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部没有台本的纪录片《我居住在这里的理由》在中文互联网上线。一个旅居南京的日本导演,带着一个中日混血的演员去造访那些身处异国他乡的人们。吊轨的组合,真实的采访,精炼的剪辑,以及导演的时不时串台。让这样一部平均每集不超过25分钟的纪实片。迅速走红。
而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句堪称全篇slogen的话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相信每个人在选择自己。
作为一个在日本居住生活超过十年的人,对于这句话,颇有共鸣。
而我为什么住在这里,而身边的全球各国的朋友们又为何住在这里,不一而足。在这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而这些理由是否有共同点呢,在和诸位朋友沟通后,也就有了这个系列,整个系列应该会分为四到五期,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阶层来述说这些人住在这里的理由。而作为开篇,咱们先把镜头拉远,时光拉长,聊聊日本的老有所依。
日本养老
在中文互联网上,搜索日本,关联词无外乎动漫,骑兵、老龄化。不同于前两个关乎精神文明。老龄化则是实打实的社会现象。作为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在日本所占比重高达29.7%。这是媒体们喜欢说的,毕竟有日本老龄化孤独死作为对比,又赢一次。但少有人说的是,日本高度老龄化的背后是,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全球第一,高达84.2。
两项相加,则变成了中文互联网上的日本老龄化问题。但是,如果光看老龄化的话,那就不光是社会问题了,也是经济问题,人口问题,甚至是体制问题。但是在这么多的问题背后,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能出现这些问题,至少证明这个国家的老人是得到妥善照顾的。而妥善照顾的根源便是日本几乎完善成熟的养老制度。
有关日本的养老制度,具体细节还请大家移步之前的视频,在这里只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日本养老的两大支柱是:社会保险体系和介护制度。
先说社会保险,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主要由年金保险、医疗保险、劳灾保险、雇佣保险、护理保险等组成,其中老年人的年金保险、医疗保险、护理保险这三项合计已经占到社会保障支付总额的70%。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又叫年金制度,分为以下3种:
1、国民年金:要求20岁-60岁在日本拥有居住权的居民建议加入,参保者平均每月约缴纳1.64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18元,65岁以后平均每月可领取5.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2846元。
2、厚生年金:这个大家比较熟悉,面向大中型私企,基本属强制保险,理论上只要你参加工作,这个就要缴纳,退休后平均每月可领取15.4万日元,约合7700人民币。
3、企业年金:可选择性强,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与否。
综上,如果你是个正常的上班族,工作十年后0首付,弄个5000万日元左右的70平米小房子,贷款35年,年息0.5%。等你老了,房贷还请了,每个月十几万日元的生活费,不能说让你非常享受,但说一句衣食无忧应该也过得去。这也是号称“一亿中产”的日本人,最多的一种情况。至于老后身体出现各种问题,会不会因贫返贫呢。
直接说结论:几乎不可能。
为什么?这就要引入日本的医疗保险制度,日本全民医保,所有居民和长居日本的外国人都必须强制加入,通常报销报7成,老人孩子报销9成,另外有大病保险制度,如果生了老人长期慢性病,每个月不论治疗费用多少,最终到个人需要负担的,通常不会超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因此,在日本,因病致贫,因病破产的现象基本不会发生。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有关医疗方面的内容,我们后面可以拿出来单聊聊。
