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压死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置死地而后生”的一线生机

一颗没上发条的橘子 2024-09-14 02:59:21

以房地产为引擎的经济增长,走了十多年的路;而始于房地产的经济负向螺旋反馈,才刚刚开始。

有很多人把这个转折,归咎于三年前“房地产贷款二道红线”的打压,把房地产贷款的占比上限一下子缩死,从而导致以恒大为首的开发商从此步入“爆雷 ”之路,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据国务院官网

然而,当房哥回过头,再去复习2021年房贷占比数据、以及恒大的债务占比数据,由此推演未来,预期顿时又黯淡了许多。

2020年9月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8.8%(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占比19.9%,其它房地产类企业融资占比8.9%),与此相对应的是,各大商业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占比中位数,只有7-8%上下。

当时,摆在台面上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已经快到贷款总额的30%。然而更可怕的是,暗地里又有多少资金流入房地产?

关于这一点,从恒大的债务构成中可以管窥。恒大从银行借的钱,只占其欠款的17%左右。也就是说,恒大有80%以上的资金,是通过其它渠道借占的。

恒大的这种情况,应该是其它开发商融资的共同特征。如果以恒大的这个欠款构成来反推,我们可以判断:

前几年高峰期,房地产领域(开发商融资加个人住房贷款)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金融资源的占用,很可能在40-50%以上。

今天之所以把这个话题重新拿出来强调,是因为我们可能还没意识到,在如此高的权重之下,那么住房需求崩塌式下滑,对整个经济系统的反噬,会有怎样的“不可承受之重”?

这个反噬,房哥之前文章一直唠叨过“螺旋式负向反馈”:

▲房子卖不动的连锁反应示意。制图:k1va

如今,我们已经看到,房地产和基建的前向后向产业链条上,企业营收下滑、倒闭关门、降薪、裁员失业等各种情况已经普遍出现,甚至连房哥也感受到:时代的那一颗沙,也快落到了自己的头上......

萧条,可见的萧条,总有人就说熬熬吧,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的,房价总会见底,交易总有一天会重新活跃......

可是下面房哥要说的是,有些事,熬是熬不过去的。接下来,我们马上又要面临——

两头确定要来的“灰犀牛”。

“灰犀牛”是什么?是那些在我们视线之内,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但因为心存侥幸,没有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

第一头“灰犀牛”

第一头“灰犀牛”已经来敲门了。那就是地方债务积累的后续危机。

2024年1-7月各省级行政区财政收入与支出情况公布,全国仅上海实现自给率100%,并有703亿的盈余。其余30个省级行政区均收不抵支,其中四川更是财政缺口超4000亿。

▲数据据格隆汇

有数据显示:

从2021到2023年,土地财政总计下降了约3.95万亿。此前的2021年,地方财政缺口(收入-支出)10.1万亿,中央转移支付8.3万亿+土地财政3.95万亿不仅能够覆盖缺口,还有超2万亿盈余。

而到了2023年,地方财政缺口达到了11.9万亿,中央转移支付10.5万亿,但没了土地财政,转移支付不但无法覆盖缺口,地方还出现约1.4万亿的赤字(没办法填补)。

另外根据目前的状况,有人推测,2024年和2025年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扩大,分别有可能达到1.6万亿和2.9万亿

假设按照平均比例来估算,像温州这样的地级市,接下来每年的财政赤字,都会在几百亿的数量级。

而这,还只是每年的收支缺口。地方政府不但每年入不敷出,更艰难的是,地方政府还欠了一屁股的天量旧债没还......

地方政府这样的财政缺口不解决,房哥判断接下来会出现连锁反应:

---基建项目无法推进;

---市政维护出现困难;

---政府各种工程款难收,出现欠薪讨债现象;

---影响工资发放......

开发商违约,尚且可以优胜劣汰,让市场主体自己承担痛苦;但地方债务背后是政府信用,是民生,更是社会稳定,一旦有风险隐患,绝不可能用“拖字决”来解决。

所以,我们今天的第一个大胆推测是:地方财政风险的积累,中央绝不会坐视不管,中国版的QE,或许已经在路上。

第二头“灰犀牛”

第二头灰犀牛,是抵押经营贷。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最优质资产,但因为前几年的按揭贷款与经营贷的巨大利差存在,“按揭置换抵押经营贷”可以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特别是在2022-2023年上半年期间。央行数据显示,按揭贷款增量可谓“完全消失”:

▲数据来源据央行

伴随按揭贷款掉下悬崖的同时,中长期抵押经营贷“垂直攀升”:

