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后汉三国第一英雄不是浪得虚名!

吕尘玄 2024-02-15 05:05:28

在曹操与孙权联手消灭了关羽之后不久,曹操便患上了疾病,并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

曹操虽然是曹魏帝国的缔造者,但有生之年没有篡汉,以汉臣自居,其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统一华夏。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曹操作出了这样的评语。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盖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纵观曹操的成功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失败,但是他总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并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的壮大发展自己,并最终成为汉末诸侯之中仅存的三位胜利者之一。诸葛亮也不得不承认:“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曹操所缔造的曹魏帝国也是三国之中占地最广、实力最强、人才最多的。这也说明了曹操的雄才大略足以被称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虽然曹操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华夏的宏愿,但是他为结束中国北方地区常年战乱及外族入侵,发展当地经济增均作出了重大贡献。很显然,在汉末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曹操是其中的最强者。无论从政治、军事、文学等诸多方面,刘备、孙权与曹操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u 从政治家角度看曹操

三国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民不聊生。曹操所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就像曹操自己在诗中所写的那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作为一名优秀政治家的本色,从曹操年轻时候的举动就可见一斑。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后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个地方是皇亲贵戚聚居之所,有权贵欺压百姓,不遵法律。当时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依仗势力违禁夜行,曹操知道以后,依法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这件事给那些不遵法律的权贵们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使得“京师敛迹,无敢犯者”。后来执掌朝政,曹操在政治上多个方面都很有建树。

一是严刑峻法,抑制豪强。汉末的一大问题就是地方豪强势力的增长,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权贵横行不法、中央号令不行、严重土地兼并。面对这种情况,曹操认为主要在于律法的执行不到位,“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于是采取了很多严刑峻法,来抑制豪强势力。

严刑峻法,重要的是要有专业的法律人才。于是在公元214年,曹操发布命令选拔精通法律的贤才,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为此,他设立了理曹掾属的职务,专司法律。

二是施行屯田,恢复生产。汉末之时,很多地方田园荒废,社会上饿殍遍地。建安元年,曹操在看到粮食匮乏,甚是担忧,这个时候枣祇提出了屯田的建议。于是曹操招募流民,开始试行屯田制度,结果在当年就得到了数百万斛的粮食。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曹操开始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在各地设置专门的官员,实行屯田政策的推广,形成了“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良好局面。

三是唯才是举,打破门阀把持。东汉以来,门阀士族把持朝政,底层出身的寒族缺乏上升通道,同时,选拔官吏上只注重孝悌道德,忽视了官员的才能要求。曹操身体力行改革这一弊政,“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从公元210年到217年,曹操先后三次向全国下达“求贤令”,由此选择提拔任用了很多有真才实干的人才。曹操手下的人才,有很多就出生寒门,比如于禁、乐进、张辽、徐晃等,都不是出身贵族,却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得以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将。

u ​从军事家角度看曹操

在汉末的军阀混战之中,曹操异军突起,先后打败了袁绍、吕布、马超等一些列强敌。从公元191年到公元208年十七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地战斗,基本统一了当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这些征战中,曹操显示了高超的战略战术水平。《三国志》这样评价曹操的军事才能:“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典型的战术战役代表,比如官渡之战,面对袁绍数倍于己的兵力,并没有全面防守,而是把自己的兵力集中起来,对要塞据点进行重点防守。后来在自己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大胆出击,袭击乌巢,烧毁了袁绍的大部分粮草,使得袁绍军心动摇,趁势反攻,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结合实战的经验,曹操写成了《孙子略解》一书,开创了注解《孙子兵法》的先河,他主张“兵以义动”,强调了战争的道德观和正义性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对于曹操的军事才能,唐代名将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一书中给予了很多积极的评价,并且在书中多处将曹操的军事战例作为经典列举。

​从文学家角度看曹操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历代帝王中,大多数都没有什么文学方面的成就,但是曹操是个例外。在中国文学史上,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

据《三国志》记载:“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操在文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四言诗。自从《诗经》之后,四言诗的写作不断衰落,没有什么名篇经典出现。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等作品,继承了诗经反映现实、抒发情感的风格,形成了魏晋时期四言诗的复兴。后人评价曹操的四言诗成就说他的诗是“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不仅自己爱好文学,也注重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公元200年击败袁绍之后,曹操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汉末以来,由于战乱频繁,很多经典书籍都散佚了,当时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记忆力超强,以前背诵了很多经典,于是曹操请来了蔡文姬,让她凭借自己记录了很多经典。

由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广泛流传,在所谓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下,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一代奸雄。但是我们拨开演义的面纱,可以看到历史上的曹操,诚如毛泽东主席评价所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以后人眼光看历史,后汉三国时期位列第一的英雄,当属曹操!

0 阅读:14

吕尘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