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再往朋友圈发特朗普遇刺照片了

恒瘟动物 2024-07-24 06:17:08

今天的文章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声明,目的就如标题所示。

我真是烦死了。

即便是再好的照片,你给我贴得整面墙都是,朋友圈一刷好几个人全都是一样的照片,我也吃不消。

更何况,这只是一张非常非常普通,非常非常正常的政治宣传,或者说新闻摄影照片而已。

看得多了真的会腻的。

我都快忘了这张照片第一次给我的印象了。

我刷个微博,看见这件事了,也扫过了这张照片,当时,我就只把它当做事件的配图而已,就和我平常偶尔刷到的任何一张政治类文章的配图一样看待。

当时我正在热气腾腾的公家站下等公交啊,退出微博,随便刷一下朋友圈。

起初就是看见一两张,说什么这张照片拍得好,我稍微仔细瞅了瞅,发现『哦,原来这样的照片算是新闻摄影一类啊。』

但我也没觉得拍得多牛逼。或许当时我就把它当做那些会议纪要似的摆拍照片看了吧。

因为我接触的这类影像全都给我这种感觉,它们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就没有任何冲击。

其实即便当我得知『哦,这是和死神擦耳而过的照片』后,也没什么感触。

后来再刷朋友圈,发现一帮人都在转发这张照片,我就感到混乱了。

最膈应人的,是一个人,当然也不过是我的读者而已,义愤填膺,说当今世界需要这样的新闻摄影,唤起民众敢于斗争的精神。

我当时心说,『至于吗……我怎么没这么大反应呢。』

我压根没反省自己是不是麻木不仁,反倒只觉得他这种像被人点中麻筋似的反应跟神经病一样。

然后,朋友圈中其他转发照片的人,就和阴道正在源源不断往外产子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到这会儿,公交终于来了,我掏出两枚硬币,投币上车,找了个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

本来无所谓,可是这好像确实成为了一个话题啊,对于摄影类自媒体的从业者而言,是天赐良机啊。

那么我,是不是应该就此写一篇文章涨粉呢?

那天,我从商业街回来的路上,这样想到。

在车上,我刷着朋友圈,又有更多人以其他角度分解这张照片,比如构图,比如社会意义,比如对选举结果的影响,还有预测普利策奖……

其实,在我坐上来时的车之前,已经看有人站在摄影器材的角度发布文章了。——这个角度是商业性最浓的,也是我认为对学习摄影的人来说最可笑的。

而从构图的角度来看……不知是否是出发前被这群照片轰炸的结果,下午我走在河边时,一个理念就袭击了我。

『构图的含义是「无事发生」。』

这是指导拍照的一个感觉,我目前还无法分析它背后的原理。

但据我个人对遇刺照片的感觉,那张照片中有一股动势在后背的位置托着照片中的人,把他的体态往斜上方的远处抛投。

这张照片是未完成的——不是说照片的大瑕疵,而是在说照片的蓄势待发,以及主体人物的动作在观者视网膜上的延伸;

因此,照片也是凝滞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嗯,很优秀。』我想起布列松那张集中营抽嘴巴的照片。

两张照片给我相似的观看体验,只不过一张是黑白一张是彩色。

写作至此,我好像马上就要被这张照片「招安」了,我要成为这张照片的称颂者之一了,也要成为膜拜它的人之一了。

这让我有点儿恐慌,可是我要怎么在这个当口踩脚刹车呢?

其实刹车就在我脚下。

我越是分析和夸奖构图,也就越是把观看与思考的危机暴露出来让自己看清楚。

可我觉得现在说这个还为时尚早,这篇文章还没到火候,我还必须把其他的事情交代交代才不会影响阅读体验的流畅性。

所以我还是得先把脚从刹车上挪开。

这张照片,如果加个滤镜,转为胶片质感的黑白,就像卡帕那张共和国士兵和上面提及的布列松的照片的影调。

然后,印制成2开大图,和其他照片一起制作成书籍,购买者可以倚在床头,将书在双腿上摊开,可以贴近纸张,清楚地看见特朗普脸上的血迹。

那一刻,这张照片成了什么?

还是我朋友圈的读者说的——因为我已经不想打开微博了,他说这张照片一定会成为美国史上的重要见证。

我所见的所有话语全都在为它贴金。

说实在的,我没在任何一个人的发言中找到新鲜的,足以启发人的东西,说的全是如同它的构图一样的陈词滥调。

我现在认为这是我的悲哀。

在回家的公车上,我摘下帽子,吹着空调,终于凉快了一些。

作为并不畅快的娱乐,我思考起了这张照片,或者说这张照片目前引起的轰动,和它与我之间可能发生以及并未发生的联系。

我不认为这张照片所借以诞生的事发当场,那件事会对当地的人们带来什么冲击,会多大程度改变他们的生活,也更不会对远在大洋这边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同胞产生什么影响。

