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震的词汇,它指的是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义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但更常见的定义是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尤其以心源性猝死为主。
猝死的发生往往没有先兆,且病情发展迅速,使得救治难度极大,因此大家要注意提高防范意识,尤其是高风险人群。
①心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是导致猝死最为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据统计,心脏性猝死占全部猝死的75%以上。对于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病史,尤其是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40%的患者,以及曾发生过心脏骤停事件的患者,都属于高危人群。
此外,遗传性心肌疾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以及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复极延迟综合征)患者,同样面临极高的猝死风险。
②生活无规律、过度劳累的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的状态,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年轻人。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缺乏休息和锻炼,容易导致心脏负担加重,进而诱发猝死。这类人群被称为“过劳死”的高危人群。
③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也是猝死的高风险人群。这些疾病会损伤血管壁,影响血液流动,增加心脏供血不足的风险,从而诱发猝死。
④有猝死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在猝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猝死家族史的人,特别是直系亲属中有过病例的,其风险会明显增加。这可能是由于遗传性心脏病或家庭共享的生活方式,以及环境风险因素所致。
⑤运动员及长期高强度运动者虽然运动对健康有益,但长期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对心肺系统造成巨大压力,容易诱发各种心肺疾病。尤其是年轻运动员,其猝死多与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相关;而老年运动员则多与冠心病相关。
以下因素应尽量规避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长期的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此外,长时间的熬夜加班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猝死风险。
剧烈运动
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而冠状动脉却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血液和氧气,从而引发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对于已经有心脏疾病或潜在风险的人来说,剧烈运动更是雪上加霜。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心脏疾病的发病风险,进而诱发猝死。吸烟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缺氧;过量饮酒会引起心律失常和心脏肥大;高脂饮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而缺乏运动则会使心肺功能下降,难以应对突发的应激情况。
环境因素
极端天气条件如高温、高湿、严寒等,都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不良影响。高温天气容易引发中暑和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高湿环境则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和缺氧状况;而严寒天气则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增加心脏事件的风险。
药物和毒物
某些药物和毒物也可能诱发猝死。例如,过量使用某些兴奋剂或镇静剂、误服有毒物质等都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或导致心律失常。
为了更好地降低猝死风险,还应定期检查身体,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另外,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好基础疾病,如条件允许宜学习相关的急救知识,或有助他人脱困。
结语
通过了解高风险人群和诱发因素,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猝死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