温州的数据更夸张,之前房哥文章曾经分析过:

截止2023年6月底,温州市剥离抵押经营贷后的居民中长期贷款,与年初相比,存量缩水了近240亿,要知道,过去整个二十多年积累的存量基数,也就2700多亿。

结合2023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按照往年的平均贷款比例和首付比例,预计全市上半年新增按揭贷款发放金额在100亿元以上。

▲来源:朗兆地产指数研究院

由于“存量按揭贷款的减少额度=上半年还贷的资金总额 -上半年新增按揭贷款总额”,把上面的数据代入计算,我们可以判断,温州按揭提前还贷的金额很可能大于300亿元,这超过按揭总存量的10%了。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居民的中长期抵押经营贷(一年以上)近半年来狂飙突进,增长了近290亿元。显而易见,用抵押经营贷置换按揭贷款成了很多人的选择,而且置换的规模超乎想象。

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2019-2021年上车的购房者,既买在了本轮同期的房价高峰、又站上了本轮房贷利率的山顶,“高峰站岗”。一度超2%的利息差,让不少人用低息贷款(因消费贷可贷额度较小,主要为抵押经营贷)置换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按揭贷款和抵押经营贷有着显著区别。

主要区别

按揭贷款:贷款年限最长30年,只要月供还得上,哪怕放房价跌得再厉害,续贷不成问题;

抵押经营贷:贷款年限最长10年,续贷要重新评估抵押物价格(如一年一评估、三年一评估等)。贷款用途可用于消费以及经营(不得违规转换按揭),若被查实流入楼市或股市,银行会抽贷。

更要命的是,楼市下行,房价缩水,抵押经营贷会面临这样的“窘境”:

“转贷”案例

有七都某红盘业主王先生(化姓),在2019年年底,他办理了购房按揭贷款,利率约为5.15%。

在2023年年中,眼见身边朋友相继办了“按揭转抵押经营贷”,利率差了约1.5%以上。于是,他便提前结清按揭贷款,置换成了利率约为3.1%的抵押经营贷,一年一评估。当时,他名下的房子评估价约210万元,评估单价约为2.1万多元/㎡。

就在最近,银行客户经理联系他,说“因周边房价下降,评估价下调至160多万,贷款额度下调,需要业主提前还款30万元,补上差额,但利率由3.1%下调至2.92%。”

对此,王先生深感意外,“一下子要还几十万,打乱了我们的计划”。

王先生这套房子,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重新估值跌得还不算多,所以对续贷的冲击不算太严重。

然而市区有部分房子,现在的价格与2021年高峰期相比,跌了接近一半,那么接下来房东重新评估续贷,贷款额度大幅缩水百万以上,也很有可能。

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突然面临百万以上的资金缺口,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房价的不断下行,未来因“续贷”和“抽贷”出现违约潮,就很有可能发生。

对这种情况若放任不管,后期法拍房规模或急剧增加。那样的话,对房价、对民生、对经济、对社会稳定都会带来连锁反应......

这,又是一头不能坐视不管的“灰犀牛”。

我们都知道,针对本轮的房价下行和开发商暴雷,中央政府没有出台特别规模的“刺激计划”,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因为房地产长周期已经出现历史性拐点,不顾市场内生规律硬要强行刺激,只会积累更大的风险。

但目前的问题继续积累发酵,已经不是刺激或不刺激的选择,而是要不要管控潜在危机的考量了。

显然,任何国家任何政府,都不会仍由潜在的危机进一步发酵至无法收拾,所以我们的推测是,随着以上“两头灰犀牛”的逼近和敲门,国家将不得不出台相应的“霹雳手段”,MONEY的投放额度,很有可能不是之前特别国债那种几千亿级的“毛毛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又一次面临“货币信用”和“房子信仰”的灵魂拷问,许多人可能又会担心:房子不值钱了,但钱,会不会更不值钱?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

0 阅读:142
评论列表
  • 2024-09-14 14:10

    老百姓不敢消费,有三点,第一,老人花钱心头没底,第二,小孩花钱心头没底,第三,女人花钱心头没底。极度的不安全感。终究还是被资本绑架了。

  • 2024-09-15 08:06

    运动员或者重苦力劳动者长期透支身体,所以他们退役以后病痛较多。大额贷款又何尝不是透支往后的消费能力。透支多了,病痛随着而来本就是很正常的事。遭受的是以前自身透支过多的孽,最终导致现在经济下滑。日本,韩国都经历过一样的事。

一颗没上发条的橘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