除了在用钱方面的保障,还有一点很重要。众所周知,日本最头疼的事除了老龄化还有个少子化。直观的表现就是寡居老人在老人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很多时候,老人生活困难不是因为经济上,而是生活不便,且没有人照顾。
基于此,日本政府于2000年出台并实施《介护保险法》以完善社会整体对老年人护理的支持结构,使老年人即使需要长期护理,也能在熟悉的地区和家中过上独立且相对有尊严的生活。
《介护保险法》将以下两类人划分为可申请长期护理人群:
1、65岁以上的人(第1号被保险人);
2、40-64岁的医疗保险参保人(第2号被保险人);
可用介护服务主要包含以下7类:
1、在家享用的服务:具体包括访问介护、访问看护、福利设备出租;
2、单日使用设施等的服务:具体包括日托介护、日托照顾;
3、住宿服务:在设施(护理场地)住宿,生活介护;
4、入住类服务:入住有偿养老院,日常生活支援;
5、特别养护老人之家:在家难以介护的老年人可以入住特别养护之家,享受进餐、洗浴等介护服务;
6、小规模多功能型住宅介护:根据被介护者的意愿,灵活安排设施短住和登门访问;
7、定期巡回:随时响应型访问看护,定期巡回且随时对通报做出回应,除访问介护人员外,还有护士等予以配合,根据被介护者的身心情况,全年灵活提供必要服务。
需要介护的级别越高,所需介护的方面就越多,费用也就越高,政府补助额度相对越高,在补助上限额度内,被介护者仅需自负10%护理费用。
有人曾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我想说,政策也是。这只是整个社会对群体的最低保障而已,而真正体现人文的应该是,是否有便利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路面是否有足够的无障碍设计,街道是否有足够的扶手,脚灯,地面防滑设计。
去年年末,东京都知事小池女士在年终总结时曾说过一句话:老人作为曾经建设这个国家的国民,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从来都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光荣的先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他们放心的度过晚年时光。
养老对象
经常有人来问,如果在日本工作定居了,是否可以接父母也来日本长住给他们养老呢?传统的欧美澳的一些国家,如果孩子在那边定居后,是可以通过提供资产证明等方式接父母过去一起住的,要求相对比较宽松一些。但是很遗憾,日本这方面要求极其苛刻。
记得当年我刚开始被迫缴纳第一笔厚生年金的时候,上面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年金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帮助。日本奉行的就是“养小不养老”的政策。配偶和子女都可以很轻松地办家族签证过来一起生活,但是父母不行。
毕竟老人过来,是吃国家福利,而不是给日本创收。接老人来日本养老到底有多苛刻呢,大家看下就知道了。
首先,就是父母一般不能都健在,只剩一人的情况下才会给予足够的考虑。父母都健在的话,入管局会认为两人可以互相照顾,没有必要必须接到日本;
其次,一般要患有重大疾病,有医院的证明。身体健硕的,哪怕是只剩下一人,入管局也会倾向认为一个人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不靠孩子也可以生活;
再次,国内没有其他可以赡养父母的兄弟姐妹。这一条基本限定了有兄弟姐妹是不行的,独生子女才有申请到的概率。入管局认为有其他兄弟姐妹在国内可以照顾老人的话,就没有必要一定接到日本。
然后,父母都得高龄,一般要70岁以上才可以。太年轻也会影响下签率。
最后,在日本的孩子必须工作收入稳定,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抚养父母。一般来说,年收得500万日元以上,而实际上通常要1000万日元入管局才认为你有能力负担一家老小的开支。
看完这些极其严苛的要求,大家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入管局根本不想让新移民接父母过来生活,除非是真的到了迫不得已,只能出于人道主义的程度。
毕竟,老人接过来,又不能工作,无法为日本创造价值,但是因为年老体弱,经常看病就医的概率更大,要吃日本的福利。日本作为接收方肯定是不情愿的,谁也不想当冤大头。这点就跟日本从不搞什么政治正确的接受难民和接收黑人一样,这点是好是坏舆论上不知道,但身边朋友普遍觉得理当如此。
那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把父母接到日本养老呢?
