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秋。
诸葛亮带着无限遗憾和不舍病逝于五丈原。其后,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和丞相长史杨仪发生争权纠纷,经过一番波折,最终以杨仪胜利而告终。
杨仪看着马岱送来的魏延首级,大喜不已。他将魏延的头颅丢到地上,用脚狠狠践踏着,嘴里还咬牙切齿骂道:“庸奴!复能作恶否?”骂完还不解气,还派人将魏延的妻子、儿子尽皆诛灭。
蜀汉一代忠勇名将、一位刘备无限欣赏并且重用的魏延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杨仪又为什么如此痛恨他?魏延死前又经历了什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请诸位暂且忘却脑海中《三国演义》魏延的形象,让我带着大家从史书出发,一一解开这些谜团,并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无比真实的魏延!
魏延祠
被刘备选中,成为新生代将领第一人荆州义阳郡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处,出将入相之人数不胜数。春秋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春申君、孙叔敖就是出生于此。三国中蜀汉大将军费祎、邓芝,包括后来灭蜀的邓艾也都在这片地方长大。
魏延也一样出生在这里。史书对他的记载十分简略。不仅无记载他是何年何月出生,而且还对他早年的经历讳莫如深。最早的记录仅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寥寥几个字。
不过可以猜想,当初刘备投靠刘表,军队驻扎的新野县长达八年之久,而新野正是属于义阳郡治下,年轻懵懂的魏延很有可能在此期间入伍,立志闯下一番功业。
从“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其中的“部曲”代指军队,也是指军队的建制。一般来说能掌握一部的人军衔少说也得是个校尉。所以,显而易见,此时的魏延至少已经是一个中级军官。
在益州打了很多胜仗,立下许多战功,刘备升魏延为“牙门将军”。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胡三省注:“牙门、镇远,皆刘备创置将军号。”
牙门将军和镇远将军都是刘备创新使用的将军名号,而他们的第一个使用者,都是魏延。魏延见重于刘备,这里也可见一般。
刘备在法正的谋划下攻下汉中之后,又成功抵御了曹操进攻。志得意满中跑回成都,自称汉中王。
这时候汉中空虚,就需要一名大将替刘备守住北方。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事还能有跑吗?跟了刘备那么多年的关羽,如今总督荆州。这汉中,自然得由同等地位的功臣宿将张飞镇守,而张飞虽然不说话,心中也是颇以为然。
刘备
正巧这时刘备召开宴会,大会群臣,向所有人宣布人事调动,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假节,并任汉中太守,总督汉中事。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从各方面来看,无论资历军功,还是威望名声,魏延都是不如张飞的。包括此时的官职,张飞身任右将军、假节、巴西太守和新亭候,而魏延不过是和小小的牙门将军!
刘备自然不会跟他们解释自己的用意,我揣摩了一番,我觉得任用魏延是刘备思考甚深的一步棋。
从荆州蜗居到跨有荆益,刘备打江山靠得基本都是以前的旧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打下江山之后,最重要的是守住江山。他们这一批人,已经垂垂老矣。蜀汉急需一批新生代将领成长起来担当重任,而在这个层次中,魏延无疑是最为合适的。
在人情关系如此严重的蜀汉,没有关系没有人脉,没有破格提拔,想走到独当一面的地位,太过困难了。魏延又岂能不知道呢?但听得刘备如此重用,心中自然是无限激动和欣喜感恩。
刘备问魏延:“我这么重用你,你打算怎么办啊?”
魏延心情畅快,杯酒下肚豪气冲天,“若那曹操带天下之人来攻,我就替大王拦住他们!若是曹操敢带十万之众来攻,我就替大王消灭他们!”
魏延
满座文武听罢无不赞扬魏延的豪气,刘备也是拍手点头,表示十分满意。
魏延镇守汉中采取的战术是“实兵诸围”,意思就是用重兵把守汉中边界险要之处,若敌人来犯使之不得入。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非常实用和保险。后来的继任者王平继承了这种防御之法,成功抵御了曹魏十几万大军的进攻。
姜维倒觉得这种防守不能取得大胜,于是撤诸围守城池,结果导致钟会轻松进入汉中并攻下城池,使整个汉中不复为蜀汉所有。
魏延策略之优,可见一般。
诸葛亮对魏延的打压建兴元年,时任镇北将军、汉中太守、假节的魏延,被加封为都亭候。当时关羽张飞等人都已死,赵云一直是个杂号将军。虽然如刘琰之辈位仍在一流,但就军事能力和军中威望而言,魏延已经是蜀汉实际上的第一武将。
魏延的声望日隆,也肩负重担,所以诸葛亮南征并没有带上魏延,而是重用了一些其他将领,如马忠、张嶷等人。
建安五年,诸葛亮自觉时机成熟,欲要北伐。其中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诸葛亮来到汉中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有意思在哪里呢?诸葛亮竟然把一国重将魏延纳入自己的麾下,这其中深意令人玩味。
其次又拿下魏延的汉中太守,改封凉州刺史。三国时期刺史虽然俸禄不如太守,但权势重之。所以这个任命应该算升官,但偏巧的是,魏延这个官是遥领,因为蜀汉没有凉州啊!
