰岛的录制来说吧,原本是个展示真实功夫的好机会,结果好戏没上,让人看到的全是编排好的动作。真打起来的场面,比如两位弟子的对打,张师傅血淋淋的教学,这些都给剪了,剩下的全是“好看”的动作。这不是在教人怎么打,这是在拍电影呢!

而更让人心寒的是,这种对套路的过度迷信,让真正的武术慢慢失去了它的精髓。你看,现在的武术比赛,选手们一个个跳来跳去,动作虽大,但真要是实战,这些花里胡哨的动作根本就是送命。真正的武术是什么?是直接、有效、实用的技巧,是在生死瞬间能救你一命的技能。

正因为这样,武术的衰落就在那个被视为“黄金时期”的背后悄然开始。那时候的挖掘,只是挖出了一堆适合表演的内容,却忽略了武术的根本——实战能力。这就好比你养了一头猛虎,却让它去马戏团跳火圈,这虎威哪去了?

所以,当我们回头看这段历史,不禁要问,这样的挖掘有没有意义?武术真的需要这样的“保护”和“发展”吗?这不是在救武术,这简直是在把武术推向深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真正懂武术的人会感到痛心疾首,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武术的复兴,而是一步步的消亡。

当年那些被称为挖掘的活动,实际上是给武术挖了个坑。原本应该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武术的好机会,结果却成了让武术走向表演化、忽视实用性的开始。

别看当时挖掘活动弄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很多真正的技击内容都被冷落了。就像那些在棒棰岛拍摄的真打实斗,这些都应该成为武术传承的珍贵资料,结果呢?被编辑剪切,留下了一堆花哨的套路,实用性大打折扣。

这不仅仅是一场对武术的误解,更是对武术实战精神的一种忽视。武术的真髓在于实用,能够在实战中保护自己和他人,而不仅仅是台上的一种表演。这种错误的导向,让后来的武术发展方向偏离了本质,变成了一种偏重表演而忽视实战的“武舞”。

后来的武术界,套路高手层出不穷,比赛场上的动作越来越夸张,但真正能用在实战中的却少之又少。武术被推向了一个怪圈,远离了它作为一种防身术的根本。

这就好比是把一颗生长良好的树,剪枝修叶,最后变成了一座漂亮的盆景,看着好看,却失去了在野外生长的能力。武术的发展,被自己的外表所束缚,忘记了它的内核应该是坚实而有力的。

所以,这是一种警示,也是一个反思的起点。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武术的发展方向,不是单纯的追求动作的华丽,而应该是对实用性和实战精神的回归。只有这样,武术才能真正的发挥它作为一种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表演项目。

最后,我希望所有的武术爱好者和从业者都能够明白这一点:真正的武术不在于表面的花哨,而在于深层的实用和生命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武术回归真实,回归生活,回归到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危险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那个初心。

0 阅读:1

书蕾看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