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林总看中从大战区副司令调参谋长,有人认为评级、授衔有影响

从阳化石 2024-07-20 05:24:38

1955年,新中国为全军指战员授衔授勋,作为担任过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的萧克被授予上将。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或许都有不少人感到不解,如此资历,如此职务,怎么才授予上将,他可不比十大将的资历、职务低。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1949年他从华北军区副司令调任四野参谋长,才导致被评为正兵团级,授予上将的,真是如此吗?

不可否认,综合萧克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职务,是仅次于十大元帅之后的。

可是在评大将中,除了资历、职务、战绩之外,还有一项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山头”。事实上,十大将都是代表不同时期的“山头”,像粟裕、陈赓、罗瑞卿、谭政分别代表解放战争时期的三野、二野、华北军区、四野;像徐海东、张云逸、黄克诚、许光达、王树声分别代表红军时期的红25军,红7军,红3军团,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从职务来说,萧克是符合条件的,可他调动又有些频繁。

萧克是红1方面军出身,1934年率领红6军团与贺老总部队会师,一起并肩作战,开辟根据地,1936年两个军团组建红二方面军,可他短暂担任副总指挥一段时间,就被调去红四方面军担任军长。

抗战时又回到红二方面军改编后的120师担任副师长,或许是为加强领导工作。1939年被抽到晋察冀到冀东工作,担任挺进军军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在晋察冀后一直工作到1949年,又被调任到四野担任参谋长。多次战区调动,可以代表哪个“山头”呢?

说到“山头”代表性,一般都是指部队从创建到发展壮大,一直在这支部队战斗,而且资历、能力、战绩、威望甚高。

如果他一直留在红二方面军,120师,一野;或者一直在晋察冀军区,没有调四野,能成为大将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实际上,罗瑞卿在抗战结束后才到晋察冀军区任职的,也算是空降干部。可他作为政工干部一直都在一线,担任军区副政委,又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政委,与萧克搭档;担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一政委,与杨得志搭档。后改为2兵团第一政委,19兵团政委等职。参加华北的诸多大战役。

萧克作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北战场打仗不算多。自晋察冀第二野战军撤销前,参加承德保卫战、张家口保卫战;第二野战军撤销后,就专职担任军区副司令,负责军区工作,打仗方面交给新成立的野战军。1947年石家庄解放后,他负责过石家庄保卫战,后兼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全部精力放在办学,直到1949年4月被任命为四野参谋长。

至于为何能担任参谋长,也是林总看中的。

林总无论是用兵,还是用将都一个习惯,就是用熟悉的部队或者将领。

抗战结束后,各根据地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很多都是他不熟悉的,但有两支部队他非常熟悉,一支是山东军区1师梁兴初部,一支是新四军3师7旅彭明治部。1师的前身是红3军团,抗战时改为115师343旅下辖部队;7旅的前身是红1军团,更为熟悉的老部队,抗战时期改编为115师343旅下辖部队。

这两支部队无论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初期,他都指挥过也熟悉战斗。因此将这两支部队直接由他直接作战,其他部队分属四大军区下辖指挥。

在用将方面,萧劲光、伍修权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第二参谋长,因为他们都各有任务,无法在司令部协助林总工作,加上他们之间过去交集不多。刘亚楼从苏军回到部队后,被调任参谋长,深得他的赏识。

刘亚楼过去担任红1军团2师政委,1师师长;抗战爆发前,林担任红军大学校长,刘担任训练部部长等,一直是他的直属老部下,毕竟熟悉,知根知底。俩人在东北的合作也是愉快的。

刘亚楼后来改为兵团司令后,林总想要一位熟悉的将领担任助手,而且要资历深,能压得住才行,在四野中战将虽然不少,可资历都相差无几。林总之所以看中萧克,还是过去是老部下。

萧克在土地革命时期1次给他当过参谋长,第一次是1929年,林担任红4军1纵司令时,他被调任1纵参谋长。如今再次给他当参谋长,也充分说明林总用人的习惯。

野战军参谋长相对大战区副司令而言,肯定是降职使用的,野战军参谋长对应职务与兵团司令一样。至于1952年,他被评为正兵团级,是不是因为这个职务不得而知。

其实,说到大战区副职被评为正兵团级也只是萧克一人,像一野副司令张宗逊,虽然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职务没有萧克高,可解放战争时期也成为大军区副职;还有宋任穷,他曾经兼任过三野第三副政委,后改为4兵团政委。

0 阅读:17

从阳化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