又正是诸葛亮北伐凉州的当口,诸葛亮此举就像是现代人逗小狗玩,在狗头前栓一块肉,你想吃你就得向前跑。我给你魏延升官了,你想实领?那就好好为我效力,卖命打。
诸葛之权谋,应是这种目的。
北伐示意图
建安六年春,诸葛亮率十万之众攻打祁山。,南安、天水、安定皆叛魏响应。战事如此胜利,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
于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形势,并小瞧了魏国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当魏国名将张郃率军来战之时,大家都觉得应该启用魏延这种宿将为先锋入抵御。但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十分要好这次带马谡来,不能说没有让马谡镀金的意思。
抵御张郃之事,只要机宜得当,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于是诸葛亮独断专行,力保马谡当先锋。
结果后来可想而知,马谡被张郃大破于街亭。诸葛亮军失去进军据点,只好撤退。
(这里提个有趣的地方,诸葛亮北伐震动关中,曹叡气得昭告天下破口大骂诸葛亮“外托立孤之名,内行专擅之实”。诸葛亮闻言回成都后求贬为右将军。)
魏延的胜仗与子午谷奇谋子午谷
建安八年,魏国司马懿率军伐蜀未成退回以后,魏国名将郭淮对建安七年不战而丢掉的二郡耿耿于怀,其率领人马蠢蠢欲动。
魏延问讯,独自率军从西方进入羌族地带,与郭淮大战于阳谿,最终大破之。沉重打击了威胁武都阴平地带的魏军势力,使得魏国再也不图谋二郡。
魏延以此功,封征西大将军,南郑候。
建安九年,诸葛亮再次北伐。这次的魏延在南围大破魏国名将张郃。
史书记载“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甲首和玄铠都是精良的铠甲,属于重要的战略物资,角弩则属于那个时代的重武器,拥有很强的杀伤力。这是魏延在史书中第一次有详细数据的战果。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
《三国志》的一句话,让古今多少人猜测讨论不已。不过今天我们不去说诸葛亮采用了会怎么样,我们只说一说,魏延的这条建议有道理吗?
我认为,有道理。
自古以来,用兵之道就是“以奇胜,以正合”,蜀国原本国力就不如魏国,若不采用奇谋,还想以弱胜强,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魏延
而魏延就是蜀汉唯一一个有希望出奇制胜,做出韩信一样功业的关键人物!正如诸葛亮自己所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诸葛亮所说的那“一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绝顶聪明人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肯重用魏延呢?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诸葛亮十万大军,徐徐前进步步为营,也可以破敌,无需冒险。万一失败,魏延有可能投降魏国,自己作为蜀军领导者,罪过太大。魏延政治诉求很高,是潜在争权的政治对手。综合以上来看,诸葛亮反对魏延冒险,也情有可原。
一世英雄,死如狗熊魏延是蜀汉第一武将,这是谁都默认的事实。魏延当然也这样认为,对于他来说,诸葛亮只是他的上级,而不是像蒋琬杨仪那种几乎把诸葛亮当成老板。
这其中就有差异出来了,杨仪本身就是一个嘴里不饶人的性格,面对高傲的魏延,时间长了自然发生了摩擦。最严重的时候魏延还拿刀放在杨仪脖子上。
诸葛亮面对这种情况,一边是蜀国大将,威望甚著,一边是自己的嫡系,只好两不相帮,装听不见。只是把费祎累坏了,天天跟着后面当和事佬。
魏延在诸葛亮的手下很不开心,叹息自己的志向都得不到施展。所以当诸葛亮病逝以后,魏延想统帅全军继续北伐。
魏延
他对费祎说:“丞相虽亡,我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军讨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话虽如此,但全军上下都是诸葛亮嫡系,又怎么会听你魏延调遣呢?
原本按诸葛亮意思,由杨仪节度全军,魏延断后。性子高傲的魏延本来就觉得,我魏延是一国重将,不让我节制军队就算了还让我断后!有些太瞧不起我了。
结果跟费祎商量之后,杨仪还是决定照诸葛亮的意思办。魏延很生气,一怒之下就先行撤退,南归路上还十分冲动得烧毁阁道。
随后杨仪和魏延相互上奏,称对方谋反。一天之内,能互骂好几次。后主一看这情况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谁造反。于是叫来董允、蒋琬咨询。前线状况十分混乱,其实谁也搞不清。但蒋琬董允还是选择相信和他们同属于诸葛亮派系的杨仪。
随后的魏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士兵人心尽散。魏延此时带着几个儿子穷途末路之时,没有想着投靠魏国,而还是想南归成都面见后主自白。
不过此时,在魏延所去之处有蒋琬带领一支军队正从成都赶来准备劫杀。背后有马岱星夜兼程,追杀不已。
马岱
所有的故事已经成为定局,也该到了尾声。
立志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魏延,身经百战本可做出比肩韩信功业的魏延,身为蜀国最后名将的魏延,不知道他那时行走在汉中的崎岖小道上,看着汉中巍峨雄壮的景色,是否还能记起那年受任汉中太守时的冲天豪气呢?
我是淮上大先生,写文不易,关注我呦或者点个赞评论下谢谢了!本文原创首发。参考资料:《裴注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