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因此在古代亭多建于路边,以供行人休息,且多是开敞性结构,形式各异,没有定制,也正是因为其造型轻巧、布设灵活,后来被广泛的应用于园林建设之中,并在诸多文人墨客的加持下催生出了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名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据说北宋庆历五年,大文豪欧阳修被贬滁州,并在这里结识了琅琊山琅琊寺的主持智仙和尚,两人结为知音,庆历七年为了方便欧阳修来此游玩智仙特在山麓修建了一座亭子,并请欧阳修作记,便是流传后世需背诵全文的《醉翁亭记》,此亭也因此被命名为“醉翁亭”。后来醉翁亭周围陆续修建了二贤堂、宝宋斋、古梅亭等亭台堂阁,形成了一组建筑群,不过到了清朝咸丰年间醉翁亭及周边的亭堂皆毁于太平军战火,到了光绪年间由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
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清风峡中,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由清代岳麓山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初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抗日战争时期爱晚亭被毁,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任湖南大学校长李达的组织下对爱晚亭进行了重建,并由毛泽东主席亲题“爱晚亭”三字。
陶然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公园内,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奉命监理黑窑厂的工部郎中江藻在慈悲庵西部修建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中的“陶然”二字将此亭命名为“陶然亭”。此亭修建之后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誉为“周侯(晋朝名士周顗)藉会之所,右军(大书法家王羲之)修禊之地”,被全国各地的文人视为来京必游之地。
湖心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湖中三岛,是三岛中最早营建的,宋元时期曾有湖心寺,后倾颓,明代时建振鹭亭,后改名清喜阁,便是湖心亭的前身。在湖心亭四眺,湖光可尽收眼底,被称为“湖心平眺”,是西湖十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