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顺帝时期,徐州沛县人张道陵在益州鹤鸣山悟道,创立了“五斗米道”教派。之所以叫“五斗米道”,是因为民众若要入教受道,需要缴纳五斗粮米以作教资,故而得名。
张道陵死后,儿子张衡继承了教派。而张衡之子张鲁,此时就出生在这么一个神神叨叨的家庭。他从小耳濡目染,逐渐成了一个狂热虔诚的“五斗米道”的信奉者。
张衡死后,张鲁不仅继承了五斗米教的教主之位,还通过自己“有姿色”的母亲,勾搭上了入主益州不久的刘焉。此时的刘焉在益州大肆屠杀豪强,意欲建立自己的权威,他非常需要五斗米道等基层势力的支持,所以对张鲁极为拉拢,往来十分亲密。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被刘焉任命为督义司马,并委以重任,与别部司马张修攻打汉中。
割据汉中始末汉中太守是扶风人苏固,在当地颇得人心。
张鲁张修督兵来攻之际,从事陈调向苏固陈述防守之策,但苏固不以为然,没有听从。
防守失败之后,苏固胆裂,只得匆忙翻墙逃到主薄赵嵩家里躲避。
随后他又命赵嵩去寻找更安全的藏身之地。赵嵩奉命而去没多久,苏固心里不安,又派侍卫去探查张修的军情,结果侍卫被抓,一阵严刑拷打之后,供出苏固的藏身地。张修立即派人去斩杀了苏固。
赵嵩回来之后发现苏固竟然被杀,顿时暴怒不已。自己一个人就提剑杀入张修营中,手刃数十人,差点要了张修的命。从事陈调闻讯,也率宾客数百人攻入了张修营中。可张修毕竟势大,两人都因寡不敌众而被镇压。
但两人在汉中颇有声望,张修所作所为大失人心。早有预谋的张鲁察觉到这一点,于是在张修志得意满以为汉中已经平定之时,张鲁突然暴起发难杀害了他,之后吞并了他的军队,并且隔绝斜谷,杀害朝廷的使者,还得到了当地势力的支持,张鲁才得以霸占了汉中。
又因他与刘焉的特殊关系,刘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管他。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焉病逝。
身边最强大的威胁没了,张鲁的野心开始蓬勃生长。他觉得刘璋此人“暗懦”,不足为虑,于是就不再顺从刘璋的指令,想分家单干。
刘璋大怒,“杀鲁母及弟”,又命庞羲为巴郡太守攻打张鲁。而张鲁麾下主要势力大多就是在巴郡,所以庞羲不仅被张鲁“数为所破”,最后还把巴郡给丢了。
张鲁至此,也彻底雄踞汉中巴郡,成为一方霸主。
张鲁的理想国度张鲁据有巴汉之后,自称“师君”。他在治下强力推广五斗米道。
《后汉书》记载,张鲁“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也就是说,张鲁废除了汉朝的官制,以五斗米道的教职充当统治阶级。试图以这种方式打造一个自己心中理想的国度。
在五斗米道中,初学者被称之为“鬼卒”。上一层则称作祭酒,可以拥有部众,相当于汉朝的校尉、将军等职。部众非常多的祭酒则叫做“理头”。
张鲁规定所有的祭酒要在道路中建设“义舍”,供给过往的行人免费吃饭。当然每个人必须“量腹取足”,不准多吃,否则就恐吓你会有鬼让你得大病。
还规定触犯法律之人,可以有三次被原谅的机会,超过之后,才会真正用刑。
张鲁还提倡民众以诚实信义要求自身,不允许欺骗虚妄。这样以后生病的话,只要说出自身的错误就可以痊愈。
一时间,汉中安宁祥和,治下“民夷信向”,成为了乱世中一方净土。饱受战乱之苦的关西民众,纷纷迁往汉中,“奔鲁者数万家”。
张鲁自以为民心所向,野心更是膨胀。正巧有人在地中挖出一方玉印,于是很多部下都劝张鲁称“汉宁王”。张鲁颇有意动,功曹阎圃劝谏道: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四面险固,财富土沃,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方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制,势足斩断。遽称王号,必为祸先”。阎圃的意思是,汉中是个好地方,你本来就可以为所欲为,干嘛称王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呢?
张鲁觉得有理,这才放弃了称王的想法。
狼狈的马超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钟繇镇守关中已久,闻听刘备应刘璋之邀有入益州北攻汉中之意,遂向曹操请兵抢先进攻汉中。丞相仓曹属高柔认为,突然发兵越过马超韩遂的领地去攻打汉中,必然让马、韩二人误会,造成动乱。不如先搞定凉州。搞定以后,汉中传檄可定。曹操不听。
果然,马超怀疑是假道伐虢的阴谋,急忙联合韩遂一起造反作乱。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马超兵败逃往汉中。张鲁当然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派杨昂率军万人助马超重夺陇右,杨昂还杀死了凉州刺史韦康。
建安十八年,刘备攻刘璋。张鲁派杨昂诱导镇守葭萌关的霍峻,称愿意派兵助他守城,一起抵御刘璋军队的进攻。霍峻义正言辞拒绝道:“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杨昂乃退。
九月,马超被杨阜、夏侯渊所破,不得已逃往汉中。
建安十九年春,张鲁任命马超为“都讲祭酒”,马超的小老婆董氏之弟董种向马超恭贺,马超伤心道:“家里百口人都被杀了,我们两个有什么好庆祝的。”
张鲁本就十分欣赏马超,听说此事之后,想要把女儿嫁给他。这时候有人劝谏道:“有人若此不爱其亲,焉能爱人?”意思是马超造反之时根本不考虑敌人手中家人的安危,这种不爱亲人的人,又怎么会对你的女儿好?