这张照片,借媒体及各种传播媒介的风浪漂洋过海,但我不认为一张照片能改变什么事情。

它是单薄的,一大群人围绕照片展开的讨论是可笑的。

但是我要说真心话,我对这张照片心生妒忌,我对它散发的力量心生妒忌。

这注定是一张得以长久留存的照片,事件的实在影响会过去,照片最终只能以照片中的形式存活下去,但它会比事件本身拥有更长的寿命。

一张优秀的照片借着现实人们的悲喜阴道诞生了,然后,成为时间长流中的一颗石子。

照片将现实种种化为形式,一张照片越是经历漫长的岁月传递到我们眼前,似乎也就越是诉说着,『多少变迁已经被世人忘记。』

『照片背负着悲观主义。』

人们在当下,不论讨论得如何热烈,在照片本身的沉默不语前,也都像无声电影。

有光,有血,有挥舞的手臂,有呐喊的嘴巴,有机智的言语,有厉害的政客,有咄咄的阴谋论……当我们讨论照片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书写到这,我想起了崔健那首《让我睡个好觉》。

同时,在我的眼前,我看见遇刺照片不言不语,挂在被吊顶黄色灯光笼罩的大厅墙上。

照片是一具泡在福尔马林中的尸体,人眼所见之物,应该是它的脸部表情吧……?

这份同情,不知是否有人能体会。

好啦!最后再说点儿杂七杂八、没甩干净的碎话吧。

先说构图。

之所以我们认为这照片构图好,其实实际是在说,这张照片符合我们愿意赋予那一现场事件的情感寄托。

这张照片本身并没有提供什么新鲜的看法,当我们看到在特朗普伸直右臂的身体后张开的美国国旗时,我们就将自己的预设覆盖了上去。

它迎合了大众的情绪需要,所以它脱颖而出了。

至于什么各种构图方法啊,远没有照片中的这个元素起作用大。

再说拍摄难度。

我个人并不认同任何为了制造一张照片而进行的连拍行为。

荒木经惟在使用胶片相机的时候,也有节奏很快的拍摄。

看似是器材不顺手,没有数码相机连拍容易。

但我认为,快速拍摄的中间,每一次扳过片扳手的动作,这一间隔是重要的。

这一动作,才是得以把热情和贪婪传输进照片中的方法论,也更考验摄手的水平——包括感受力。

连拍不是为了得到一张照片,而是你的身体你的感受要求你必须以这样的节奏去拍摄。

所以那些吹相机的连拍速率的,要么不是称职的摄影师,要么就是相机贩子。

至于摄影师面对危险临危不惧,我觉得大可不必夸赞,为这点儿去夸赞的话,那其实是对摄影师素质的贬损。

在那种危机中,在台上的人做出那样的举动的情况下,摄影师也应该是激动的,他那会儿理应做出将镜头对准被摄体的应激反应。

真不知道夸赞这一点的摄影师是怎么自称自己是摄影师的。

然后,说说照片如何成为帮凶,以及摄影师的个人立场。

似乎摄影师以中立作为标榜自己优秀的一个头衔,其实人的视角压根不可能中立,而即便相机是中立的,可一经媒体传播也就不可能中立了。

我最讨厌那些站在所谓的中立立场说话的人。

所以,既然不能逃离偏见,那为什么不思考一下照片所可能带来的实际后果。

也就是照片是否会成为帮凶。

我不是小粉红,也不怎么关心政治,我也应该规训自己,不要谈政治,所以只提一嘴。

如果照片推波助澜特朗普当选,对将来的中国会有什么影响?好了,我就说到这。

所以当我看见朋友圈的人那么去夸赞这张照片拍得多好多好时,我之所以难受,也有这个原因。

我始终认为新闻摄影,尤其是同时代的新闻摄影,和艺术没关系,也不应该和艺术扯上关系,所以我对于用构图法解释这张照片的做法表示深深的鄙夷。

那等于是在一片森林大火的包围圈中间,几个人聚在一起,研究如何成功钻木取火。

就气得人想笑,你晓得吧。

我虽然不喜欢将照片与狭义的政治挂钩,但是在我活着的当下诞生的照片,不得不去思考它们与政治的关系。

因为我们活着,就必须关注身边的危机,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

所以照片,真的只是做娱乐和摄影教学之用吗?

因此最后啊,我想留一句衷告。

拿出点儿看摄影器材和构图调色视频的时间,读读历史吧,至少读一读摄影史吧,你不会想一直乌托邦似的学摄影吧,我想,这次的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你更深刻地体会摄影的意义。

在这个时代,摄影绝不是空中楼阁,即便我说再多这照片的不好,它也比那些烂大街的人像有意义太多了。

不知道我朋友圈的女性们是怎么看待这张照片的,也许,剔除了审美之外,她们能看得更清明吧。

至于我的立场嘛,为名为利,或者就为自己痛快都可以,我又不是机器人,做事一定事出有因。

写这篇,也是为摘清自己的思想渣滓,知道自己讨厌什么和不想怎么思考,对他人明确立场,要是顺带能涨点儿粉就更好了。

0 阅读:27
评论列表
  • 2024-07-24 20:32

    你字多!看不完完全看不完

恒瘟动物

简介:无色是最全色,无味是最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