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迷案:魏延杨仪因何成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涵柳说历史 2023-01-16 03:13:06

蜀汉建兴五年,经过长时间的治理,蜀汉国力基本恢复。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厉兵秣马,准备北伐。

时任镇北将军,汉中太守的魏延,被诸葛亮升为督前部,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委之以北伐先锋的重任。

而在南征孟获一役中,因办事麻利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杨仪,自然也来到汉中,和魏延成了丞相府的同僚。

魏延为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矜高”,自从蜀汉老一辈将领逐渐凋零之后,魏延这个曾被刘备破格提拔起来的年轻人,无论从武力还是声望看,都已是蜀汉黄金二代武将中执牛耳者。

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得罪魏延,有什么事能退则退,能让则让。而这种退避三舍的行为,也助长了魏延的傲气。

剧照

此时的杨仪也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杨仪刚出道时就得到刘备赏识,但很快就因为“性狷狭”得罪了尚书令刘巴,被贬为遥领弘农太守。这种虚职相当于赋闲在家了。

一直到建兴三年,诸葛亮准备南征,启用他为丞相府参军。杨仪不负众望,凭着才干得到了诸葛亮的重视,并慢慢掌控了全军的后勤工作。

一个是军队先锋,一个是后勤主管。虽然职位上魏延高出很多,但具体的职权上,魏延却输杨仪一筹。

所以杨仪并不惯着魏延的傲气,也不怕得罪魏延,遇事不仅不退让三分,甚至还针锋相对。

魏延对此深以为恨。

史书载:“唯杨仪不假借(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此后两人矛盾愈演愈烈,到了建兴八年,轻则“每至并坐争论”,重则“(魏)延举刀拟(杨)仪”,而杨仪则一副“泣涕横集”之状。

诸葛亮对手下两人的情况自然清楚,虽然“常恨二人之不平”,但总不能因为私人恩怨,就不去用此二人或者惩罚某一人。

北伐之事,正需要的就是杨仪的才干和魏延的勇猛,二者缺一不可。所以,诸葛亮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费祎去调和他们的矛盾。

魏延

费祎当时同为丞相府参军,一直在魏、杨关系中担任和事佬的身份,每当二人吵架时,费祎都“入其坐间,谏喻分别”,所以诸葛亮再世这段时间,能“各尽延、仪之用”的功劳,都得算在费祎头上。

魏、杨之矛盾不仅在蜀汉内部广为知晓,就连国际上也是有所流传。

建兴五年,费祎出使吴国。

孙权喝醉以后,就跟费祎谈到了魏延杨仪的矛盾。他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孙权一语成谶。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令杨仪率诸军后撤,魏延断后。

诸葛亮一死,蜀汉军中当属魏延官职最大。原本魏延在诸葛亮麾下作战多年,就深感被打压,常“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如今诸葛亮一死,他没了顶头上司,自然成为最高长官,又岂能放过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他对劝他退军的费祎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而废天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这一番话是魏延心中最好的写照。既表达了内心渴望掌权的心思,又表现出看不起杨仪的态度。

而杨仪的早得诸葛亮命令,若魏延不听令,“军便自发”。

魏延对杨仪的无视举动愤怒不已,率军先一步南下,烧毁栈道阁道,阻止大军归蜀。还一边占据南谷口,派兵攻打杨仪,一边向成都上表说杨仪叛乱。

杨仪也上表说魏延叛乱。

刘禅一时间闹不明白,就问蒋琬、董允。

无论从个人情感来说,还是客观角度来说,魏延都不占理,属于闹事的一方。

最后,刘禅派蒋琬率宿卫营北上,剿灭魏延。

魏延

不过人还没到,魏延的死讯就先到了。

魏延毕竟理亏,手下士兵纷纷逃窜。眼见大势已去,魏延带着几个儿子逃往汉中。

杨仪派遣马岱“追斩之”,一代名将悲惨落幕。

看着魏延的首级,杨仪无疑是开心的。争了这么多年,自己才是最后的赢家。

他踩着魏延的首级,恶狠狠地道:“庸奴!复能作恶否?”

总结

魏延杨仪二人,都是蜀汉不可多得的人才。但闹到这个地步,无疑是蜀汉最为遗憾的事件之一。

由于史料的缺失,导致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具体事件是什么,已经没有真相。

我们只能从史书中抽丝剥茧,还原整个事件的冰山一角。

希望每个人能从中感悟到一些有益于自身的东西,至于两人的是非功过,我想,每个人都有心里的一杆秤吧!

0 阅读:8

涵柳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