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汝阳印刷厂活字排版回想1990年8月,我在汝阳县教育局工作时,一份《再苦不苦学生,再穷不穷教育,汝阳多渠道筹资办学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份内参,通过市教委、省教育厅,报到国家教委:198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方针,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动员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兴办教育。
五年来,全县14个乡镇213个行政村共筹措资金3400万元,改造危房10万平方米,建起大小教学楼140幢,正在建的57幢,建筑面积共达13万平方米,全县中小学已基本上实现“一无两有”和校舍、大门、围墙、课桌凳、厕所、操场“六配套”。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看到这条内参后,对河南省汝阳县五年来依靠人民办教育,在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肯定,并作了考察汝阳县教育的决定。
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考寮汝阳教育的通知下达后,县委、县政府立行动准备接待工作。并由县教育局准备汇报材料,当时我在教育局担任素材采集和材料撰写。那时候还是铅字油印各种文件材料,为了使印出的汇报材料内容翔实,语法流畅,纸面没有油墨疙瘩、干净整洁,县政府决定组成材料组,材料由县唯一的印刷厂高质量排版印刷。
10月份,材料组成立,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华清泉任组长,我和葛光、夏红峰为组员,吃住县委招待所。汇报材料由教育局长赵洪杰列出提纲,由我执笔采访撰稿。最后,经副县长李忠娃、县长马东安、县委书记刘振立等领导层层把关审核。汇报材料《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定稿后,交县印刷厂印刷。
县印刷厂位于县委招待所西隔壁,厂房是砖木结构的瓦房,有铸字、排版、印刷、剪裁装订几个车间。车间主任刘兴林、葛光、夏红峰和我,一周的时间里都是泡在散发着油墨的大车间里。
我有幸参与了县印刷厂最后使用铅字印刷工作,亲自经历了铅字排印、校对、印刷、裁剪、装的基本流程。亲自看到捡字排版,才使我了解到捡字工作之艰辛。排版车间里面有许多高大的木架,架子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字格,每个格子里放同一个汉字的铅字。
排字师傅必须记住上千个常用汉字的位置,在那一架,那一排,那一格。就是排一段文章,师傅们要在木架中,来回不停的绕行走几十里路,才能完成。因为一个字的铅字丁放一格,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放一格,有多少常用字符,架子上就有多少格子。一个格里装同一个字的若干颗字丁,如“了”“的”呀这些多用字的铅字丁就更装得多。就是一种铅字丁,因有各种型号、各种字体,所以也要分多个铅字丁格子。
我把手写的文字稿,先送排字车间交给车间主任刘兴林师傅。他拿到文稿,又分散给另两位师傅。接着他们就在手拿着小木盘快步穿梭于字架之间,盘边放着编好的稿子,而后从稿子的第一个字符,到最后一个字符,熟练地用右拿手镊子捡出一个个铅字,按文章顺序摆放在左手所持的排字盘上,按字号字体和排版要求将铅字丁捡于盘中排列成文章。我也跟着师傅们往返穿梭于字丁木架之间。有的多用字符,如“的”字和“逗号”的字丁格前,师傅们要在那格架前走上百次,才能初步排出一段文字。
排字盘摆满后,转移到工作台上,再拿另一木盘接着排文章另一段。排版时,每一行的起头不能出现标点(冒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等)。可是在实际排字、排版时,却经常会遇到逗号、句号、问号等排在一行的首字。为了解决这个现象,就把上一行字排得宽松些,使得这一行的末一个字转到下行。所以,师傅排完一行字,不能继续往上码后一行,要先放一条铅片,一是做隔断,二是把字丁固定牢固,防止松动。
一篇文章排好的铅字视长短分一段或一页,打印出小样。我和同事葛光、夏红峰在小样上作校对修改。然后,师傅们根据改好的小样,再次穿梭于字架中间,对已排成的铅字版中的错字、别字、倒置字做修改。用完的铅字丁,或没有的生僻字,印刷厂内还需临时铸造字来弥补。
在制版完成后,刘师傅他们把一盘盘排字版组装整一组。安装在全开活字印刷机上。装上油墨、纸张,调控印刷参数,使墨色、压力、速度等都协调一致,开始印刷汇报材料。接着,刘师傅等人将印好的材料,又运到裁纸机前,裁剪、折叠成一摞一摞,骑马装订成册。我们在旁也挑出折叠页、空白页和倒装页,保证出厂的汇报材料质量高无差错。