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善饮酒的毛主席,为何收藏“茅台画”、关心茅台酒的产量?

正梧说历史 2023-02-24 05:34:02

1956年6月1日上午,毛主席第一次畅游长江十五公里后,上船吃饭。国家首批特级厨师杨纯清为主席做了四菜一汤:清蒸鳊鱼、烧(草)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和榨菜肉丝汤。这一餐,毛主席还喝了一小杯茅台酒。

晚上回到了毛主席下榻的东湖宾馆,杨纯清正和几个工友在屋外闲谈,毛主席满面春风地从客厅里走出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条幅对他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送给你要不要呀?不喝茅台酒,不吃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

毛主席送给杨纯清的,正是大气磅礴、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引发毛主席勃勃诗兴和万丈豪情的,是醇香的茅台酒与杨纯清烹制的武昌鱼,但是毛主席无意为茅台酒“代言”,而是以“才饮长沙水”开篇。当然,如果写成“才饮茅台酒”,也是符合《水调歌头》的词律平仄的。

毛主席因饮茅台酒而赋诗《水调歌头·游泳》,生动地诠释了四个字——“对酒当歌”。“形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古老中华是诗与酒的国度,数千年来,文人骚客们遇酒必歌,赋诗必酒,诗酒结下难解之缘,从而铸就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中华诗酒文化。欣赏卷帙浩繁的中国古典诗词,处处都洋溢着美酒的醇香。

一代伟人毛主席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与古典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填词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虽然不善饮酒,但自幼就深受洋溢着浓郁酒香的诗词的熏陶与滋润,在他的诗词中也散发着缕缕酒香。

酒,在毛主席诗词中有着独特的神韵。毛主席的全部诗词中,提及酒的共有五首:《菩萨蛮·黄鹤楼》中:“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蝶恋花·答李淑一》中:“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棒出桂花酒。”《七律·和周世钊同志》中:“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五古·挽易昌陶君》中:“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四言诗·祭母文》中:“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1927年春天,当时正值“四·一二”之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受了无情封杀,毛泽东站在长江岸边的黄鹤楼上,放眼远眺,波涛滚滚,苍山莽莽。中国革命正处于严峻时刻,此时的毛泽东不是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而是有一种“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豪情,他的词中没有曹操诗中的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没有苏轼词中的“人生如梦”的感伤。面对危机四伏的革命形势,34岁的毛泽东借酒激励自己,填词抒发“主沉浮”的宏大抱负。

与对酒当歌、横槊赋诗的魏武帝曹操不同,雄才大略的毛主席一生其实不善饮酒,有时不得不少量饮酒也仅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毛主席深知酒的双重作用:既能激励人,也能醉人误事。而他作为革命领袖,日理万机,必须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随时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重大问题。

因此,毛主席在诗词中提到酒时,多是一种礼仪文化的载体:“吴刚捧出桂花酒”,这酒是为了欢迎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的忠魂的,其礼仪性质不言而喻;“望灵荐杯酒”和“此时家奠,尽此一觞”,这是把酒当作追悼同学、亲人的礼仪文化的表征而写的。

当人们读到毛主席提到酒的诗词时,自然会联想想到三千年前西周王朝时周公姬旦在其《酒诰》中提出的“祀兹酒”的礼仪规定,也会联想到西汉邹阳在其《酒赋》中所讲的“君子以为礼”的理智和清醒。

在中国古代,聪明的帝王巧妙地利用酒的社会功能,用饮宴的形式来和谐君臣关系。《诗经》中的《鹿鸣》反复咏唱道:“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描写了周天子宴饮群臣宾客时“和乐且湛”的情景。从诗中可以看出,宴饮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勾通君臣之间的感情,计议治国良策。

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的毛主席,也善于以美酒为媒,沟通与下属、同志与友人之间的感情。

提到中国历史上的名酒之首,应该非茅台酒莫属了。茅台酒的故乡,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赤水河畔的黔北名镇——茅台镇。茅台镇历来流传有“水为酒之血”的古谚。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举行,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名义将用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去参展。博览会上,外国人起初对包装得灰头土脸的茅台酒不屑一顾。情急之中,一名中国官员有意无意地将一瓦罐茅台酒掷碎于地,顿时,酒香四溢,举座皆惊。随后,茅台一举夺得金奖。

早在长征期间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毛主席就与茅台酒结下了难解之缘。

1935年3月16日,三渡赤水的中央红军攻占了茅台镇。为了保护遐迩闻名的茅台酒生产作坊不受损失,军委政治部分别在茅台镇上生产茅台酒最多的成义、荣和、恒兴三家酒坊门口贴上布告:

“民族工商业应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大赛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全体将士切切遵照。”

  为了欢迎“仁义之师”红军,当地群众捧出茅台酒。红军工兵连长王跃南回忆说,他与毛主席的警卫员陈奉昌从酒坊买酒回来,正巧碰上毛主席。毛主席问:“你们提的么子?”陈奉昌回答道:“买的酒,驱驱疲劳擦擦腿。”

毛主席笑着说:“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不过,用这酒擦脚太可惜了!”

