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印边界纠纷的产生
中印边界线全长约1700公里,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
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走向。
旧中国的“有边无防”和英国的殖民主义导致了如今的中印边界纠纷。
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私自将阿克赛钦地区画进了英印殖民属地的地图上,产生了所谓的“约翰逊线”;1897年,英国擅自将中印西段边界划至中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阿克塞钦地区主权归属由此产生争议。
1935年,英国伪造英属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麦克马洪线。
无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是伪造的,是单方面的划界和侵占,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过。
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独立建国,但当局政府却沿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扩张思维,错误地推行扩张政策,企图通过武力手段抢占中国西藏地区。
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在东段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在中段,占领了桑、葱沙两地。
1954年,又继续侵占了中断的香扎、拉不底、乌热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口附近地区;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两地。
7年时间,印军在中段共侵占中国约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1951年前后,印军趁中国军队刚进入阿里地区之际,在西段侵占了巴里加斯等地,总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由于印军不断入侵挑衅和蚕食中国领土,为了保卫边疆安全,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历时1个月,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
时至今日,中印边界争议区仍旧存在,总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西段争议面积3.35万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由印度侵占外,大部分一直由中国管辖。中段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大都在印度手里。东段争议面积最大,约9万平方公里,就是现在说的藏南地区,均在印度控制之下。
二、中巴边界的产生
严格来讲,中国与巴基斯坦没有共同边界,只与巴控克什米尔有共同边界,英国人称之为“罕萨边界”。
目前中巴划界以传统习惯边界线为基础,并参照自然地形来划定,以河流为界的地段,以河床的中心线为界,以达坂(山口)为界的地点,以分水岭为界。
中巴边界西起5587.0高地,地处阿富汗、巴基斯坦与中国三国的交界处,也是兴都库什山、喀刺昆仑山和昆仑山交汇处,东至喀喇昆仑山口,喀喇昆仑山口是中巴印三国交接边界点,也是印巴停火线的最东端。
中巴边界线中段还有一条界河——克里满河,中方“北其牙里克河”与巴方“南其牙里克河”交汇后改名为“克里满河”,是一条长达24公里的界河。
在中巴长达599.1公里的边界中,有100多公里的边界从未正式划定与勘查过,涉及7250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历史遗留的罕萨问题造成的。
罕萨,又称“洪扎”或者“坎巨堤”,原本是一个山邦小国,唐朝时期被称为“小勃律”。
公元1765年(清乾隆26年)归附于清,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建立了紧密的宗藩关系。
1865年,在沙俄以及英帝国的幕后支持下,阿古柏在中亚地区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于1865年至1877年率军入侵中国新疆,史称“阿古柏之乱”。罕萨国因此受到波及,转向克什米尔寻求帮助,当时的克什米尔受英国控制。
1888年,臣属克什米尔以向罕萨提供补贴的方式,乘机干涉其内政,使其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1891年12月英国乘罕萨内乱之际出兵攻占,实行直接控制,罕萨沦为臣属克什米尔的山帮。
综上,罕萨在1765年到1865年100年间,都是中国的藩属国;1865年至1945年,由英属印度控制;印巴独立后,1945年到1963年由巴基斯坦控制,即巴控克什米尔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中巴两国边界划线,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精神,双方都做出了妥协,巴方同意按分水岭划界的原则,将喀喇昆仑山走廊53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中国;中方同意按分水岭划界的原则,将罕萨(坎巨提)地区1940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巴控克什米尔。
但是,由于巴基斯坦和印度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一直没有解决,中巴边界协定还留下了一条:“协议第六条规定:双方同意,在巴基斯坦和印度关于克什米尔的争议获得解决以后,有关的主权当局将就本协定第二条所述的边界,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新进行谈判,以签订一个正式的边界条约来代替本协定,该主权当局如系巴基斯坦,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将签订的正式边界条约中,应该保持本协定和上述议定书中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