张鲁觉得有理,也就不再提这事。
马超在张鲁麾下虽然身居高位,但过得并不轻松自由。张鲁的部将杨白等人都嫉妒也害怕马超的能力,马超也觉得张鲁不是干大事的人,早晚要被人所灭。又听闻刘备正攻打刘璋,于是偷偷逃跑,连儿子妻子都没带上,就从武都绕道投靠刘备。
张鲁十分生气马超的背叛,但由于马超的威名和马超的部将如庞德、候选、程银等还在汉中,所以张鲁并不敢对他们有什么报复举动。
汉中之战建安二十年四月,曹操率十万大军从陈仓出发,打算出散关从武都绕道进攻张鲁。
曹操面对入川之路,深有感叹。他所做《秋胡行》,第一句便是“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此时的曹操已经六十一岁,距离死期仅剩五年。此句也有感叹人生如此艰难之意。
大军一出,两川震动。
盘踞在河池县的氐王窦茂不知道从哪来的勇气,仅凭万余人,就敢对曹操“恃险不服”,那曹操怎么会客气,遂“攻屠之”。
曹操的雷霆手段吓坏了张鲁,张鲁召集众臣欲要投降,但他的弟弟张卫坚决不肯,张鲁没办法只能让大将杨昂率军数万助张卫守阳平关。
《御览》载《与魏文帝书》曾道:“汉中地形,实为险固,四岳三途,皆不及也。”又道汉中“一夫执戟,千人不得进。”
这个张卫也似乎真的有两把刷子,他据守阳平关后,“横山筑城十余里”,充分的利用了汉中的地理优势。
曹操见到之后,想起曾有人跟他说张鲁易攻,阳平关不可守,他还深以为然。今日亲眼看到这种壮观景象,也不禁有些懊悔道:“他人商度,少如人意。”
曹操派人猛攻三天,结果死伤甚多,没有效果。
十万大军从武都山行走千里,士兵劳顿不堪,又面对如此险峻的阳平关,曹操顿时“意沮”,决定退兵。
临走之前曹操还叹息说:“作兵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其意是我打了三十年仗,今天还是被别人给限制。由此可见曹操无奈之意。
但战事却在此时突然有了转机,张卫听说曹操欲退兵,大喜之中放松了警备。据《魏名臣奏载董昭》表曰:
“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大意是曹军在夜色中走错路,一头扎进了张卫的贼营。
又据《世语》载:
“夜,高祚等误与卫众遇,祚等多鸣鼓角会众。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高祚率军与张卫部队不期而遇,高祚灵机一动,多鸣鼓角,虚张声势。张卫以为是大军冲杀来了赶忙投降。
曹操就这样稀里糊涂打下了阳平关。
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便又要投降。谋主阎圃劝道:“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
意思就是要让曹操尝点苦头再投降,才会得到重视。张鲁言听计从,与众部下逃往巴中南山。身边之人想烧毁府库,张鲁急忙禁止,还说:“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意思就是我做个表面工作,你们可别给我来真的。
曹操率军突破阳平关,像饿狼一样冲进了南郑。
《魏书》曰:“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公(曹操)于是大飨,莫不忘其劳。”整个汉中之战,曹操一路过来就没遇见过好路,着实压抑的很。进入南郑之后,曹操大赏士卒,这才将士兵的怨气和疲惫之意扫除。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鲁封藏好的府库。
曹操明白张鲁的意思,于是派人对张鲁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刘备方面也派出了黄权,想要接应张鲁。
九月,原本张鲁麾下的巴中七姓夷王朴胡,賨邑候杜濩投降。
张鲁在巴中顿时坐不住了,在纠结一番后,张鲁还是决定投降曹操,并且还说出了“宁与曹公作奴,不与刘备作客!”的惊人之语,至于张鲁为何有如此偏激之语,就不得而知了。
十一月,张鲁率部众出巴中投降曹操,雄踞汉巴三十年的割据政权正式灭亡。
张鲁的结局张鲁投降之后,曹操十分高兴,封他为阆中候食邑万户!五子也全都封了列候,恩荣备至。不仅如此,曹操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女儿,双方成了儿女亲家。
张鲁死后,儿子张富继承了爵位。
张鲁还有个儿子叫张广,“为魏武所宠”。
参考资料:《裴注三国志》《李注后汉书》《范注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