  然而,对于当时的红军队伍来说,茅台酒恢复疲劳的功能和治病疗伤作用更是终生难忘。据参加过长征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真后来回忆:

“1935年3月,我们长征到贵州仁怀县茅台镇。由于长途劳累和暂时甩掉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大家都希望能轻松一下。当时听说当地酒好,芳香味美,大家很高兴。有的用酒揉揉手脚,擦擦脸,擦过之后,真有舒筋活血的作用,浑身感到痛快。同志们喝了酒后,长途行军的疲乏全消失了,因风寒而引起泻肚子的同志喝了酒也好了。”

  著名作家成仿吾在其《长征回忆录》中写道:“因军情紧急,不敢多饮,主要用来擦脚,恢复行路的疲劳。而茅台酒擦脚确有奇效,大家莫不称赞。”

1943年,在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期间,沈钧儒次子沈叔羊为他父亲“画以娱之”。画中画着一把酒壶,上写“茅台”二字,壶边几只杯子,并请黄炎培书题。黄炎培便在画上题了一首七绝:

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这首诗里所说的“有客过茅台”,就是红军长征到过茅台镇,当地群众送茅台酒慰劳,红军战士们舍不得喝,拿它当碘酒擦拭伤口和脚上的血泡。然而,这件事被国民党报纸歪曲宣染,就变成红军在酿酒池中洗脚了。

按说,这样一幅字画,红军统帅毛主席不收藏也罢,但他不仅收藏了,还把它高高挂起来。

两年后的1945年7月1日,黄炎培等六位国民参政员,应毛主席之邀,飞赴延安访问。第二天下午,他们应约到杨家岭访问毛主席。在会客室,四壁挂着几幅地图,还有一轴沈叔羊画、黄炎培书题的那幅“茅台画”。

当黄炎培在此时此地看到这幅画时,一股知遇之情的暖流涌遍了全身,使他完全敞开了心扉。三天中,黄炎培和毛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促膝长谈达十几个小时。在这次被誉为“窑洞对”的谈话中,黄炎培与毛主席推心置腹地探讨了“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

茅台酒凭借的卓越品质和文化底蕴,经周恩来亲自审定,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晚的开国第一宴上,成为主酒。从此,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茅台酒因此有“国酒”之誉。

1949年12月,毛主席对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同时给斯大林庆祝70寿辰。在随车运输的萝卜、大葱、苹果等众多物品中,毛主席没有忘记将茅台酒作为国礼相赠。

1950年1月,毛主席离开莫斯科回国时,斯大林也同样准备了厚礼回赠,这些礼物中就有斯大林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吉姆牌高级小轿车。有人以玩笑的口吻说:“毛主席的汽车来得划算呢,是用茅台酒和大白菜换来的!”

有着“国酒”美称的茅台酒在国内外享有巨大声誉。有些人为了进行仿造,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几种最先进的现代科研手段,对茅台酒乃至茅台酒生产地的水文、地理、植物、气象一一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企图破解茅台酒的酿造秘方,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毛主席对生产茅台酒却十分关心。上世纪50 年代,在一次会议的间隙,毛主席把当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周林请到了自己的身边,亲切地拉着他的手问道:“老周,你不是贵州仁怀人吗?你给我说说,你们的茅台酒究竟是用什么‘神水’搞的?那么香,那么美,让那么多人神魂颠倒地在研究它?”

老家距茅台镇仅十多公里的周林回答道:“主席,哪有什么‘神水’,就是用您长征四渡赤水的那个水搞的。”

毛主席听后爽朗一笑说:“对我是不是也保密啊?”

周林连忙说:“对主席哪有什么密可保。”

听到这里,毛主席高兴地说:“果真如此那就太好了!既然有这么多的‘神水’,茅台酒,为何不搞它个一万吨呢?”

1973年,毛主席得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酷爱茅台酒后,直接打电话给中央军委,指定要1952年生产的茅台酒三箱,用飞机送到北京,两箱给金日成,一箱留在中央。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只普通的大玻璃缸子,里面装的是茅台酒,重约4公斤,酒中浸泡数支高丽参。据这缸酒是毛主席晚年体弱多病时工作人员特意为他泡制的。然而,毛主席生前却从未喝过一口,从而使这缸茅台酒成为珍贵文物。

0 阅读:105

正梧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