目前可行的就两个。
1、拿到长期长签,家庭收入达到800万日元以上,且有7岁以下的孩子,包括怀孕。这时出于人道主义,允许接受男女其中一方的父母过来照顾孩子,但孩子超过年龄,父母就得回国,不允许继续留在日本。除非你一直生,一直卡7岁的bug。
2、给父母其中一方办理经营管理签证。合理合法拿到长期身份,这个值不值。因人而异,有人觉得成本太高,毕竟一年十几万人民币的各种纳税,手续,办公室租金等费用。有人觉得超值,才十几万弄个长期身份,父母大病几乎就不用操心,丢给日本政府保底了。这点好不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居住在这里的理由
去年的时候,跟大家分享了一下日本的养老体系的大体制度。当时考虑到教育医疗和养老,这三件事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民生大事。这三篇内容出来后,让我没想到的是,反响最大的不是涉及未来的教育,也不是涉及当下的医疗,反而是离年轻人最远的养老。在和一位私信的朋友深聊后,才开始有些理解如今年轻人的衰老焦虑。
先简单说一下,这位朋友是在看完那一期的内容后,私信和我聊了很久。兄弟如今在国内搞音乐教育,平时也拉个乐队演出。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和音乐人一向聊得来。但我一直觉得他们这种人应该是那种愤怒与洒脱并存,不羁与纵情交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对于他们来说,老这个字也许不太会考虑,更何况是养老这种忧虑明天的事。
兄弟先是跟我分享了最近他和他老婆的一段交流。大致情况是,周末和老婆出门,看到有阿婆在垃圾箱翻瓶子。
于是她老婆问:我们有一天也会这样吗。哥们满口回答:肯定不会。
但夜深人静和我说:老萧,其实我也有点害怕我老了会如何。后续说了很多,字里行间都在透露着对未来的焦虑。他本来是专心搞乐队的,折腾几年也赚了些钱。但前几年疫情演出告吹,不得已在朋友的机构搞起音乐教育,稳定收入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能挂个社保。而她女朋友央美毕业,大厂游戏原画师。本来挺光鲜的工作却被AI搞的非常焦虑。虽然眼下俩人收入尚可,但是对老年生活却充满了迷茫,所以俩人能做的只有攒钱,但是攒多少才能保证自己的晚年生活,两人都不知道。于是,这位兄弟问我:老萧,你觉得攒多少钱才能安享晚年。
我一时语塞,人生大事儿,不敢轻言建议。
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享受着时代发展带给我们的种种,但是,时代太快了,快到我们很难跟上。快到让两个处在最好年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都要对未来感到焦虑。
社会的高速发展拉快了人的生命,本来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被要求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而真正在职场打拼了几年的职场老鸟们,却因为家庭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变成了需要被优化的对象。于是,年轻化团队成了标榜。丰富的经验成了守旧。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捷径,渴望攀升,渴望成为精英。
但是我们都忽略了,高速的发展压缩的只有职业生涯,并没有压缩我们的人生。那些没能成为精英的人们,只能疯狂透支自己的年轻,于是996出现,007衍生,而这,已经是他们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代价。而付出这份代价后呢?
也只是希望在自己被迫缩短的职业生涯为自己余下的人生留下一份保证,这份保证可能是房子,可能是存款,可能是下一代。但是这份在人生尚未衰老就急于求成的保证,真的能有所保证吗?
和这位兄弟聊完,再看看最近的新闻,我对他的态度也从质疑转变为理解。在这里我还是要对他说声抱歉,当时他的问题,时隔一年我仍然没办法给他答案
再回头看看自己,我好像也没有来得及年轻过。想到这,我才发现我选择生活在日本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工作需要,也许因为生活方式,更多的可能是日本在经历了发展的高速和失控后所建立的养老氛围,可以让我有机会选择从容的老去。
后 言
我一直认为,养老本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生老病死皆有命数,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但是在如今社会的高压和快节奏下,成长变得野蛮,衰老也不再从容。退休要延迟,35岁会被优化,各种正负压交替下的年轻人,在二十多岁的年龄匆忙的盘算50岁以后的光景。攒钱,托底,找保障。当这些词汇充斥生活的时候,还没来得及感受年轻的热烈,便兵荒马乱的踏入中年的温吞。
生命对于衰老给予了公平的时限。如果说是要我从热烈的年轻急速冷却至清冷的暮年,我想即便是钢铁也会碎裂。所以,我希望衰老可以平缓些,甚至在暮年之际仍留些许少年的余温。
我很喜欢史铁生有关衰老的描述。
生命如同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正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既然如此,该如何去寻找那条承载自己人生余辉与旭阳的山岚,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